妄自菲薄的哲學含義_哲學的基本問題_科學網“重勘信息的含義”審稿意見
本文關鍵詞:重勘信息的哲學含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按】這是前些年我為《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的一篇審稿意見。這二天整理機器,發(fā)現(xiàn)此文,看了一下覺得還有點兒意義。就連同被審的文章一并貼在這里,供方家指正。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的詰問是,信息等同于物嗎?認為自從維納提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質又不是能量!贝撕,“信息”便形成一個獨特的哲學范疇, 維納的最大貢獻就是將信息與物質和能量分離出來,。因而,從哲學上就不再將信息等同于物質本身人們在將信息區(qū)別物的同時,又承認信息的存在離不開物,必須以物質為自己的載體,完全脫離物質的“裸信息”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正是在從哲學上揭示信息的這種既不同于物、又離不開物的特性時,不少看法最后還是走向了將信息歸結為物。實際上,上述提法基本總結了一點,即信息是物質的附屬品。并舉出各種各樣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作者在若干例子中特別指出“物質=物體+能量+組織”這個公式正在被“物質=物體+能量+信息”的公式所取代。作者認為“信息不是脫離于物的,但卻是有別于物的,任何物自身,以及物的直接屬性(如結構、形式)等等,都不能視其為信息,因為那樣的現(xiàn)象都不能與物本身形成區(qū)別,都會在最后將信息歸于物質本身!庇纱,在揭示信息的哲學含義時,“一個最起碼的原則就是,在不脫離物質的情況下,一定要體現(xiàn)出信息相對于物質的“區(qū)別性”或“特殊性”來,從而不能直接或間接地以及變相地將信息歸結為物;凡是能導致這樣地理解的現(xiàn)象,都不是信息。還原論的或物理主義的信息觀所最終導致的都是取消信息的存在!痹谶@一點上,作者從某種意義上并未超出維納的概括。
第二、三、四部基本可以合并起來討論,尤其是第二三部分。因為信息是“既成的”和“生成的”與“自然的”和“建構的”以及“范宇宙現(xiàn)象”和“屬人現(xiàn)象”都有不同程度的類似。建議作者將這三部分壓縮,形成一個或兩個部分。
作者提出在問“信息究竟是什么”時,還蘊含“信息究竟在哪里”的引申。要弄清“在哪里”,就必須指出信息的“位置所在”,作者對通常理解的“對象的信息”進行了批判,認為“相互作用之物以其結構和狀態(tài)的相應改變凝結了其在相互作用中所同化或異化的信息”的“發(fā)射說”或“自我顯示”說進行了批判。作者認為“信息”“既成于物質內部的東西。如果信息是事物所固有的,有事物就有信息,可以推出“沒有某種事物”就沒有該事物的信息。”這就蘊含著物質中“本來就有”即對象自身固有的東西,它從對象中“流淌”出來,碰到“人”后,人就得到了那對象的信息。因而,“發(fā)射說”就是所謂信息的“既成說”。其結果必然導致信息的“自我顯現(xiàn)說”,后者給人造成的明顯感覺是,對象都是有自我意識的能動主體,如同“公布”或“發(fā)布”信息的行為都是有主體的行為一樣,于是任何事物都是無時無刻不有“表現(xiàn)欲望”的表達者或表演者。但作者認為單純的“對象信息”不存在,“信息置身于感受者與對象的相互作用中,”是在這種相互作用中“突現(xiàn)”或“涌現(xiàn)”出來的。一句話,信息是生成的,而不是在物中先在地既成的。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提出信息“是我們把某種東西‘當成’的現(xiàn)象,還是本來就存在的現(xiàn)象?”這個問題的就涉及到另一問題:信息是自然物自動產生出來的、還是主要由人來充當?shù)男潘藿嫵鰜淼?或者說,信息主要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還是一種人工性的存在?作者認為,“信息并不是物本身中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信息的載體!蓖艘徊秸f“即使承認物質有信息的特征,這種特征也不是自在性的,而是為我性的!笨傊,,作者在這部分中認為,“自然對象‘有’信息……從而認為存在著‘自然信息’,都是不確切的說法!辈⑻岢觥胺枖y帶信息時,其中的信息既是人的賦義,也是人的釋義;但‘自然對象攜帶信息’,是否就只是‘釋義’而無‘賦義’?如果不釋義還有‘義’嗎?所以信息具有建構性……是“人造物”。
在第四部分中,作者并不認同“承認信息是物質的屬性、是物質中既成的固有的”,因為這樣就“就必然導致承認‘自然信息’的存在,從而主張信息具有自然性!弊髡咧苑穸ㄟ@個觀點主要是針對第二部分中提到的“客觀信息”的。這里作者直言贊同第三部分中陳忠的觀點“并不存在所謂的自然信息,而只有自然的運動,宇宙中充滿自然運動,只有那些被人認識到、又經過人的精神加工的才能成為信息!倍@一坦誠的表白自己的觀點也為作者提出自己“信息與意義相關的理論”做了鋪墊!啊畔⑹且环N屬人現(xiàn)象,而廣義上是一種屬進化出神經系統(tǒng)的生命現(xiàn)象!奔热弧靶畔ⅰ笔恰皩偃爽F(xiàn)象”,必然從認識論話題轉向“知識達爾文主義”,屬于知識生產的問題了。既然信息“屬人”,那么唯有思想才能使物理性的存在被信息化為信息,“自然信息就是信息化了的自然,自然物的信息就是信息化了的自然物!敝挥芯哂行畔⒒δ艿闹黧w,才能造就、建構或制造出信息,其中也包含交流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信息的屬人性不僅表現(xiàn)為作為信息之“科學性”的必要補充的“人文性”,而且更從深層上表現(xiàn)為“人本性”:無人或無主體則無信息,嚴格意義上的信息是都是人為的或為人的;物質世界可以有無人的狀態(tài),但嚴格的信息世界,就一定是屬人的世界;換句話說,信息是“我們”參與而形成的。
自從笛卡爾-康德以來,哲學的探討便從本體論層面轉向認識論層面上來了。人們不在去探究世界究竟是什么構成的問題了?墒,“信息”這個概念出來之后,對其本體論地位的探究又使得哲學界對其做出不懈的探討,形成了各種說法。歸結起來,在哲學界關于信息的概念存在著具有不同實踐傾向的主張,一直圍繞著這個概念在爭論。大致有四種觀點:(一)信息是物質的普遍屬性;(二)信息是精神實體的特性;(三)信息是與物質和精神并列的第三種存在;(四)信息是物質載體與意識成分的特殊結合。這便是在哲學的高度對信息的概念進行的總結。但除了拓寬了哲學的視野,加深了認識之外,在“指導”方面究竟應該采用何種觀點呢?這個問題并沒有解決。
“信息”原本是個科學的概念,但科學家只是將其用于科學領域,其概念也沒有很好得得到界定。然而,由于香農的信息論和維納的控制論影響非常大,可是使用的基本概念卻含混不清,這就使得哲學界對其產生了興趣。香農的狹義相對論后被拓展為廣義信息論。在諸如經濟學、社會學、管理科學、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見到信息概念的身影。也提出了五花八門的關于信息的定義。香農當時對這種不采取任何批判的生搬硬套的作為頻為反感,認為信息論的基本成果僅限于非常特殊的領域,對心理學、經濟學和其他一些社會科學領域,信息論未必解決什么問題。而且,他還特別強調,information絕不應與日常用語的information混淆起來,因為在這個科學理論中,information有其特定的涵義。尤其重要的是,不要把信息與意義(meaning)混淆起來。
重勘信息的哲學含義.pdf
上一篇:龍年最后一天
下一篇:幾封關于“信息政體”的電子郵件
本文關鍵詞:重勘信息的哲學含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010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01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