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多聚谷氨酸對糖脂嫁接物膠束介導基因轉染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γ-多聚谷氨酸對糖脂嫁接物膠束介導基因轉染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殼聚糖-硬脂酸膠束(Chitosan-g-stearic acid, CS)具有較強的腫瘤細胞攝取能力和細胞核轉運能力,其表面正電荷可有效密接質粒DNA (Plasmid DNA, pDNA),實現(xiàn)體內(nèi)外基因有效轉染和抗腫瘤療效。前期研究結果表明,CS嫁接物膠束包封治療基因進入靶細胞后,遞送系統(tǒng)的內(nèi)涵體快速逃逸和治療基因的有效釋放,是制約其基因轉染效率的主因。為實現(xiàn)遞送系統(tǒng)在靶細胞內(nèi)的內(nèi)涵體快速逃逸以及基因藥物的有效釋放,本研究構建殼聚糖-硬脂酸嫁接物/聚乙二醇化多聚谷氨酸/pDNA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考察聚乙二醇化多聚谷氨酸(Poly(ethylene glycol)-b-poly(γ-glutamic acid), PG)的引入對轉染效率的影響、研究其相應的細胞攝取、內(nèi)涵體逃逸和pDNA釋放等過程的相關機理。本研究以18.0 kDa的殼聚糖(Chitosan)為原料,以碳二亞胺(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 EDC)為交聯(lián)耦合劑,通過CS側鏈上的氨基和硬脂酸(Stearic acid, SA)上的羧基酰胺反應,合成CS。通過席夫反應在CS上鍵合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合成聚乙二醇化的糖脂嫁接物(PEGylated chitosan-g-stearic acid, PCS)。核磁共振氫譜確證CS和PCS嫁接物的化學結構;三硝基苯磺酸法測定氨基取代度;芘熒光法測定臨界膠束濃度;動態(tài)光散射法測定嫁接物膠束的粒徑和表面電位;透射電鏡觀察膠束的大小和形態(tài)學特征。引入陰離子多肽PG,分別構建CS/pDNA, PCS/pDNA二元和CS/PG/pDNA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測定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粒徑和表面電位,通過透射電鏡觀察其粒子大小和形態(tài);凝膠電泳分析嫁接物膠束對pDNA的密接能力,以及DNase Ⅰ酶保護能力。以編碼增強型綠色熒光蛋白pEGFP-C1為報告基因,以人胚腎細胞HEK293作為模型細胞,用熒光倒置顯微鏡觀察綠色熒光蛋白的表達,用FC定量測定其轉染效率,比較二元、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轉染效率的差異;以食管癌細胞EC-1作為模型細胞,通過三種不同的復合方式分別制備CS/PG/pDNA-Ⅰ、 CS/PG/pDNA-Ⅱ和CS/PG/pDNA-Ⅲ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CLSM)觀察綠色熒光蛋白的表達,用FC定量測定其轉染效率,比較和總結不同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轉染效率的差異和特點。MTT法考察遞送系統(tǒng)及其對應載體的細胞毒性。用四甲基異硫氰酸羅丹明B (Rhodamine B isothiocyanate, RITC)標記的CS和PCS制備二元、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CLSM觀察其細胞攝取、胞內(nèi)內(nèi)涵體逃逸和報告基因的細胞內(nèi)釋放過程。FC定量測定陽性細胞百分率和平均熒光強度,考察基因遞送系統(tǒng)在HEK293和EC-1細胞上的攝取能力,以γ-多聚谷氨酸(Poly(y-glutamic acid), γ-PGA)為攝取抑制劑,研究基因遞送系統(tǒng)在HEK293細胞上的入胞途徑。以HEK293為模型細胞,CLSM共定位分析,研究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內(nèi)涵體逃逸和報告基因的釋放動力學;以巨噬細胞RAW264.7作為模型細胞,CLSM觀察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細胞攝取,考察PEG修飾對基因遞送系統(tǒng)被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RES)吞噬的影響。經(jīng)EDC介導,得到兩親性CS嫁接物。核磁共振氫譜確證了CS和PCS的化學結構,二者的氨基取代度分別為7.1%和11.0%,其相應的臨界膠束濃度分別為72.0和89.0 pg/mL;濃度為10mg/mL時,其表面電位分別為18.7±0.6和16.3±1.6 mV。TEM圖顯示膠束呈類球形,粒徑較小,分布均一。嫁接物膠束具有較強的pDNA密接能力,當N/P比≥1時,CS完全阻滯pDNA遷移,CS/pDNA和PCS/pDNA二元、CS/PG/pDNA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均具備DNaseI酶保護能力。體外基因轉染結果顯示,在HEK293細胞上,當N/C/P比為2.5:1:1時,CS/PG/pDNA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達到最大基因轉染效率40.8%,為CS/pDNA和PCS/pDNA-二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30.4和50.0倍;在EC-1細胞上,當N/C/P比為10:1:1時,CS/PG/pDNA-Ⅲ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達到最大基因轉染效率11.6%,為CS/pDNA和PCS/pDNA二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1.9和3.7倍。以γ-PGA為抑制劑,攝取實驗結果表明,CS/PG/pDNA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經(jīng)由γ-PGA特異性受體介導的方式入胞;γ-P GA分子結構中的羧基質子化,促進了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內(nèi)涵體逃逸;其的陰離子特性,通過松弛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密接結構、調(diào)節(jié)電荷密度,從而促進pDNA從基因遞送系統(tǒng)中的釋放。PEG修飾,減少了RAW264.7細胞對CS/PG/pDNA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攝取,表明PEG化可以降低RES對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吞噬作用。
【關鍵詞】:殼聚糖-硬脂酸嫁接物 γ-多聚谷氨酸 聚乙二醇化 內(nèi)涵體逃逸 pDNA釋放 基因轉染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943
【目錄】:
- 致謝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1
- 縮寫清單11-16
- 引言16-18
- 1 糖脂嫁接物的合成及其理化性質研究18-30
- 1.1 試劑與儀器18-19
- 1.1.1 試劑18
- 1.1.2 儀器18-19
- 1.2 實驗方法19-21
- 1.2.1 殼聚糖-硬脂酸糖脂嫁接物的合成19
- 1.2.2 聚乙二醇化糖脂嫁接物的合成19
- 1.2.3 核磁共振分析19-20
- 1.2.4 氨基取代度測定20
- 1.2.5 臨界膠束濃度測定20-21
- 1.2.6 粒徑和表面電位測定21
- 1.2.7 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21
- 1.3 結果與討論21-27
- 1.3.1 糖脂嫁接物的合成及結構確證21-24
- 1.3.2 氨基取代度24-25
- 1.3.3 臨界膠束濃度25-26
- 1.3.4 粒徑與表面電位26-27
- 1.3.5 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27
- 1.4 小結27-30
- 2 糖脂嫁接物/聚乙二醇化多聚谷氨酸/pDNA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基因轉染研究30-50
- 2.1 試劑與儀器30-31
- 2.1.1 試劑30-31
- 2.1.2 儀器31
- 2.2 實驗方法31-36
- 2.2.1 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制備31-33
- 2.2.2 粒徑和表面電位測定33
- 2.2.3 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33
- 2.2.4 凝膠阻滯分析33
- 2.2.5 酶保護實驗33-34
- 2.2.6 細胞培養(yǎng)34
- 2.2.7 基因轉染34-35
- 2.2.7.1 HEK293細胞系轉染的熒光觀察34
- 2.2.7.2 HEK293細胞系轉染的定量研究34
- 2.2.7.3 EC-1細胞系轉染的熒光觀察34-35
- 2.2.7.4 EC-1細胞系轉染的定量研究35
- 2.2.8 細胞毒性35-36
- 2.2.8.1 基因載體與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細胞毒性35
- 2.2.8.2 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轉染毒性35-36
- 2.3 結果與討論36-49
- 2.3.1 粒徑和表面電位36-37
- 2.3.2 凝膠阻滯分析37-38
- 2.3.3 酶保護實驗38-39
- 2.3.4 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39-40
- 2.3.5 基因轉染40-47
- 2.3.5.1 HEK293細胞系轉染的熒光觀察及定量42-43
- 2.3.5.2 EC-1細胞系轉染的熒光觀察及定量研究43-47
- 2.3.6 胞毒性47-49
- 2.2.6.1 基因載體與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細胞毒性47-49
- 2.3.6.2 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轉染毒性49
- 2.4 小結49-50
- 3 糖脂嫁接物/聚乙二醇化多聚谷氨酸/pDNA三元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基因轉染機制研究50-68
- 3.1 試劑與儀器50-51
- 3.1.1 試劑50-51
- 3.1.2 儀器51
- 3.2 實驗方法51-54
- 3.2.1 細胞培養(yǎng)51
- 3.2.2 基因遞送系統(tǒng)細胞攝取51-53
- 3.2.2.1 基因載體熒光標記51-52
- 3.2.2.2 基因遞送系統(tǒng)攝取的熒光觀察52
- 3.2.2.3 基因遞送系統(tǒng)定量攝取52
- 3.2.2.4 抑制性攝取實驗52-53
- 3.2.3 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內(nèi)-溶酶體逃逸機制53
- 3.2.4 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pDNA釋放動力學53-54
- 3.2.4.1 凝膠阻滯實驗53
- 3.2.4.2 pDNA體外釋放53-54
- 3.3 結果與討論54-66
- 3.3.1 基因遞送系統(tǒng)細胞攝取54-57
- 3.3.1.1 基因遞送系統(tǒng)攝取的熒光觀察54-56
- 3.3.1.2 定量攝取研究56-57
- 3.3.2 內(nèi)吞抑制劑對基因遞送系統(tǒng)攝取的影響57-58
- 3.3.3 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巨噬細胞RAW264.7攝取58-61
- 3.3.4 基因遞送系統(tǒng)的內(nèi)-溶酶體逃逸機制61-62
- 3.3.5 pDNA釋放機制62-66
- 3.3.5.1 凝膠阻滯分析62-64
- 3.3.5.2 共聚焦顯微鏡觀察64-66
- 3.4 結論66-68
- 4 結論68-70
- 參考文獻70-76
- 綜述76-96
- 參考文獻90-96
- 作者簡歷9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胡星;;非病毒基因遞送載體的研究進展[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2年04期
2 王翔;丁雪鷹;武鑫;丁寶月;范偉;高靜;高申;;用于基因遞送的普朗尼克化聚酰胺-胺樹狀聚合物研究[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年09期
3 黃偉,崔光華,賀俊峰,周旭,張強;殼聚糖納米粒用作基因遞送載體的初步研究[J];藥學學報;2002年12期
4 李鵬;尚明美;宋海峰;;非病毒基因遞送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08年10期
5 馬香書;梁東春;張鏡宇;;改性殼聚糖作為基因遞送載體的研究進展[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6 鐘婧;何卓晶;陶薇;洪艷;;殼聚糖季銨鹽作為基因遞送載體的初步研究[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年12期
7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雪;任慧霞;;殼聚糖及其衍生物作為基因遞送載體的研究進展[A];山東省藥學會第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常麗君;納米基因遞送車將步入自動化生產(chǎn)[N];科技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艷波;新型PEI衍生物材料的合成及在腫瘤基因遞送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貝;殼寡糖作為基因遞送載體的實驗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2 易漢希;γ-多聚谷氨酸對糖脂嫁接物膠束介導基因轉染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5年
3 張雯迪;表面與內(nèi)核的組成結構對PDMAEMA基兩親性共聚物納米;蜻f送功效的影響[D];天津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γ-多聚谷氨酸對糖脂嫁接物膠束介導基因轉染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68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6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