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靈片對Wilson病模型TX小鼠血管損傷因子及ICAM-1、VCAM-1表達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2-02-22 03:42
目的探討肝豆靈片(GDL)對Wilson病模型TX小鼠血管損傷因子、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細胞黏附分子(VCAM-1)表達的影響。方法將40只TX小鼠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模型組,GDL高、中、低劑量組,青霉胺組,每組8只。另選取8只正常的DL小鼠作為對照組。對照組及模型組小鼠灌胃生理鹽水,肝豆靈各劑量組及青霉胺組灌胃對應劑量肝豆靈及青霉胺。各組均連續(xù)灌胃4周。ELISA法檢測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調(diào)節(jié)蛋白(TM)、血管內(nèi)皮細胞蛋白C受體(EPCR),HE染色、透射電鏡觀察大腦中動脈區(qū)域腦組織中內(nèi)皮血管形態(tài)學變化,免疫組織化學觀察大腦中動脈區(qū)域腦組織中內(nèi)皮血管ICAM-1、VCAM-1表達變化。結果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Hcy、vWF、TM、EPCR水平升高(P<0.01),ICAM-1、VCAM-1表達明顯增高(P<0.01)。與模型組比較,青霉胺組Hcy、vWF、TM、EPCR水平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GDL高、中劑量組Hcy、vWF、TM、EPCR數(shù)值降低(P<0.05,P<0.01...
【文章來源】: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9,39(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5 頁
【文章目錄】:
材料與方法
1 動物
2 藥物
3 主要試劑及儀器
4 動物分組及給藥
5 檢測指標及方法
5.1 血漿學指標檢測
5.2 病理學觀察
5.3 免疫組化檢測
6 統(tǒng)計學方法
結 果
1 各組Hcy、vWF、TM、EPCR水平比較(表1)
2 腦血管病理學改變(圖1、2)
3 各組ICAM-1、VCAM-1表達比較(表2,圖3、4)
討 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解毒化瘀方肝豆靈片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療效觀察[J]. 陳永華,楊文明,張波,曹仕健,黃為,劉妮.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9(01)
[2]肝豆狀核變性中醫(yī)證型與ATP7B基因突變的相關性研究[J]. 韓輝,鄭明翠,吳麗敏,宋書婷,楊文明.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8(07)
[3]姜黃素減輕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誘導的人主動脈內(nèi)皮細胞損傷[J]. 胡勇,蘇曉紅,朱火蘭,張凌霄,劉飛,劉仲偉.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 2017(08)
[4]楊文明從痰瘀論治肝豆狀核變性[J]. 汪美霞,汪長春. 中醫(yī)藥臨床雜志. 2017(07)
[5]肝豆靈片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痰瘀互結證的療效觀察[J]. 徐磊,蔡永亮,蔣懷周,王艷昕,韓輝,侯志峰,馬守亮,徐明安.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7(15)
[6]肝豆靈片聯(lián)合二巰丙磺酸鈉對痰瘀互結型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血清丙二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響[J]. 方媛,張靜,陳懷珍,趙漫麗,王玉,方向.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7(13)
[7]代謝組學技術比較肝豆靈片與青霉胺的排銅機制[J]. 蔣懷周,王鍵,董繼揚,劉磊. 中成藥. 2016(01)
[8]肝豆狀核變性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J]. 余小玲,胡文彬,吳君霞,韓詠竹,胡紀源,王訓,李凱,王共強,楊任民. 安徽醫(yī)學. 2014(10)
[9]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脂蛋白(a)、葉酸等的相關性研究[J]. 王翼潔,胡文彬,余小玲,吳君霞,韓詠竹,胡紀源,王訓,李凱,王共強,楊任民. 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 2014(20)
[10]丹參酮ⅡA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后vW F和TM mRNA表達的影響[J]. 彭志允,陳利國,范志勇,彭環(huán)慶,唐鐘祥.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4(03)
本文編號:3638624
【文章來源】: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9,39(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5 頁
【文章目錄】:
材料與方法
1 動物
2 藥物
3 主要試劑及儀器
4 動物分組及給藥
5 檢測指標及方法
5.1 血漿學指標檢測
5.2 病理學觀察
5.3 免疫組化檢測
6 統(tǒng)計學方法
結 果
1 各組Hcy、vWF、TM、EPCR水平比較(表1)
2 腦血管病理學改變(圖1、2)
3 各組ICAM-1、VCAM-1表達比較(表2,圖3、4)
討 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解毒化瘀方肝豆靈片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療效觀察[J]. 陳永華,楊文明,張波,曹仕健,黃為,劉妮.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9(01)
[2]肝豆狀核變性中醫(yī)證型與ATP7B基因突變的相關性研究[J]. 韓輝,鄭明翠,吳麗敏,宋書婷,楊文明.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8(07)
[3]姜黃素減輕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誘導的人主動脈內(nèi)皮細胞損傷[J]. 胡勇,蘇曉紅,朱火蘭,張凌霄,劉飛,劉仲偉.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 2017(08)
[4]楊文明從痰瘀論治肝豆狀核變性[J]. 汪美霞,汪長春. 中醫(yī)藥臨床雜志. 2017(07)
[5]肝豆靈片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痰瘀互結證的療效觀察[J]. 徐磊,蔡永亮,蔣懷周,王艷昕,韓輝,侯志峰,馬守亮,徐明安.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7(15)
[6]肝豆靈片聯(lián)合二巰丙磺酸鈉對痰瘀互結型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血清丙二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響[J]. 方媛,張靜,陳懷珍,趙漫麗,王玉,方向.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7(13)
[7]代謝組學技術比較肝豆靈片與青霉胺的排銅機制[J]. 蔣懷周,王鍵,董繼揚,劉磊. 中成藥. 2016(01)
[8]肝豆狀核變性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J]. 余小玲,胡文彬,吳君霞,韓詠竹,胡紀源,王訓,李凱,王共強,楊任民. 安徽醫(yī)學. 2014(10)
[9]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脂蛋白(a)、葉酸等的相關性研究[J]. 王翼潔,胡文彬,余小玲,吳君霞,韓詠竹,胡紀源,王訓,李凱,王共強,楊任民. 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 2014(20)
[10]丹參酮ⅡA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后vW F和TM mRNA表達的影響[J]. 彭志允,陳利國,范志勇,彭環(huán)慶,唐鐘祥.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4(03)
本文編號:36386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36386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