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血管壁剪切力和粥樣硬化的關系:一項計算流體力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2-26 04:36
背景:冠狀動脈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表明:除了系統(tǒng)性危險因素以外,局部血流動力學也參與了斑塊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低血管壁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可能是粥樣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亞洲人卒中的重要病因,但是,由于尸檢材料缺乏和活體成像技術的限制,顱內動脈粥樣硬化與WSS相關性長期以來沒有研究。目的:結合三維T1加權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3-Dimensional T1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D T1 HRMRI)和計算流體力學技術(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觀察大腦中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局部管壁剪切力和低度狹窄斑塊分布的相關性,研究局部血流動力學對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高分辨核磁數(shù)據(jù)庫(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病例組納入標準主要包括:存在MCA粥樣斑塊,狹窄程度<50%;無顱內、外頸內動脈大于50%狹窄。對照組納入標準主要包括:無顱內動脈...
【文章頁數(shù)】:4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縮略詞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2. 磁共振成像方案
3. 影像分析
4. 計算流體力學建模和測算
4.1 顱內動脈三維重建及網(wǎng)格化
4.2 血流力學模型
4.3 邊界條件
4.4 數(shù)值計算求解方法
5. 高分辨核磁和三維重建管壁剪切力模型斑塊位點對應
6. 統(tǒng)計學分析
結果
1. 基線數(shù)據(jù)
2. 觀察者內和觀察者間的可靠性分析
3. 對照組中的發(fā)現(xiàn)
3.1 不同管壁WSS在MCA相同位置的差異性分析
3.2 同側管壁WSS在MCA不同位置的差異性分析
3.3 MCA水平部幾何結構和WSS相關性分析
4. 病例組中的發(fā)現(xiàn)
4.1 斑塊累及管壁和未累及管壁間WSS比較
4.2 MCA水平段中斑塊管壁側WSS在MCA幾何結構上的差異性表現(xiàn)
5. 病例組及對照組WSS差異比較
討論
1. WSS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布關系的研究現(xiàn)狀
2. 本研究中MCA血管局部WSS對斑塊分布的影響
3. WSS在MCA中段曲率幾何結構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對斑塊分布的影響
4. 顱內WSS模型個體分析的臨床意義
5. 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
6. 本研究局限性
結論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749831
【文章頁數(shù)】:4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縮略詞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2. 磁共振成像方案
3. 影像分析
4. 計算流體力學建模和測算
4.1 顱內動脈三維重建及網(wǎng)格化
4.2 血流力學模型
4.3 邊界條件
4.4 數(shù)值計算求解方法
5. 高分辨核磁和三維重建管壁剪切力模型斑塊位點對應
6. 統(tǒng)計學分析
結果
1. 基線數(shù)據(jù)
2. 觀察者內和觀察者間的可靠性分析
3. 對照組中的發(fā)現(xiàn)
3.1 不同管壁WSS在MCA相同位置的差異性分析
3.2 同側管壁WSS在MCA不同位置的差異性分析
3.3 MCA水平部幾何結構和WSS相關性分析
4. 病例組中的發(fā)現(xiàn)
4.1 斑塊累及管壁和未累及管壁間WSS比較
4.2 MCA水平段中斑塊管壁側WSS在MCA幾何結構上的差異性表現(xiàn)
5. 病例組及對照組WSS差異比較
討論
1. WSS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布關系的研究現(xiàn)狀
2. 本研究中MCA血管局部WSS對斑塊分布的影響
3. WSS在MCA中段曲率幾何結構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對斑塊分布的影響
4. 顱內WSS模型個體分析的臨床意義
5. 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
6. 本研究局限性
結論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7498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7498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