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及與其他因素交互作用對預后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6-26 07:50
背景與目的炎癥反應是腦梗死重要的病理生理過程,白細胞(WBC)是炎癥反應的主要參與者,是腦梗死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然而,腦梗死急性期WBC計數(shù)水平與預后的關系尚未定論,WBC與其他因素間交互作用與腦梗死患者預后是否存在關聯(lián)鮮見研究報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急性腦梗死患者入院時WBC計數(shù)水平及與其他因素交互作用對預后的影響,為急性腦梗死入院時WBC計數(shù)升高是否進行干預提供理論依據(jù)。方法一、回顧性隊列研究以2003年1月-2009年12月期間在河北聯(lián)合大學附屬醫(yī)院就診并住院的2,80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統(tǒng)一設計的病例調查表,通過查閱病歷檔案,收集患者的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生活方式因素、入院時WBC計數(shù)及其他實驗室檢查資料、病史相關資料以及臨床結局[死亡或殘疾(MRs≥3)]相關資料。研究結局定義為住院期間死亡和出院時殘疾(MRs≥3)。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具有不同臨床結局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之間基線特征的差異。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入院時外周血WBC計數(shù)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患者住院期間死亡和殘疾危險性的關聯(lián),計算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11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男、女患者住院期間的病死率和出院時的殘疾率
結果顯示:與 WBC≤10.0×109/L 組相比,WBC>10.0×109/L 組年齡多的患者有吸煙、飲酒、高血壓、糖尿病史,血糖異常和血脂異常的人尿酸水平較高。WBC>10.0×109/L 組的入院時 NIHSS 評分雖C≤10.0×109/L 組,但無統(tǒng)計學顯著性差異。兩組性別構成,入院時收縮壓水平無統(tǒng)計學顯著性差異。圖 2 給出了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病死率和殘疾C>10.0×109/L 組的病死率和殘疾率明顯高于 WBC≤10×109/L 組,有統(tǒng)計差異(p<0.05)。
圖 3.急性腦梗死患者 WBC 計數(shù)水平與死亡危險性的關系示了急性腦梗死患者中,不同 WBC 水平的殘疾的多因素調整的區(qū)間(95% CI)。與 WBC≤10.0×109/L 相比,WBC 水平 11.0-11.9/L 時,殘疾的 RR 值(95% CI)分別是 4.92(2.16-11.20),8.93(4.0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腦梗死患者近期預后與白細胞數(shù)、血糖值的關系[J]. 江玲. 吉林醫(yī)學. 2010(33)
[2]腦梗死發(fā)病危險因素分析[J]. 華穎華,費建堂.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09(12)
[3]logistic回歸模型中交互作用的分析及評價[J]. 邱宏,余德新,王曉蓉,付振明,謝立亞.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8 (09)
[4]白細胞計數(shù)對急性腦梗死預后影響的系統(tǒng)評價[J]. 呂雅麗,趙鋼,劉學東,王波,王志忠.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 2007(04)
[5]復發(fā)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分析[J]. 肖淑萍,吉中國,朱海英. 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07(03)
[6]腦梗死患者死亡原因的探討[J]. 邊連防,伍愛民,寧方芹,陳曉紅,李津,徐桂紅.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6(09)
[7]《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節(jié)選[J].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王文志.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06(02)
[8]外周血白細胞動態(tài)測定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意義[J]. 程曉明,王大力. 中國綜合臨床. 2005(02)
[9]交互作用的統(tǒng)計推斷[J]. 耿直,胡永華.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2(03)
[10]關于混雜概念的討論[J]. 胡永華,耿直.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1(06)
本文編號:3250950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11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男、女患者住院期間的病死率和出院時的殘疾率
結果顯示:與 WBC≤10.0×109/L 組相比,WBC>10.0×109/L 組年齡多的患者有吸煙、飲酒、高血壓、糖尿病史,血糖異常和血脂異常的人尿酸水平較高。WBC>10.0×109/L 組的入院時 NIHSS 評分雖C≤10.0×109/L 組,但無統(tǒng)計學顯著性差異。兩組性別構成,入院時收縮壓水平無統(tǒng)計學顯著性差異。圖 2 給出了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病死率和殘疾C>10.0×109/L 組的病死率和殘疾率明顯高于 WBC≤10×109/L 組,有統(tǒng)計差異(p<0.05)。
圖 3.急性腦梗死患者 WBC 計數(shù)水平與死亡危險性的關系示了急性腦梗死患者中,不同 WBC 水平的殘疾的多因素調整的區(qū)間(95% CI)。與 WBC≤10.0×109/L 相比,WBC 水平 11.0-11.9/L 時,殘疾的 RR 值(95% CI)分別是 4.92(2.16-11.20),8.93(4.0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腦梗死患者近期預后與白細胞數(shù)、血糖值的關系[J]. 江玲. 吉林醫(yī)學. 2010(33)
[2]腦梗死發(fā)病危險因素分析[J]. 華穎華,費建堂.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09(12)
[3]logistic回歸模型中交互作用的分析及評價[J]. 邱宏,余德新,王曉蓉,付振明,謝立亞.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8 (09)
[4]白細胞計數(shù)對急性腦梗死預后影響的系統(tǒng)評價[J]. 呂雅麗,趙鋼,劉學東,王波,王志忠.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 2007(04)
[5]復發(fā)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分析[J]. 肖淑萍,吉中國,朱海英. 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07(03)
[6]腦梗死患者死亡原因的探討[J]. 邊連防,伍愛民,寧方芹,陳曉紅,李津,徐桂紅.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6(09)
[7]《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節(jié)選[J].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王文志.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06(02)
[8]外周血白細胞動態(tài)測定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意義[J]. 程曉明,王大力. 中國綜合臨床. 2005(02)
[9]交互作用的統(tǒng)計推斷[J]. 耿直,胡永華.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2(03)
[10]關于混雜概念的討論[J]. 胡永華,耿直.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1(06)
本文編號:32509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25095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