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應激誘發(fā)大鼠前額皮質炎性反應及小膠質細胞重構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741
【圖文】:
圖 2.1 技術路線圖3 材料和方法3.1 動物及分組雄性 Sprague-Dawley 大鼠 104 只,體重為 280±20g。飼養(yǎng)于溫度為22±2℃、濕度為 50%~60%的恒溫恒濕環(huán)境中,通風 8-15 次/h。正式試驗前飼養(yǎng) 10 天以適應環(huán)境,適應期間每天進行抓取訓練,使其適應實驗者的操作。10天后隨機分為空白組、心理應激組、疼痛組、假手術組?瞻捉M、疼痛組、假手術組 2 只/籠群養(yǎng),12/12h 晝夜循環(huán),自由進食進水。心理應激組采取孤養(yǎng)的方式,并參照 Willner 等的方法, 采用 35 天慢性不可預見性溫和應激建立大鼠慢性應激模型。疼痛組采用坐骨神經損傷模型,35 天,12/12h 晝夜循環(huán),自由
圖 4.2 糖水偏好實驗結果圖:(M±SEM)糖水偏好=糖水攝入量/(糖水攝入量+水攝入量),*表示 p<0.05。4.2 慢性應激和慢性疼痛對大鼠痛敏的影響在大鼠的痛敏實驗中,采用 Von Frey 法測得 50%機械性縮足閾值,通過 檢驗發(fā)現,應激開始之后,每一周空白組的左足(手術足)痛敏閾限都顯著高于心理應激組(第一周 t(22)=4.432,p<0.001;第二周 t(22)=5.138,p<0.001;第三周 t(22)=4.982,p<0.001;第四周 t(22)=3.434,p<0.001;第五周 t(22)=5.815,p<0.001)、假手術組的左足痛敏閾限都顯著高于疼痛組(第一周 t(21)=4.495,p<0.001;第二周 t(21)=4.568,p<0.001;第三周 t(21)=7.018,p<0.001;第四周 t(21)=5.151,p<0.001;第五周 t(21)=6.118,p<0.001)。
p<0.001),其他三組組內左右足之間痛敏沒有顯著性差異。表 4.3 大鼠痛敏實驗數據結果(M±SEM)別 空白組 心理應激組 假手術組 疼痛組 12 12 11 12左足 右足 左足 右足 左足 右足 左足 右足始 4.5±0.6 5.0±0.5 5.2±0.5 5.2±0.5 4.9±0.6 5.4±0.7 4.3±0.5 4.7±0.6一周 4.1±0.5 5.2±0.6 1.8±0.2***1.7±0.1***2.1±0.4 2.3±0.3 0.5±0.04###2.1±0.3+++二周 4.5±0.5 5.0±0.5 1.7±0.2***2.4±0.4***2.1±0.4 2.7±0.6 0.5±0.03###2.6±0.5+++三周 4.7±0.6 4.3±0.4 1.5±0.1***2.0±0.3***3.7±0.5 4.0±0.7 0.4±0.1###2.8±0.4+++四周 4.8±0.7 5.7±0.7 2.1±0.4***2.4±0.4***3.5±0.6 3.7±0.6 0.4±0.04###3.2±0.6+++五周 4.8±0.4 5.5±0.7 2.0±0.3***2.2±0.3***3.4±0.5 3.3±0.6 0.4±0.04###3.7±0.6+++注: ***表示與空白組同側足組相比 p<0.001, ###表示與假手術組同側足組相比 p<0.001,+++表示與疼痛組左側足組相比 p<0.00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沖竹;;暗小膠質細胞:一種主要與病理狀態(tài)相關的新表型[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6年07期
2 梁菲;;運動介導小膠質細胞調控阿爾茨海默病的分子機制[J];當代體育科技;2014年29期
3 張思磊;王雄偉;;小膠質細胞/腦巨噬細胞與膠質瘤研究進展[J];海南醫(yī)學;2015年20期
4 姜文敏;唐羅生;賀達仁;;小膠質細胞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醫(y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1年10期
5 馬怡然;郭大文;孫偉;方文剛;;小膠質細胞的活化對其Aβ吞噬能力的影響[J];解剖科學進展;2010年01期
6 黃秀艷;曾耀英;張彩;朱斌;;人小膠質細胞的分離、純化、特異分子表達與吞噬功能研究[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8年05期
7 熊懷林,范光碧,胡興宇;小膠質細胞在腦缺血中的作用[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5年02期
8 劉鋒,朱長庚;小膠質細胞激活的分子機制[J];解剖科學進展;2003年02期
9 楊逢春;顯示小膠質細胞方法的改進[J];解剖學研究;2002年02期
10 謝榮堂,劉志英,張微微;腦出血患者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組織化學研究[J];北京軍區(qū)醫(yī)藥;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唐亞梅;李子晨;許鵬飛;徐永騰;彭英;;放射后小膠質細胞吞噬功能及相關信號機制研究[A];7th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全國中青年神經病學學術大會暨第十屆全國神經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與腦脊液細胞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4年
2 韓書珍;李雪梅;牛文澤;陳翔;王果;李澤宜;;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觀察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半暗區(qū)內小膠質細胞的變化及意義[A];第六屆江浙滬兒科學術會議暨兒科學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學術班論文匯編[C];2009年
3 陸浩慧;羅婷婷;武勝昔;鄺芳;;1型小膠質細胞對小鼠焦慮樣行為、學習、記憶的影響[A];第十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C];2016年
4 巨富榮;張勝祥;;小膠質細胞在小鼠全腦缺血模型中的形態(tài)變化[A];第三屆中國西部動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4年
5 李捷;劉勇;張蓬勃;肖新莉;呂海俠;李敏杰;康前雁;鄧美英;;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后小膠質細胞的來源[A];解剖學雜志——中國解剖學會2002年年會文摘匯編[C];2002年
6 楊陽;廖萬清;郭秀軍;林敏;王志東;徐紅;陳孫孝;溫海;;新生隱球菌對鼠小膠質細胞細胞骨架蛋白質組的影響[A];第二屆全國深部真菌感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7 趙銘;李冬;朱迅;閆東梅;;小膠質細胞的激活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中作用的研究進展[A];第十二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摘要匯編[C];2017年
8 趙敏;袁云;趙培園;李t
本文編號:28004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0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