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SL與DSC評價不同供血區(qū)、不同程度腦缺血的對照研究
本文關鍵詞:pCASL與DSC評價不同供血區(qū)、不同程度腦缺血的對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比較偽連續(xù)式動脈自旋標記(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pCASL)與動態(tài)磁敏感對比增強灌注加權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enhanced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DSC-PWI)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不同供血區(qū)、不同程度腦缺血低灌注狀態(tài)的評價能力,探討pCASL的使用價值,為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參考。對象與方法:本研究選取急性腦梗塞患者及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共76例,采集受試者的基本信息及臨床相關病史,并排除顱腦創(chuàng)傷或術后、腫瘤、嚴重精神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影響患者腦血流量的疾病。采用西門子3.0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8通道頭顱表面線圈,進行常規(guī)MRI掃描、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DSC及pCASL掃描。采用Matlab 7.11.0及SPM8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分別選擇雙側大腦前動脈(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腦中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及大腦后動脈(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供應的腦實質作為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利用PMA及MRIcron分別測量DSC及pCASL的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值,用SPSS 17.0軟件包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1)分析不同缺血程度下兩種方法各個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對缺血程度的敏感性;(2)比較不同動脈供血區(qū)內(nèi)pCASL與DSC的同類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之間的相關性。結果:(1)在不同缺血程度下,pCASL的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ATT、CBF的絕對值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P值均0.001;其中,時間參數(shù)ATT在每兩個缺血分級之間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01),且與DSC的時間參數(shù)相關性好。(2)在大腦前動脈供血區(qū)內(nèi),pCASL與DSC的同類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均呈中度相關,P值均0.001。時間參數(shù)pCASL-rATT與DSC-rMTT、DSC-rTTP、DSC-rTmax的相關系數(shù)r分別為0.673、0.603、0.568;二者的血流量參數(shù)CBF、血容量系數(shù)CBV的相關系數(shù)r分別為0.722、0.795。(3)在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內(nèi),二者同類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的相關性最好,P值均0.001。其中,時間參數(shù)pCASL-rATT與DSC-rMTT、DSC-rTTP呈高度相關(r=0.839、0.832);pCASL-rATT與DSC-rTmax呈中度相關(r=0.720);二者的血流量參數(shù)CBF也呈高度相關(r=0.847);二者的血容量參數(shù)CBV呈中度相關(r=0.609)。(4)在大腦后動脈供血區(qū)內(nèi),pCASL與DSC的同類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均呈中度相關,P值均0.001。時間參數(shù)pCASL-rATT與DSC-rMTT、DSC-rTTP、DSC-rTmax的相關系數(shù)r分別為0.716、0.644、0.622;二者的血流量參數(shù)CBF的相關系數(shù)r為0.653;血容量系數(shù)CBV的相關系數(shù)r為0.756。結論:(1)pCASL的時間參數(shù)ATT可以準確評價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腦缺血的低灌注程度,能夠幫助臨床醫(yī)生確定患者缺血半暗帶的存在與否及范圍,合理選擇治療方案,印證了pCASL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影像學檢查中應用的可行性。(2)在評價不同動脈供血區(qū)的血流灌注水平時,二者的同類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均呈中度或高度相關,在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內(nèi)的相關性最佳。
【關鍵詞】: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 低灌注 灌注加權成像 動態(tài)磁敏感對比增強 偽連續(xù)式動脈自旋標記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43.3;R445.2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縮略語/符號說明8-13
- 前言13-17
- 研究現(xiàn)狀、成果13-15
- 研究目的、方法15-17
- 1 對象與方法17-22
- 1.1 研究對象17-18
- 1.1.1 臨床診斷17
- 1.1.2 入組標準17
- 1.1.3 排除標準17-18
- 1.1.4 檢查內(nèi)容18
- 1.2 MRI檢查18-20
- 1.2.1 實驗設備18
- 1.2.2 掃描參數(shù)18-20
- 1.3 后處理方法20-21
- 1.3.1 DSC后處理方法20
- 1.3.2 pCASL后處理方法20-21
- 1.4 腦動脈供血區(qū)的劃分及缺血程度的判定21
- 1.4.1 ROI的選取及參數(shù)測量21
- 1.4.2 缺血程度的判定21
- 1.5 統(tǒng)計分析21-22
- 2 結果22-42
- 2.1 患者的基本信息22
- 2.2 不同血流灌注程度的分組情況22-23
- 2.3 不同缺血程度分組間DSC血流動力學情況23-25
- 2.4 不同缺血程度分組間pCASL血流動力學情況25-27
- 2.4.1 pCASL的時間參數(shù)ATT25
- 2.4.2 pCASL的血流量參數(shù)CBF25-26
- 2.4.3 pCASL的血容量參數(shù)CBV26-27
- 2.5 pCASL與DSC評價腦灌注指標的相關性27-29
- 2.5.1 時間參數(shù)27-28
- 2.5.2 血流量參數(shù)28-29
- 2.5.3 血容量參數(shù)29
- 2.6 不同供血區(qū)間,pCASL與DSC的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之間的相關性29-42
- 2.6.1 大腦前動脈供血區(qū)內(nèi),DSC與pCASL評價腦組織低灌注的相關性29-34
- 2.6.1.1 時間參數(shù)30-31
- 2.6.1.2 血流量參數(shù)31-32
- 2.6.1.3 血容量參數(shù)32-34
- 2.6.2 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內(nèi),DSC與pCASL評價腦組織低灌注的相關性34-38
- 2.6.2.1 時間參數(shù)34-35
- 2.6.2.2 血流量參數(shù)35-36
- 2.6.2.3 血容量參數(shù)36-38
- 2.6.3 大腦后動脈供血區(qū)內(nèi),DSC與pCASL評價腦組織低灌注的相關性38-42
- 2.6.3.1 時間參數(shù)38-39
- 2.6.3.2 血流量參數(shù)39-40
- 2.6.3.3 血容量參數(shù)40-42
- 3 討論42-54
- 3.1 ASL的分類、實施及參數(shù)設定42-44
- 3.1.1 ASL的分類及特點42-43
- 3.1.2 ASL的實施及參數(shù)設定43-44
- 3.2 pCASL的技術原理44-45
- 3.3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ASL圖像的典型表現(xiàn)及偽影45-46
- 3.4 腦梗塞及TIA的發(fā)病機制46-47
- 3.4.1 腦梗塞的發(fā)病機制46-47
- 3.4.2 TIA的發(fā)病機制47
- 3.5 評價腦血流灌注的影像學方法47-48
- 3.6 有關缺血性腦血管病的ASL臨床研究48-51
- 3.7 DSC與pCASL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低灌注的評價51-52
- 3.8 ASL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檢查中的限制52-54
- 結論54-55
- 參考文獻55-63
-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63-64
- 綜述 動脈自旋標記灌注成像在急性腦梗塞中的應用64-73
- 綜述參考文獻68-73
- 致謝73-7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偉妹;脈絡膜前動脈供血區(qū)梗塞:發(fā)生機理的研究[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1994年04期
2 季秉權;海馬丘腦梗塞:局限于大腦后動脈供血區(qū)的一個梗塞型[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1995年05期
3 李剛,褚曉凡;雙側頸內(nèi)動脈供血區(qū)同時發(fā)生腦梗死一例[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年06期
4 易玉新,屈曉冰,胡治平,劉亞利;奧札格雷鈉對老年頸內(nèi)動脈供血區(qū)腦梗塞治療作用[J];海南醫(yī)學;2005年12期
5 王耀南;分水嶺梗塞的研究進展[J];卒中與神經(jīng)疾病;1997年04期
6 張培功,秦東京,孫殿敬,莊悅新,,馬愛武;外傷后大腦后動脈供血區(qū)腦梗塞[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5年11期
7 沈陽;大腦后動脈供血區(qū)腦梗死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5年09期
8 胡發(fā)明;;腔隙性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具有臨床價值的概念[J];國外醫(yī)學(內(nèi)科學分冊);1992年08期
9 施琪嘉;內(nèi)側分水嶺梗塞的臨床表現(xiàn)、發(fā)病機理及CT特點[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1994年04期
10 鐘繼軍;多平面MRI腦梗塞的范圍和部位:與腦血管造影和尸體微血管造影的穿動脈供血區(qū)對照[J];國外醫(y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1995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寶榮;胡悅;;30例丘腦梗塞的臨床分析[A];2012年浙江省神經(jīng)病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霍曉婷;pCASL與DSC評價不同供血區(qū)、不同程度腦缺血的對照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pCASL與DSC評價不同供血區(qū)、不同程度腦缺血的對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15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1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