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豆狀核質(zhì)子磁共振波譜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8-24 20:05
【摘要】: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豆狀核代謝物NAA/Cr、CHO/Cr、NAA/CHO值的變化,并探討其變化用于該病的診斷、病情評估、抗帕金森病藥物療效評估的價值。 方法選擇帕金森患者32例為病例組,對患者進行UPDRS評分,健康志愿者15例為對照組。所有研究對象均以雙側豆狀核為感興趣區(qū),行單體素'H-MRS檢查并由隨機軟件自動識別生成波譜圖像并計算N-7,酰天門冬氨酸/肌酸(NAA/Cr)、N-乙酰天門冬氨酸/膽堿(NAA/Cho)和膽堿/肌酸(Cho/Cr)值。 結果PD組病重側對側豆狀核NAA/Cr值較同側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3),病重側對側CHO/Cr、NAA/CHO較同側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豆狀核左右側NAA/Cr、CHO/Cr、NAA/CHO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D組病重側對側豆狀核NAA/Cr值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5),病重側NAA/Cr及PD組雙側CHO/Cr、NAA/CHO值與正常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意義(P0.05)。PD組服用多巴胺類藥物患者豆狀核NAA/Cr、CHO/Cr、NAA/CHO值與首次診斷未治療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D組病重側對側豆狀核NAA/Cr值與UPDRS評分無相關性。 結論1H-MRS可無創(chuàng)檢測帕金森病患者豆狀核NAA/Cr、CHO/Cr、NAA/CHO值改變,協(xié)助診斷帕金森;PD患者雙側豆狀核病理改變不一致,病重側對側豆狀核神經(jīng)元損害較同側嚴重;目前尚不能認為1H-MRS可以評估帕金森病患者病情及多巴胺類藥物治療的效果。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42.5
本文編號:2529158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42.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盧琦;黃建軍;張?zhí)m慧;唐業(yè)斌;;磁共振波譜分析在帕金森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09年05期
,本文編號:25291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52915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