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膠質(zhì)瘤微血管特征及低級別膠質(zhì)瘤鑒別診斷MR成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0-12 09:35
【摘要】:第一部分:T1加權動態(tài)對比增強MR成像對腦膠質(zhì)瘤微血管特征的評價及在分級診斷的中的作用 研究目的 探討T1加權動態(tài)對比增強MR成像(DCE-MRI)中的容積轉(zhuǎn)運參數(shù)(Ktrans)及血管外細胞外間隙容積比(Ve)對腦膠質(zhì)瘤微血管特征的評價及在分級診斷的中的作用。 資料和方法 研究對象為我院經(jīng)術后病理證實的32例顱腦膠質(zhì)瘤患者,其中II級腫瘤有15例,,III級腫瘤有8例,IV級腫瘤有9例。每位患者在手術前均行常規(guī)MR掃描及DCE-MRI成像,經(jīng)后處理軟件計算獲得定量參數(shù)值Ktrans和Ve值。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不同級別膠質(zhì)瘤Ktrans與Ve值的差異,以及不同級別腫瘤的微血管密度及微血管腔直徑。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分析Ktrans、Ve值及膠質(zhì)瘤級別三者兩兩之間的相關性,并分析Ktrans、Ve與微血管密度及微血管腔直徑之間的關系。應用受試者特異性曲線(ROC曲線)分析獲得Ktrans、Ve鑒別不同級別膠質(zhì)瘤的最佳閾值及其相應的診斷準確度、敏感性和特異性。 研究結果 低級別膠質(zhì)瘤的平均Ktrans(0.026/min-1)及Ve值(0.121)均顯著低于高級別膠質(zhì)瘤Ktrans和Ve值(分別為0.117/min-1和0.505)(P值均0.01),II級與III級、II級與IV級之間Ktrans及Ve值均存在顯著差異性(P值均0.01),III級與IV級之間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值分別為0.114、0.618)。低級別膠質(zhì)瘤與高級別膠質(zhì)瘤在平均微血管密度以及微血管腔直徑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值均0.01)。ROC曲線顯示當Ktrans=0.054/min-1時鑒別出高級別與低級別膠質(zhì)瘤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為94.1%和93.3%,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the curve, AUC)為0.941;當Ve=0.296時診斷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為92.9%和91.7%,AUC為0.937。此外,當Ktrans=0.045/min-1時鑒別II級與III級膠質(zhì)瘤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為87.5%和86.7%,AUC為0.883;當Ve=0.296時其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為87.5%和93.3%,AUC為0.925。再者,當Ktrans=0.064/min-1時鑒別II級與IV級膠質(zhì)瘤,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為100%和93.3%,AUC為0.993;當Ve=0.345時其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為88.9%和93.3%,AUC為0.925。相關性分析顯示Ktrans、Ve值均與膠質(zhì)瘤級別呈強相關(r分別為0.682和0.761,P值均0.01),Ktrans與Ve也呈強相關(r為0.696,P0.01)。此外,Ktrans與微血管密度呈中等相關(r=0.440,P0.05),與微血管腔直徑均呈強相關(r=0.652,p0.01);Ve與微血管腔直徑呈強相關(r=0.625,p0.01),與微血管密度呈弱相關,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r=0.326,P=0.068)。 結論 DCE-MRI中的容積轉(zhuǎn)運參數(shù)(Ktrans)及血管外細胞外間隙容積比(Ve)通過評價微血管通透性不僅可以鑒別低級別與高級別膠質(zhì)瘤,還可鑒別II級與III級、II級與IV膠質(zhì)瘤,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的輔助檢查方法。容積轉(zhuǎn)運參數(shù)Ktrans值與腫瘤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腔直徑具有良好的相關性,此外血管外細胞外間隙容積比Ve值與微血管腔直徑也具有良好的相關性。 第二部分:動態(tài)磁敏感對比增強灌注成像與彌散加權成像在腦WHOⅡ級膠質(zhì)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研究目的 評價動態(tài)磁敏感對比增強(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DSC)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 PWI)與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在鑒別腦內(nèi)WHO II級星形細胞瘤、少突膠質(zhì)瘤和少突星形細胞瘤中的價值。 資料與方法 回顧性分析經(jīng)術后病理證實的46例腦膠質(zhì)瘤,WHO II級,包括21例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 AC)、17例少突膠質(zhì)瘤(oligodendroglioma, OD)和8例少突星形細胞瘤(oligoastrocytoma, OA)。分別測量腫瘤實質(zhì)區(qū)域內(nèi)rCBVmax、rADC值,對腫瘤實性區(qū)域平均rCBVmax與rADC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受試者特異曲線(ROC曲線)確定AC與OD/OA鑒別診斷閾值以及診斷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度。同時,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判斷腫瘤內(nèi)rCBVmax與rADC相關性。 研究結果 AC、OD及OA實質(zhì)平均rCBVmax分別為1.43、3.34、2.77,OD與AC、OA與AC、AC與OD/OA之間均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值均0.01),但OD與OA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AC、OD及OA實性rADC值分別為2.09、1.51、1.60,AC與OD、AC與OA、AC與OD/OA之間均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1),但OD及OA之間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ROC曲線分析當rCBVmax2.15作為最佳閾值時,鑒別AC與OD/OA診斷敏感度為96.0%,特異度為81.0%,準確度為88.7%。而以rADC1.94作為最佳閾值時,鑒別AC與OD/OA診斷敏感度為76.2%,特異度為100%,準確度為81.9%。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AC中平均rCBVmax與rADC呈負相關(r=-0.602,P0.01),而OD和OA組內(nèi)平均rCBVmax與rADC均無相關性,且OD與OA總體腫瘤(OD/OA)平均rCBVmax與rADC亦無相關性。 結論 動態(tài)磁敏感對比灌注加權成像與彌散加權成像在鑒別腦WHO II級OD、OA與AC間均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在鑒別OD與OA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鑒別AC與OD/OA方面,MR彌散加權成像具有較高的特異性,但動態(tài)磁敏感對比MR灌注加權成像具有良好的診斷敏感性以及準確度。此外,低級別膠質(zhì)瘤各亞型平均rCBVmax與rADC之間的相關程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與腫瘤的組織病理學特征有關。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蚌埠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39.41
本文編號:2265642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蚌埠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39.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張偉國;;腦膠質(zhì)瘤MRI診斷進展——基于腦膠質(zhì)瘤生理代謝特征的MRI成像[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0年20期
2 T.Heye;M.S.Davenport;J.J.Horvath;S.Feuerlein;S.R.Breault;M.R.Bashir;謝勝男;;MR動態(tài)對比增強成像的可重復性(1):多重計算機輔助診斷灌注分析法用于女性盆腔的灌注特征[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3年03期
3 吳雪斌;張偉國;陳金華;方靖琴;吳曉寧;肖華亮;康厚藝;譚勇;馬長鎖;;腦膠質(zhì)瘤MR灌注成像與腫瘤微血管特征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年12期
4 張玉東;羅天友;陳曉兵;彭娟;張志偉;李詠梅;方維東;;高b值擴散加權成像對膠質(zhì)瘤分級的應用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1年06期
5 方靖琴;王舒楠;陳金華;張偉國;;磁共振灌注加權成像評價腦膠質(zhì)瘤微血管的實驗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年10期
6 周麗;付曠;郭麗麗;趙明;張鐵成;趙桂嬌;趙薈;;3.0T磁共振灌注加權成像在腦膠質(zhì)瘤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年02期
本文編號:22656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2656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