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語音段特征雙邊式優(yōu)選算法用于帕金森病分類研究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speech data can be used to diagnose Parkinson's disease (PD).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feature extraction and classifier design. Our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sample sele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lassification, 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ample and speech has not been deeply studied. Therefore, based on correlation feature weighted and multi-core learning algorithm, the speech segment and feature are selected at the same time, which can be used to find the synergetic effect of speech segment and feature, so a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D classific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82.5%, which is 30.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xisting algorithms. In addition, the synergetic effect between speech segment and feature is mined by this algorithm, which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speech marker extraction.
【作者單位】: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重慶大學通信工程學院;第三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神經內科;重慶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1771080,61108086,91438104,61571069,61501065) 重慶市社會事業(yè)與民生保障科技創(chuàng)新專項(cstc2016shmszx40002) 重慶市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專項(cstc2016jcyj A0043,cstc2016jcyj A0064,cstc2016jcyj A0134) 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KJ1603805,KJ1403808,KJ1503901) 西南醫(yī)院聯(lián)合孵化項目(SWH2016LHYS-11)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10611CDJXZ238826)
【分類號】:R742.5;TP18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朝陽,湯洪川,劉風榮;帕金森病與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J];臨床薈萃;2000年22期
2 劉焯霖;帕金森病的診治體會[J];新醫(yī)學;2000年10期
3 張巍,雷征霖,孫秀蘭,宋春莉;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與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對比分析[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0年05期
4 劉萍,邊強;尼古丁有助于帕金森病治療[J];國外醫(yī)藥(合成藥 生化藥 制劑分冊);2000年04期
5 王建,劉焯霖;帕金森病病因的新線索[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2000年04期
6 侯強,于長本;帕金森病伴發(fā)的抑郁[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0年06期
7 張巍,梁戰(zhàn)華,雷征霖;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合并帕金森病1例報告[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0年03期
8 莊立;帕金森病的癥狀前指標[J];現代康復;2000年02期
9 劉泉開;帕金森病治療的新進展[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0年02期
10 于嘉;帕金森病與臨床用藥[J];首都醫(yī)藥;2000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鄒密;;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第12屆老年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2 康婧;羅曉光;任艷;何志義;;應激誘發(fā)帕金森病的相關因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3 李友海;田仰華;陳先文;汪凱;;帕金森病患者的時間感知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4 李如奎;;帕金森病研究進展[A];第三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神經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5 周文泉;于向東;;對帕金森病研究的思索[A];第三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養(yǎng)生學與康復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韓蓉蓉;范亞瑜;吳集雄;徐曉華;劉漢偉;;帕金森病特殊類型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食性低血壓[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7 歐陽荔莎;;進行性核上性麻痹誤診為帕金森病1例[A];全國外科、神經內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8 干靜;周明珠;劉振國;陳偉;陸麗霞;吳佳英;;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評估[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9 史新沖;張祥松;易暢;;~(18)F-FDG PET/CT顯像在帕金森病診斷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核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10 洪霞;張振馨;陳海波;陳霞;溫洪波;;帕金森病患者共病抑郁的流行病學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精神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羅剛;近八成帕金森病患者看病不及時[N];健康報;2007年
2 蔣雨平;帕金森病認識四誤區(qū)[N];家庭醫(yī)生報;2007年
3 孫燕明;帕金森病患者要嚴防抑郁[N];中國消費者報;2007年
4 劉衛(wèi)宏;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人的“專利”[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5 ;科學家發(fā)現:帕金森病早期確診新法[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6 程守勤;六成帕金森病人治療不規(guī)范[N];健康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葉芳 通訊員 戴麗娟 王峰;近五成病患者沒有及時就醫(yī)[N];廣東科技報;2008年
8 記者 李寧;五成帕金森病患者就醫(yī)不及時[N];中國人口報;2008年
9 金鷗邋劉宇;帕金森病人低齡化[N];家庭醫(yī)生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葉芳 通訊員 徐晶;日常小動作透視帕金森病[N];廣東科技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敏;帕金森病患者的輔助診斷與手運動補償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2 黃思菲;快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和帕金森病患者嗅覺分析及價值[D];復旦大學;2014年
3 高靚;CCL2在帕金森病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谷有全;TLR4在帕金森病小鼠中腦的表達及其對炎癥介質釋放的影響[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5 李紅燕;早發(fā)型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特征及維吾爾族早發(fā)型家族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突變的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年
6 胡盼盼;帕金森病患者的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年
7 劉崴;帕金森病LRRK2和VPS35基因突變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8 康文巖;α-突觸共核蛋白在帕金森病發(fā)病機制及生物學標記物中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9 李桂花;新疆地區(qū)帕金森病危險因素、癥狀學和ATP13A2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劉杰;γ-氨基丁酸(GABA)遞質系統(tǒng)相關藥物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康婧;應激誘發(fā)帕金森病的相關因素分析[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常崇旺;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診斷帕金森病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3 陳伏祥;帕金森病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腦灰質改變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韓薇;α-突觸核蛋白(SNCA)基因多態(tài)性與帕金森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王倩;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劉疏影;不同帕金森病亞型(早發(fā)晚發(fā)型)的多巴胺轉運體顯像特征分析[D];復旦大學;2014年
7 李洋;帕金森病患者嗅覺相關腦區(qū)的MRI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8 李玲;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視網膜及視野改變的臨床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9 程筱雨;血清反應因子在帕金森病發(fā)病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10 李巳艽;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經感覺閾值及疼痛耐受閾值變化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1276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12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