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丘腦核:從環(huán)路、功能到深部腦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靶點
本文選題:底丘腦核 + 基底神經節(jié); 參考:《生理學報》2017年05期
【摘要】:底丘腦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是基底神經節(jié)(basal ganglia)環(huán)路中唯一的興奮性谷氨酸能核團,不僅是經典間接通路中的關鍵節(jié)點,而且接受皮層的直接投射從而構成超直接通路(hyperdirect pathway),甚至被認為是驅動整個基底神經節(jié)活動的起搏器。STN由于其在基底神經節(jié)環(huán)路功能中的重要地位而成為臨床上神經外科深部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療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首選靶區(qū)之一。盡管STN-DBS可顯著改善PD運動障礙,但其發(fā)揮效應的神經機制至今不明。本文簡要綜述了STN的傳入、傳出聯系及它們在基底神經節(jié)環(huán)路中的功能,特別討論了STN-DBS改善PD運動障礙機制的假說和最新研究進展。我們認為,對STN-DBS作用機制的認識不僅有助于臨床PD治療策略的發(fā)展,也有助于對基底神經節(jié)環(huán)路功能的深入理解。
[Abstract]:STN - DBS ( STN - DBS )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 ' s disease ( PD ) . Although STN - DB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asal ganglia loop function ,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preferred target areas fo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 DBS )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 ' s disease ( PD ) .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醫(y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命科學學院;
【基金】: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1330033, 91332124, 31471112, 31500848, 81671107 and 31771143) NSFC/RGC Joint Research Scheme (No. 31461163001) SRFDP/RGC ERG grant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No. 20130091140003)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No. BK20151384)
【分類號】:R74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倫學慶,張延慶,章翔,張劍寧;高頻刺激底丘腦核阻止帕金森病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的實驗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9年06期
2 倫學慶,章翔,張劍寧,梁景文;高頻電刺激底丘腦核對帕金森病鼠旋轉行為的影響[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1997年03期
3 袁海峰;惠艷娉;央珍;喬鴻飛;郭方圓;薛莉;張巧俊;;阻斷5-HT_(1B)受體對正常和帕金森病大鼠底丘腦核神經元活動的不同作用[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年04期
4 ;深部腦刺激的工作原理[J];生物學通報;2008年02期
5 胡火軍;王雄偉;汪雷;馬金陽;黃松;;深部腦刺激在功能神經外科中的應用[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年09期
6 張朝陽,湯洪川,劉風榮;帕金森病與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J];臨床薈萃;2000年22期
7 劉焯霖;帕金森病的診治體會[J];新醫(yī)學;2000年10期
8 張巍,雷征霖,孫秀蘭,宋春莉;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與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對比分析[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0年05期
9 劉萍,邊強;尼古丁有助于帕金森病治療[J];國外醫(yī)藥(合成藥 生化藥 制劑分冊);2000年04期
10 王建,劉焯霖;帕金森病病因的新線索[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鄒密;;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第12屆老年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2 康婧;羅曉光;任艷;何志義;;應激誘發(fā)帕金森病的相關因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3 李友海;田仰華;陳先文;汪凱;;帕金森病患者的時間感知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4 李如奎;;帕金森病研究進展[A];第三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神經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5 周文泉;于向東;;對帕金森病研究的思索[A];第三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養(yǎng)生學與康復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韓蓉蓉;范亞瑜;吳集雄;徐曉華;劉漢偉;;帕金森病特殊類型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食性低血壓[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7 歐陽荔莎;;進行性核上性麻痹誤診為帕金森病1例[A];全國外科、神經內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8 干靜;周明珠;劉振國;陳偉;陸麗霞;吳佳英;;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評估[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9 史新沖;張祥松;易暢;;~(18)F-FDG PET/CT顯像在帕金森病診斷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核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10 洪霞;張振馨;陳海波;陳霞;溫洪波;;帕金森病患者共病抑郁的流行病學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精神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羅剛;近八成帕金森病患者看病不及時[N];健康報;2007年
2 蔣雨平;帕金森病認識四誤區(qū)[N];家庭醫(yī)生報;2007年
3 孫燕明;帕金森病患者要嚴防抑郁[N];中國消費者報;2007年
4 劉衛(wèi)宏;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人的“專利”[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5 ;科學家發(fā)現:帕金森病早期確診新法[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6 程守勤;六成帕金森病人治療不規(guī)范[N];健康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葉芳 通訊員 戴麗娟 王峰;近五成病患者沒有及時就醫(yī)[N];廣東科技報;2008年
8 記者 李寧;五成帕金森病患者就醫(yī)不及時[N];中國人口報;2008年
9 金鷗邋劉宇;帕金森病人低齡化[N];家庭醫(yī)生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葉芳 通訊員 徐晶;日常小動作透視帕金森病[N];廣東科技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敏;帕金森病患者的輔助診斷與手運動補償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2 黃思菲;快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和帕金森病患者嗅覺分析及價值[D];復旦大學;2014年
3 高靚;CCL2在帕金森病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谷有全;TLR4在帕金森病小鼠中腦的表達及其對炎癥介質釋放的影響[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5 李紅燕;早發(fā)型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特征及維吾爾族早發(fā)型家族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突變的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年
6 胡盼盼;帕金森病患者的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年
7 劉崴;帕金森病LRRK2和VPS35基因突變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8 康文巖;α-突觸共核蛋白在帕金森病發(fā)病機制及生物學標記物中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9 李桂花;新疆地區(qū)帕金森病危險因素、癥狀學和ATP13A2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劉杰;γ-氨基丁酸(GABA)遞質系統(tǒng)相關藥物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煥娣;健康成人底丘腦核的MRI定位及其與年齡相關性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4年
2 曹嘉悅;閉環(huán)式深部腦刺激抑制大鼠海馬癇樣活動的參數及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3 張敬楠;FEM在深部腦刺激中的應用[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胡娜;多功能神經電刺激系統(tǒng)的設計及其在深部腦刺激實驗研究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2016年
5 康婧;應激誘發(fā)帕金森病的相關因素分析[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常崇旺;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診斷帕金森病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7 陳伏祥;帕金森病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腦灰質改變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韓薇;α-突觸核蛋白(SNCA)基因多態(tài)性與帕金森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9 王倩;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劉疏影;不同帕金森病亞型(早發(fā)晚發(fā)型)的多巴胺轉運體顯像特征分析[D];復旦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1165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116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