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腦損傷影像學及腦電圖診斷的研究進展
本文選題:腦損傷 + 診斷; 參考:《臨床兒科雜志》2017年07期
【摘要】:早產兒特別是28周的超未成熟兒,由于腦血管發(fā)育不成熟,腦血流自主調節(jié)能力較差,極易出現腦血流動力學紊亂,且早產兒神經元、少突膠質細胞及其前體對缺氧缺血異常敏感,耐受性低,易損性高,導致早產兒腦損傷及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發(fā)生率較足月兒高。但臨床上早產兒腦損傷往往缺乏明顯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容易漏診而錯過治療時機。頭顱超聲、MRI及腦電圖均是早產兒腦損傷早期診斷的特殊檢查手段。在早期顱內出血診斷上頭顱超聲優(yōu)于后兩者,但腦白質軟化評估則MRI特別是DWI診斷價值最高,而腦電圖可在各時期輔助診斷腦損傷患兒,三者各有優(yōu)劣,臨床上若能合理運用三者診斷早產兒腦損傷,則有助于及時發(fā)現疾病,盡早治療,減少早產兒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的發(fā)生,降低致殘率,改善遠期預后。
[Abstract]:Premature infants, especially the super immature infants of 28 weeks, are prone to cerebral hemodynamic disturbance due to the immature cerebral vascular development and poor ability of cerebral blood flow self-regulation, and the neurons of preterm infants. Oligodendrocytes and their precursor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hypoxia and ischemia, with low tolerance and high vulnerability, resulting in a higher incidence of brain damage and neurological sequelae in premature infants than in full-term infants. But clinically premature infants often lack of obvious nervous system symptoms and signs, and miss the diagnosis easily and miss the time of treatment. MRI and EEG are special method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the upper skull ultrasound was superior to the latter two, but the value of MRI, especially DWI, was the highest in the evaluation of leukomalacia, and EEG could assist in the diagnosis of brain injury in children with brain injury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each of them had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f we can diagnose the brain injury of premature infants by using the three methods reasonably, it will be helpful to find diseases in time, treat them as early as possible,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eurological sequelae of preterm infants, reduce the rate of disability and improve the long-term prognosis.
【作者單位】: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廣東省婦兒醫(yī)院;
【分類號】:R7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秀琴,李紅,孫若鵬;早產兒腦損傷早期評價指標的研究進展[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4年04期
2 王樂;李明霞;;早產兒腦損傷發(fā)生率調查及臨床分析[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3 董玉玲;孔鳳茹;;早產兒腦損傷30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綜合版);2007年24期
4 曾美紅;覃安志;黃日平;;132例早產兒腦損傷的臨床分析[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5 楊峰;任榕娜;;早產兒腦損傷的預后及早期干預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9年02期
6 蔡麗萍;;早產兒腦損傷的臨床治療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年08期
7 王華萍;;早產兒腦損傷的臨床分析及防治[J];臨床醫(yī)學;2010年09期
8 田鸞英;;早產兒腦損傷的患病率和危險因素[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年02期
9 馬曉丹;馬堅;譚慧卿;王怡;付彥偉;;早產兒腦損傷磁共振檢查臨床分析[J];大理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10 朱蘇月;李勇;;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在早產兒腦損傷早期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年3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岑麗婷;劉振寰;;早期干預對早產兒腦損傷神經發(fā)育影響的新進展[A];第七屆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外治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2 岑麗婷;劉振寰;;早期干預對早產兒腦損傷神經發(fā)育影響的新進展[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3 岑麗婷;劉振寰;;早期干預對早產兒腦損傷神經發(fā)育影響的新進展[A];第28次全國中醫(yī)兒科學術大會暨2011年名老中醫(yī)治療(兒科)疑難病臨床經驗高級專修班論文匯編[C];2011年
4 岑麗婷;劉振寰;;早期干預對早產兒腦損傷神經發(fā)育影響的新進展[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八屆全國康復治療學術年會資料及論文匯編[C];2011年
5 岑麗婷;劉振寰;;早期干預對早產兒腦損傷神經發(fā)育影響的新進展[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運動療法分會第十一屆全國康復學術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6 岑麗婷;劉振寰;;早期干預對早產兒腦損傷神經發(fā)育影響的新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12年
7 馬曉丹;譚慧卿;王怡;付彥偉;;早產兒腦損傷磁共振檢查臨床分析[A];玉溪市醫(yī)學會第十六屆兒科學術大會資料匯編[C];2011年
8 岑麗婷;劉振寰;;早期干預對早產兒腦損傷神經發(fā)育影響的新進展[A];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全國第十九屆針灸臨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岑麗婷;劉振寰;;早期干預對早產兒腦損傷神經發(fā)育影響的新進展[A];第二十九次全國中醫(yī)兒科學術大會暨“小兒感染性疾病的中醫(yī)藥防治”培訓班論文匯編[C];2012年
10 曾綺丹;肖建軍;虞培珍;;磁敏感加權成像在早產兒腦損傷診斷的價值探討[A];2012年江浙滬兒科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學術年會、兒內科疾病診治新進展國家級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王振嶺;河北醫(yī)大第一醫(yī)院發(fā)現早產兒腦損傷CT診斷依據[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2 朱國旺 提供;新生兒腦損傷研究逐漸得到重視[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鑫;臍血VCAM-1、E-選擇素水平與早產兒腦損傷關系的臨床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文靜;宮內感染與早產兒腦損傷的相關性研究[D];貴陽醫(yī)學院;2015年
3 陳英;早產兒腦損傷與母親宮內感染及炎癥因子的關系探討[D];山東大學;2015年
4 單繼艷;不同劑量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早產兒腦損傷療效及安全性探討[D];江蘇大學;2016年
5 盧雨欣;早產兒腦損傷相關危險因素的分析及危險評估模型的建立[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6 虞大凡;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通過PI3K/Akt通路影響早產兒腦損傷模型血管新生反應的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7 高燕敏;糾正胎齡36-40W早產兒腦損傷頭顱核磁共振影像改變與遠期影像學轉歸及神經行為評分的關系[D];蘇州大學;2016年
8 楊峰;早期干預對早產兒腦損傷預后的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9年
9 王樂;早產兒腦損傷及危險因素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6年
10 耿琳琳;血液及腦脊液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8的水平與早產兒腦損傷預后關系的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8174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817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