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早發(fā)骨關節(jié)炎型肝豆狀核變性的基因型和臨床病程—家系兩患病同胞
本文選題:肝豆狀核變性 + 威爾遜病; 參考:《山東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背景肝豆狀核變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又稱威爾遜病(Wilson's disease,WD,OMIM 277900),是一種以銅代謝障礙為發(fā)病機制的常染色體隱性單基因遺傳病,其致病基因為ATP7B基因,主要在肝臟細胞中表達。ATP7B蛋白在肝細胞內負責銅離子的轉運,其在肝細胞合成功能性銅藍蛋白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并且還參與將肝細胞內多余的銅排入膽管。ATP7B基因上的致病性變異使其表達產物ATP7B蛋白功能異常,從而導致銅離子在肝細胞中異常沉積、造成肝細胞損傷甚至壞死。過多的銅離子進一步自肝臟中溢出進入血液、隨全身血液循環(huán)抵達全身各組織器官并對其造成損傷,從而表現(xiàn)出一系列的臨床癥狀體征。WD的生化特點為血清功能性銅藍蛋白和血清總銅水平明顯降低,同時血清自由銅和尿銅水平異常升高。WD患者多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起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為肝損傷、肝硬化、運動障礙、認知障礙、精神行為異常、眼角膜KF環(huán)、Coombs試驗陰性的溶血性貧血,其他還有腎功能異常、骨骼肌肉系統(tǒng)病變、內分泌疾病、不孕不育等。WD一經確診若無禁忌應盡早開始治療,并且是終生治療,一般可獲得良好預后;未經治療的WD其結局往往是致命性的,且多數(shù)死于肝衰竭。本病具有廣泛的臨床表型異質性和基因型異質性,至今仍未能系統(tǒng)建立臨床表型與基因型之間的關聯(lián)。患者的起病年齡跨度可在最小9個月至最大80歲之間,其起病形式、病程特點和主要臨床表現(xiàn)也有較大的個體間差異。目前已在ATP7B基因上發(fā)現(xiàn)了 800余種可能致病或致病性變異。WD的異質性給相當一部分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的WD患者的早診斷早治療構成了巨大挑戰(zhàn),臨床上延誤診療的案例常有發(fā)生。作為本病的少見表現(xiàn),WD的骨關節(jié)炎(Osteoarthritis,OA)同樣存在較大的異質性,其在WD病程的早期通常不會引起臨床醫(yī)師的注意;特別是當骨關節(jié)病變作為某WD患病個體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時,將極易導致漏診、誤診。雖然過去一般認為WD的骨關節(jié)炎病情較輕,但事實上并無確鑿的自然病史證據(jù)支持這一點。既往也沒有研究報道過與WD骨關節(jié)病有關的基因型。目的描述和總結兩例孤立性早發(fā)骨關節(jié)炎型WD患病同胞的臨床表型、自然病程,并對其進行基因診斷、記錄基因型,最后結合文獻調研探討本WD家系對今后臨床實踐的啟發(fā)。對象和方法調查對象為中國山東濟寧地區(qū)一 WD家系。繪制系譜圖,采集并記錄患者的一般信息、病史、病程發(fā)展、體格檢查結果、可獲得的實驗室檢查結果,采集并記錄非患者的一般信息、既往病史。提取調查對象的外周血淋巴細胞核基因組DNA。采用目標序列捕獲(Targeted gene capture,TGC)聯(lián)合二代測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術,對先證者439種遺傳代謝病致病基因的所有編碼序列和外顯子側翼序列進行高通量測序。對測序數(shù)據(jù)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產生有意義位點。對篩選出的目標位點進行Sanger 一代測序或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進行驗證。進一步在家系中對上述目標位點進行篩查。對目標變異按照美國醫(yī)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于2015年頒布的序列變異解讀指南進行致病性評估。結果本家系中包括2名WD患病同胞與4名非患者。兩患病同胞的臨床表型高度一致,均表現(xiàn)為青少年起病的早發(fā)性骨關節(jié)炎(Prematureosteoarthritis,POA)、并在起病后長達20年或更久的時間中以此為唯一臨床癥狀,病變主要累及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等大關節(jié)。兩患病同胞長期未得到正確診治,其中年長患病同胞的在38歲時即已致殘。通過檢索Pubmed和SCI數(shù)據(jù)庫,我們未發(fā)現(xiàn)有與本家系患者臨床表型一致的WD報道。在先證者的ATP7B基因上發(fā)現(xiàn)了兩處不同的致病性變異構成復合雜合突變,分別為c.2790_2792del和c.2621CT。致病性變異在核心家系中與疾病共分離。結論面對不能解釋的孤立性POA,應排除WD的可能,即使患者在起病后長達20年中仍以此為唯一臨床癥狀。長期未經治療的WD骨關節(jié)炎可以有嚴重的致殘性。在細致的查體和特殊的生化檢查的基礎上,NGS技術對快速確診不典型WD患者有巨大優(yōu)勢。
[Abstract]:The pathogenesis of WD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deposition of copper ions in liver cells .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liver injury , liver cirrhosis , motor disorders , cognitive disorders , abnormal behavior of liver cirrhosis , motor disorders , cognitive disorders , abnormal behavior of liver cirrhosis , motor disorders , cognitive disorders , mental behavior abnormalities , skeletal muscle system disorders , endocrine diseases , infertility , etc . In this study , we have conducted high - 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all coding sequences and exon flanking sequences of 439 genetic metabolic diseases in Shandong Province .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42.4;R68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桂蕊,梁秀齡,于愛芹,陳敏,李義召;第6章 第3節(jié) 肝豆狀核變性[J];臨床薈萃;2000年09期
2 朱雅碧;肝豆狀核變性八例誤診分析[J];臨床內科雜志;2000年01期
3 彭韶,楊芬,張貴格;以血尿為首發(fā)癥狀的肝豆狀核變性5例誤診分析[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0年05期
4 柳錫永,呂鳳菊,施文忠;小兒肝豆狀核變性29例誤診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00年04期
5 黃海波,張旭,鄭榮遠;肝豆狀核變性誤診1例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00年06期
6 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的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年02期
7 梁秀齡;肝豆狀核變性分子生物學研究[J];中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8 王亞萍,戴宇文,湯文娟;以腎臟損害為首發(fā)表現(xiàn)的肝豆狀核變性15例[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0年04期
9 殷會玲,姜紅;小兒肝豆狀核變性的誤診與對策[J];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00年05期
10 李初陽;肝豆狀核變性一例[J];九江醫(yī)學;200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君霞;范賢峰;許贛;;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血凝指標的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yī)學會檢驗分會成立30周年慶典大會資料匯編[C];2009年
2 梁艷;褚燕君;;肝豆狀核變性86例臨床分析[A];第九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專題報告論文集[C];2009年
3 孫鳳霞;;肝豆狀核變性12例報告[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全國第十四次肝膽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4 鄭春華;張洪球;;肝豆狀核變性53例臨床分析[A];第九次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5 劉澤坤;宋平;游良蘊;程敬亮;任翠萍;張焱;;肝豆狀核變性的腦MRI診斷[A];中華醫(y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八屆全國心胸影像學術大會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劉澤坤;;肝豆狀核變性的腦MRI診斷[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7 周紅平;饒兆英;鐘建明;;江西籍肝豆狀核變性第八外顯子突變的研究[A];湖北省遺傳學會、江西省遺傳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馬瑾;鐘勇;董方田;施維;王韌琰;王湘燕;;肝豆狀核變性及眼部表現(xiàn)[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9 陳生弟;羅曉光;;肝豆狀核變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10 蘇春芝;;肝豆狀核變性診治1例[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十九次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旭;肝豆狀核變性易誤診[N];健康報;2007年
2 中南大學肝病研究所教授 楊旭;肝豆狀核變性誤診病例分析[N];健康報;2007年
3 朱廣苓 陳穎;肝豆狀核變性易誤診[N];健康報;2009年
4 周穎;安徽省中醫(yī)院肝豆狀核變性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尹慧文;肝豆狀核變性誤診率高[N];大眾衛(wèi)生報;2012年
6 楊任民;銅與肝豆狀核變性[N];大眾衛(wèi)生報;2000年
7 嬌子;肝豆狀核變性病人八成被誤診[N];廣東科技報;2004年
8 記者 左朝勝;我國肝豆狀核變性研究獲突破性進展[N];科技日報;2001年
9 黃樹春;眼科助診肝豆狀核變性[N];健康報;2007年
10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傳染科 何綱;半數(shù)肝豆狀核變性被誤診[N];大眾衛(wèi)生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沁韻;肝豆狀核變性患者骨質疏松可能原因分析以及骨關節(jié)病變的臨床特點[D];復旦大學;2014年
2 章悅;中國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的量表編制及頭影測量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3 張東鋒;WD臨床表現(xiàn)—臨床分型關系,基因型—表型關系和基因突變類型—青霉胺療效關系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4 谷紹娟;肝豆狀核變性遺傳和致病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5 易露茜;暴發(fā)性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病理和基因突變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6 葉盛;肝豆狀核變性基因外顯子突變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7 徐鵬景;弱視和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視覺認知功能損害機制的噪音與模型分析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8 童德軍;湖南地區(qū)肝豆狀核變性基因突變熱點和多重PCR反向雜交技術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9 程琪;輔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10 孫明然;伴有肝臟損傷的肝豆狀核變性患者ATP7B基因變異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鮑婷婷;肝豆靈對肝豆狀核變性認知障礙的臨床效應評價及對銅負荷大鼠干預機制研究[D];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2 王偉;330例肝豆狀核變性(HLD)患者顱腦核磁共振成像特點及與臨床相關性研究[D];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3 楊秋水;肝豆狀核變性的中醫(yī)辨證分型及其代謝組學研究[D];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4 胡雅;肝豆狀核變性抑郁的臨床特征及解郁疏肝湯干預的臨床研究[D];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5 吉一U,
本文編號:17822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78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