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顱內復雜動脈瘤形態(tài)學、分布及血管內治療的因素的回顧性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04-02 14:23
本文選題:顱內復雜動脈瘤 切入點:形態(tài)學 出處:《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博士論文
【摘要】:顱內動脈瘤是神經外科臨床常見疾病,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見病因,約占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因學的50%-85%,具有高致死率及致殘率。顱內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形狀、數量、生長方向、生長速度和癥狀表現(xiàn)等對臨床治療工作有著很大影響。而顱內復雜動脈瘤主要是指由于瘤體的大小、瘤頸的寬度、動脈瘤的生長部位特殊而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的動脈瘤。包括以下幾種:巨大動脈瘤,寬頸、梭形、夾層或形狀不規(guī)則的動脈瘤,位于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床突附近或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動脈瘤,顱內多發(fā)動脈瘤,這些因素給神經外科的治療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及挑戰(zhàn),其結局可能是致命性的。為改善顱內復雜動脈瘤的治療效果,本文將對南方醫(yī)科大學珠江醫(yī)院神經外科近10年來收治的410例顱內復雜動脈瘤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著重探討影響顱內復雜動脈瘤形態(tài)、分布規(guī)律的因素,并探討治療措施及療效評價。第一章影響顱內復雜動脈瘤形態(tài)學及分布的因素分析研究背景顱內復雜動脈瘤形成的影響因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動脈硬化是病理基礎,年齡、性別、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都是導致動脈硬化,血管變性,形成動脈瘤的重要因素。而關于顱內動脈瘤破裂影響因素的研究中,目前的結論主要傾向于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為顯著。而動脈瘤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取決于形態(tài)學變化,目前對于動脈瘤形態(tài)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大小、位置、形狀、高寬比、高頸比、寬頸比、瘤高及載瘤動脈直徑比值、動脈瘤與瘤頸平面夾角(動脈瘤角)、瘤頸平面與載瘤動脈平面夾角(血管角)等方面。顱內復雜動脈瘤的形態(tài)學特征與動脈瘤的破裂風險、治療難度和效果密切相關。因此,本章主要探討影響顱內復雜動脈瘤的形態(tài)學及分布特點的因素。目的探討影響顱內復雜動脈瘤形態(tài)學特點及分布情況的因素。方法收集近10年來南方醫(yī)科大學珠江醫(y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410例顱內復雜動脈瘤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男153例,女257例,年齡16-92歲。綜合分析多因素(性別、年齡、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瘤具體部位)在影響動脈瘤形成(大小、瘤頸、形態(tài))中的關系密切性,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動脈瘤其大小、瘤頸以及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將其按50歲以下和50歲(含50歲)以上分為兩組,分析比較兩組間性別、高血壓、糖尿病、是否破裂、前后循環(huán)等因素的差異;再將其按動脈瘤大小1Omm以下和10mm(含10mm)以上分為兩組,分析比較兩組間年齡、高血壓、糖尿病、是否破裂、寬頸與否、形狀規(guī)則與否、發(fā)生部位等因素的差異;按寬頸與否分組,分析比較兩組間年齡、高血壓、糖尿病、發(fā)生部位等因素的差異;按形狀規(guī)則與否分組,分析比較兩組間年齡、高血壓、糖尿病、發(fā)生部位等因素的差異。應用Logistic Regression回歸分析方法進行多因素分析,再在此基礎上用Pearsonx2檢驗分析方法(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檢驗分析方法分析上述因素,總結影響顱內復雜動脈瘤的形態(tài)學及分布特點的因素。結果性別、年齡、動脈瘤發(fā)生部位與寬頸動脈瘤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動脈瘤發(fā)生部位對動脈瘤大小的形成密切相關,年齡和發(fā)生部位對動脈瘤的形態(tài)規(guī)則與否密切相關;按年齡分組,男女性別構成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50歲以下組別男性占46.11%、女性占53.89%,50歲(含50歲)以上組別男性占31.13%、女性占68.87%。兩組間合并高血壓情況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50歲以下組別高血壓患者只占19.9%,50歲(含50歲)以上組別高血壓患者占45.1%。兩組間合并糖尿病情況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50歲以下組別糖尿病患者只占2.1%,50歲(含50歲)以上組別高血壓患者占6.3%。兩組間是否破裂情況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711),50歲以下組別動脈瘤破裂患者占20.73%,50歲(含50歲)以上組別動脈瘤破裂患者占22.18%。10mm以下和10mm(含10mm)以上兩組間高血壓情況無差異(P=0.708),小于10mm以下組別合并高血壓者占34.4%,大于10mm(含10mm)以上組別合并高血壓者占32.4%;兩組間糖尿病情況無差異(P=0.994),小于10mm以下組別合并糖尿病者占4.1%,大于10mm(含10mm)以上組別合糖尿病者占4.2%;兩組間動脈瘤破裂情況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小于10mm以下組別動脈瘤破裂者占85.76%,大于10mm(含10mm)以上組別動脈瘤破裂者占58.33%;兩組間動脈瘤形態(tài)規(guī)則情況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小于10mm以下組別動脈瘤呈現(xiàn)不規(guī)則形態(tài)者占68.9%,大于1Omm(含10mm)以上組別動脈瘤呈現(xiàn)不規(guī)則形態(tài)者占50.9%。兩組間動脈瘤是否寬頸動脈瘤情況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小于10mm以下組別寬頸動脈瘤者占45.03%,大于10mm(含1Omm)以上組別寬頸動脈瘤者占25.93%。兩組間發(fā)生部位間存在差異(P0.05),大于10mm(含10mm)以上組在頸內動脈系統(tǒng)發(fā)生較多。按寬頸與否分組,兩組間年齡情況有顯著性差異(P0.05),50歲以上寬頸動脈瘤發(fā)生較多;兩組間高血壓、糖尿病的發(fā)生沒有明顯差異;兩組間不同發(fā)生部位存在差異(P0.05),后交通動脈、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發(fā)生率較高。按形狀規(guī)則與否分組,兩組間年齡情況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270),兩組間高血壓情況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間糖尿病情況無顯著差異(P=0.67),兩組間不同發(fā)生部位存在差異(P0.05),大腦中動脈、后交通動脈、前交通動脈發(fā)生率較高。結論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患者、糖尿病、高血壓等因素可能會影響腦部血管結構變性,導致復雜動脈瘤發(fā)生幾率增大。高血壓、糖尿病對顱內復雜動脈瘤的大小沒有明顯影響。小于10mm的顱內復雜動脈瘤較大型動脈瘤形態(tài)更復雜,更易破裂出血。管徑較粗的血管,動脈瘤發(fā)生破裂的幾率較低,管徑較細的血管,內腔壓力大,血管壁相對較薄,形成動脈瘤后破裂的幾率增加。寬頸動脈瘤發(fā)生與年齡的增長、動脈硬化加重有關,在血流動力學較復雜的、血流量較大的血管發(fā)生率較高。管徑粗、血管壁厚的動脈較管徑細、血管壁薄的動脈對血流動力學有更好的耐受性,形成動脈瘤后修復能力強,瘤壁完整性相對較好,瘤體形態(tài)相對規(guī)則。第二章顱內復雜動脈瘤的血管內栓塞治療研究背景顱內動脈瘤的治療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開顱手術夾閉動脈瘤,二是通過血管內治療。早期血管內治療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但隨著神經影像學、導管技術和材料、計算機等科學的迅速發(fā)展,血管內栓塞技術日臻成熟,血管內栓塞術憑借其微創(chuàng)、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而成為腦血管病的重要治療方法。但顱內復雜動脈瘤因其復雜的形態(tài)結構、與周圍結構的復雜關系也給血管內治療帶來了一定難度,雖然近年來,柔軟安全的支架輸送系統(tǒng)使支架可能通過迂曲的顱底血管,從而使瘤頸重塑形成為可能,支架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單純采用彈簧圈治療的致密栓塞率低、療效差的局面,使這類復雜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成為現(xiàn)實,對顱內復雜動脈瘤的治療優(yōu)勢日益明顯,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因素,仍需要不斷的積累、總結經驗。目的探討顱內復雜動脈瘤的治療方案的選擇和治療效果。方法在前一章節(jié)所收治的410例顱內復雜動脈瘤患者基礎上,運用Logistic Regression回歸分析方法進行多因素分析單純動脈瘤栓塞、支架輔助栓塞、手術夾閉等幾種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復發(fā)情況、預后等差異。再將接受血管內栓塞手術治療者共311例,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單純栓塞組256例,支架輔助栓塞組55例,分析比較兩組間在寬頸與否、形態(tài)規(guī)則與否、大小等方面的栓塞程度、療效有無差異。并應用Pearsonx2檢驗分析方法分析上述因素,總結顱內復雜動脈瘤血管內治療的特點。結果單純動脈瘤栓塞、支架輔助栓塞、手術夾閉等治療方法在顱內復雜動脈瘤的大小、寬頸與否、形態(tài)規(guī)則與否的方面的療效和預后的方面沒有明顯差異。接受血管內栓塞手術治療者共311例,根據具體治療方法分為單純栓塞組256例,支架輔助栓塞組55例。單純栓塞組瘤體痊愈者占89.06%,死亡者占4.69%;支架輔助栓塞組痊愈者占90.90%,死亡者占9.09%。按寬頸與否分組,窄頸動脈瘤組治愈者占87.0%,死亡者占5.7%,寬頸動脈瘤組治愈者占86.5%,死亡者占7.8%,兩組間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P=0.306);按形態(tài)規(guī)則與否分組,形態(tài)規(guī)則動脈瘤組痊愈者占84.2%,死亡者占9.2%,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動脈瘤組痊愈者占88.0%,死亡者占5.2%,兩組間療效比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127);按復雜動脈瘤大小分組,動脈瘤10mm以下組瘤體痊愈者占87.0%,死亡者占6.1%,動脈瘤10mm以上組瘤體痊愈者占86.2%,死亡者占7.4%,兩組間療效比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834)。單純栓塞組和支架輔助組比較,10mm以上的大型動脈瘤單純栓塞組致密填塞者占48.5%,支架輔助栓塞組致密填塞者占60%,兩組間栓塞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720);單純栓塞組治愈者占91.2%,死亡者占1.8%,支架輔助栓塞組治愈者占86.7%,死亡者占13.3%,兩組間療效比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179);單純栓塞組復發(fā)者占5.5%,支架輔助栓塞組復發(fā)者占5.1%,兩組間復發(fā)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945)。寬頸動脈瘤組,單純栓塞組致密填塞者占47.8%,支架輔助栓塞組致密填塞者占48.8%,兩組間栓塞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494);單純栓塞組治愈者占93.8%,支架輔助栓塞組治愈者占90.7%,兩組間療效比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541);單純栓塞組復發(fā)者3.1%,支架輔助栓塞組復發(fā)者占5.1%,兩組間復發(fā)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610)。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動脈瘤,單純栓塞組致密填塞者占41.2%,支架輔助栓塞組致密填塞者占37.5%,兩組間栓塞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403);單純栓塞組治愈者占95.1%,支架輔助栓塞組治愈者占95.8%,兩組間療效比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868):單純栓塞組復發(fā)者5.0%,支架輔助栓塞組復發(fā)者占13.0%,兩組間復發(fā)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121)。結論大型動脈瘤相對來說復發(fā)率稍高,支架輔助技術可能會增加大型動脈瘤的致密栓塞率,降低栓塞后的復發(fā)率。支架輔助技術在寬頸動脈瘤和形態(tài)不規(guī)則動脈瘤的治療應用上,雖然在總體療效上沒有明顯差異,且致密栓塞率稍低,正說明支架在這類復雜動脈瘤的治療中因不能致密栓塞而起到的保護作用。復雜動脈瘤的治療是很個性化的,取決于動脈瘤的頸部寬窄,動脈瘤體的形態(tài)、指向、動脈瘤與載瘤動脈的關系,支架輔助技術對復雜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有幫助,但也要是動脈瘤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關鍵是要封堵住瘤頸口,改變動脈瘤的血流動力學。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43
,
本文編號:17007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7007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