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s示蹤膠質瘤及對其生長影響的MRI研究
本文關鍵詞:EPCs示蹤膠質瘤及對其生長影響的MRI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膠質瘤 動物模型 內皮祖細胞 MRI USPIO
【摘要】:背景:內皮祖細胞(EPCs)起源于中胚層的成血管細胞,出生后主要存在于骨髓內。Asahara等在1997年從外周血中分離出了內皮祖細胞,目前被廣泛接受的是表達CD34+,CD133+和VEGFR-2+(也稱為KDR或FLK1)的細胞為內皮祖細胞。內皮祖細胞可以用貼壁培養(yǎng)、免疫磁珠篩選、流式細胞儀等方法從骨髓、臍帶血和外周血中分離出來,我課題組一直以來選用貼壁培養(yǎng)法分離大鼠脾臟起源的內皮祖細胞,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惡性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法是手術輔以化療和放療。但是由于GBM常侵犯周圍組織結構,膠質瘤干細胞對放化療耐藥性高,從而造成手術切除率低、術后復發(fā)率高,GBM的中位生存時間僅為14.6個月。近年來,隨著對惡性膠質瘤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某些細胞信號轉導途徑和相關基因在惡性膠質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確,這也讓新的治療方法,即生物靶向治療成為可能。近年來,很多學者設想使用某種載體攜帶細胞因子、自殺基因和溶瘤細胞基因治療膠質瘤,作為生物靶向治療的載體,最基本的要求是其可以將治療基因特異性地帶入到腫瘤細胞內并使其充分表達。EPCs可以在多種細胞因子的趨化作用下從骨髓龕動員出來,歸巢至腦內膠質瘤,并分化成血管內皮細胞參與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這一特征使EPCs攜帶毒性基因、抗癌基因、化療藥物靶向治療膠質瘤成為可能。但EPCs歸巢后在膠質瘤內是如何分布的,是否會促進膠質瘤的生長或對其他生物學特性造成影響是EPCs作為膠質瘤靶向示蹤或治療載體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我們的前期研究結果顯示,劑量為1×106的EPCs注射入大鼠體內,CTP、MVD、腫瘤體積等指標證實EPCs不會促進膠質瘤的生長。但EPCs參與膠質瘤新生血管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注入模型體內EPCs的數(shù)量、不同的觀察時間點、腫瘤生長周期以及所用MRI場強等都可能會對實驗結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為了進一步證實外源性EPCs對膠質瘤的生物學特性有無影響,本研究將較高劑量的EPCs注入膠質瘤大鼠體內,利用超高場強MRI觀察USPIO-EPCs在大鼠膠質瘤內部分布的位點及遷移過程,進一步明確其示蹤膠質瘤的有效性,并通過DSC-EPI、腫瘤體積及病理學相關指標評價USPIO-EPCs對膠質瘤生長和相關生物學特性是否會造成影響。最終,為EPCs作為膠質瘤靶向示蹤、抗腫瘤基因或藥物的細胞載體研究提供實驗依據(jù)。目的:探討uspio-epcs在大鼠原位腦膠質瘤內的動態(tài)歸巢特點及可能的機制,分析epcs對腫瘤生長和相關生物學特征變化的影響,為epcs作為膠質瘤示蹤、診斷和治療載體提供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的實驗依據(jù)。材料和方法:1.uspio-epcs示蹤大鼠原位腦膠質瘤及在膠質瘤內的動態(tài)歸巢超高場mri研究1.1epcs的分離、鑒定和培養(yǎng)采用我科方靖琴等的方法。1.2建立原位c6膠質瘤模型和分組將實驗大鼠分為腫瘤組、假腫瘤組和對照組,剪開大鼠頭皮,刺破顱骨和硬腦膜后,利用立體定向儀向腫瘤組和對照組注入10ulc6膠質瘤細胞,而假腫瘤組僅注射入等量dpbs,建模后第7天腫瘤組和假腫瘤組經大鼠尾靜脈注入劑量為2×106的uspio-epcs,對照組僅注入等量的生理鹽水。1.3uspio-epcs示蹤膠質瘤mri觀察采用7.0t德國布魯克公司磁共振掃描儀biospec70/20usr機型進行掃描,掃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map和swi序列。分別在注射uspio-epcs前、注射1、3、5、7天后在每個序列上觀察腫瘤內部信號變化情況。在t2map圖像上測量各組病變區(qū)在不同時間點的t2值,并繪制時間—t2map值曲線。1.4移植epcs后膠質瘤的病理組織學特征觀察在相同時間點對3組標本進行取材,用4%多聚甲醛和生理鹽水經左心室灌注,取出腦組織后進行石蠟包埋后進行病理學分析,用普魯士藍染色后觀察標本內是否有陽性的藍染顆粒及其分布的區(qū)域,對普魯士藍染色陽性的標本進行f4/80染色,觀察有無陽性表達,以鑒別藍染的細胞是吞噬鐵顆粒的巨噬細胞還是uspio-epcs。對各標本進行mmp-9、vegf、sdf-1染色等,觀察標本中陽性細胞的分布情況與普魯士藍染色陽性細胞的分布之間是否存在聯(lián)系。2.uspio-epcs對大鼠原位腦膠質瘤生長特征影響的超高場動態(tài)mri觀察2.1c6膠質瘤模型的建立和分組在立體定向儀上建立大鼠膠質瘤模型后,將大鼠膠質瘤模型分為3個組,待腫瘤生長至第7天時,a組大鼠經尾靜脈注射入劑量為2×106的uspio-epcs,b組大鼠注射劑量為3×106的uspio-epcs,對照組大鼠則只注射入等量的生理鹽水。2.2腫瘤體積的mri形態(tài)學變化3組均在移植epcs1、3、5、7天后分別進行mri掃描,在t1wi增強序列上測量腫瘤4個時間點的最大左右徑、前后徑、上下徑,根據(jù)公式左右徑×前后徑×上下徑計算出腫瘤的體積,通過統(tǒng)計學分析3組腫瘤在相同時間點的體積差異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2.3腫瘤的灌注特征分析在dsc-epi上得到3組腫瘤4個時間點的灌注圖像,通過imagej6.0后處理軟件測量腫瘤區(qū)域5個點相應的rcbv和mtt數(shù)值,取平均數(shù)后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觀察3組腫瘤相同時間點的血流灌注值有無差異。2.4腫瘤的病理組織學特征變化大鼠處死灌注取材后對腫瘤標本進行cd34+、mmp-9和vegf染色,在高倍鏡下(×200)選擇5個視野對cd34+染色陽性的區(qū)域進行計數(shù),之后取平均值得到mvd,計數(shù)微血管標準是每個染色為棕黃色的細胞計數(shù)為一個血管。除此之外,在微血管密度較高的區(qū)域選用高倍視野(×200)下隨機測量5個血管的最大橫徑,取其平均值為微血管直徑。在高倍鏡下(×200)在mmp-9和vegf陽性表達密集的區(qū)域進行計數(shù),通過統(tǒng)計學分析3組的病理學指標在相同時間點的差異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uspio-epcs示蹤大鼠原位腦膠質瘤結果及動態(tài)歸巢特征1.1uspio-epcs示蹤腦膠質瘤的動態(tài)mri表現(xiàn)假腫瘤組移植uspio-epcs前后在swi上均表現(xiàn)為低信號,t2map—時間曲線趨于平直,而腫瘤組在移植uspio-epcs前顱內病變在swi上呈等高信號,移植uspio-epcs1天后,腫瘤周邊出現(xiàn)少許點狀低信號,第3天后swi上腫瘤內部出現(xiàn)點狀、蜿蜒狀低信號,主要沿血管分布。移植第5天和第7天后發(fā)現(xiàn)腫瘤內低信號隨瘤齡的增長逐漸增多,興趣區(qū)的t2map—時間曲線呈下降趨勢。對照組腫瘤體積逐漸增大,而其內信號沒有明顯改變。1.2uspio-epcs示蹤腦膠質瘤的組織學特征腫瘤組經普魯士藍染色后也發(fā)現(xiàn)了同mri一致的現(xiàn)象,假腫瘤組經普魯士藍染色后在腦組織內僅發(fā)現(xiàn)零星分布的藍染細胞,對腫瘤組和假腫瘤組各時間點的普魯士藍染色陽性細胞進行計數(shù),經統(tǒng)計學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兩組在各個時間點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由于巨噬細胞吞噬鐵顆粒后在普魯士藍染色上也可呈陽性,我們將染色陽性的標本用f4/80染色后卻未發(fā)現(xiàn)陽性結果,證明藍染的細胞是uspio-epcs,而非巨噬細胞。1.3uspio-epcs示蹤腦膠質瘤的免疫組化染色腫瘤組在移植uspio-epcs1天后腫瘤外周區(qū)有明顯的sdf-1和mmp-9表達,而腫瘤中央?yún)^(qū)表達相對較少;7天后在腫瘤中央?yún)^(qū)及外周區(qū)均有較多的sdf-1和mmp-9染色陽性細胞分布,其分布基本與普魯士藍染色陽性的分布情況基本一致,而vegf染色陽性細胞僅隨著瘤齡的增長逐漸增多,一直比較均勻地分布于腫瘤內部。2.磁標記的外源性epcs對大鼠原位腦膠質瘤生長影響的動態(tài)mri觀察2.1不同劑量uspio-epcs對膠質瘤生長的影響移植uspio-epcs后第1、3、5、7天,3組腫瘤的體積在各個時間點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2不同劑量uspio-epcs對膠質瘤mri灌注的影響dsc-epi掃描后發(fā)現(xiàn)腫瘤區(qū)域較對側腦組織呈明顯的高灌注,各組的rcbv值隨著瘤齡的增長逐漸增加,組間相同時間點的mtt和rcbv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3不同劑量、不同時相uspio-epcs對膠質瘤病理學特征的影響腫瘤經he染色后在鏡下發(fā)現(xiàn)腫瘤細胞呈梭形,增長活躍,排列雜亂無序,與正常腦組織可見一較明顯的邊界,但在交界區(qū)可見腫瘤細胞浸潤入腦組織中。vegf主要表達于腫瘤細胞胞質和胞漿內,血管內皮細胞的胞質內也可見少量表達,mmp-9大多表達于腫瘤細胞胞漿和血管基底膜上,對3組各個時間點的vegf和mmp-9陽性表達細胞進行計數(shù),發(fā)現(xiàn)vegf和mmp-9的陽性表達數(shù)目在相同時間點的差異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腫瘤組織經cd34+免疫組化染色后發(fā)現(xiàn)染色陽性的微血管呈蜿蜒狀或環(huán)狀,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勻。我們通過對mvd計數(shù)表明,3組大鼠膠質瘤模型的相同時間點的mvd值差異并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個組的mvd和rcbv值存在正相關。3組腫瘤生長到第14天的微血管直徑為17.25—24.38μm,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微血管直徑在3組的差異也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uspio標記的epcs可以向大鼠膠質瘤區(qū)域歸巢,并可以被mri所檢測,7.0t超高場mri清晰的顯示epcs早期主要分布在膠質瘤外周區(qū)域,隨著瘤齡的增長逐漸遷移到腫瘤中心區(qū)域。腫瘤組織不同區(qū)域sdf-1和mmp-9表達變化與uspio標記的EPCs在腫瘤內的分布變化有明顯的相關性,表明SDF-1和MMP-9在腫瘤內部表達分布變化情況可能是促使外源性EPCs由腫瘤周邊向腫瘤中央?yún)^(qū)域遷移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之一。2、建立大鼠原位腦膠質瘤需刺破腦組織,創(chuàng)傷也可導致EPCs向病變區(qū)域歸巢。我們通過建立假腫瘤組,將歸巢的EPCs的數(shù)目與腫瘤組的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腫瘤組歸巢的EPCs數(shù)目明顯多于假腫瘤組,證明EPCs主要歸巢至腦膠質瘤。同時,用F4/80染色普魯士藍陽性細胞,并未發(fā)現(xiàn)明顯陽性表達,進一步證明實驗中普魯士藍染色陽性的是吞噬了鐵磁顆粒的內皮祖細胞而非巨噬細胞。3、外源性的EPCs注入大鼠體內,數(shù)量為2×106和3×106在一定時間內不會促進C6膠質瘤的生長,也不會導致其他生物學特性如腫瘤血管灌注特征、微血管密度、微血管管徑以及VEGF和MMP-9等細胞因子的變化。研究結果也進一步說明USPIO-EPCs是作為膠質瘤示蹤或治療載體在一定時間內、一定劑量范圍內是安全的、有效的。
【學位授予單位】:第三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9.41;R445.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俊杰;于洪泉;國巍;趙偉;金宏;溫娜;齊玲;;西蘭花多肽對大鼠C6膠質瘤細胞生長的影響[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2年11期
2 徐俊杰;于洪泉;趙偉;金宏;溫娜;齊玲;劉興吉;;西蘭花多肽對C6膠質瘤細胞的誘導凋亡作用[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年01期
3 仝海波,江澄川,唐鎮(zhèn)生,金一尊;膠質瘤細胞化學增敏作用實驗研究[J];山西臨床醫(yī)藥;2000年07期
4 李嗍,王楓,繆珊,駱文靜;過量鋅對鼠膠質瘤細胞體外生長的影響[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01年04期
5 梁一鳴,郭國慶,鄭少俊,沈偉哉;膠質瘤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的調節(jié)[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1年02期
6 曲元明,韓韜,李桂林,王成偉;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抗體對膠質瘤生長的影響[J];山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7 黃強,董軍;膠質瘤的分子外科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1年04期
8 葉明,周岱,周幽心,王瑋,傅建新,黃煜倫;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膠質瘤中的表達[J];腫瘤;2002年06期
9 顧宇翔,陳銜城,王宇倩;膠質瘤對親細胞非均質分子脂質和幾種藥物敏感性的比較[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03年02期
10 王成偉 ,劉福生 ,曲元明 ,李桂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體抑制膠質瘤生長的實驗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飛;李梅;盧佳友;朱剛;林江凱;孟輝;吳南;陳志;馮華;;脂質微區(qū)干擾劑甲基-β-環(huán)糊精影響C6膠質瘤細胞侵襲和遷移的體外實驗研究[A];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外科醫(yī)師分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吳安華;王運杰;Ohlfest JR;Wei Chen;Low WC;;膠質瘤的生物治療-從實驗室到臨床[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3 徐宏;韓楊云;孫中書;李新軍;;與膠質瘤代謝通路相關的候選基因篩選[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4 潘冬生;;多基因修飾膠質瘤細胞疫苗的抗腫瘤免疫反應[A];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外科醫(yī)師分會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11年
5 俞文華;車志豪;張祖勇;許培源;陸鏞民;傅林;朱強;陳鋒;杜權;;骨橋蛋白在膠質瘤細胞中的表達及其信號傳導途徑[A];2005年浙江省神經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6 張震;徐克;;低強度超聲誘導C6膠質瘤細胞凋亡的體外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7 蔣偉峰;高方友;尹浩;;白細胞介素-17及其受體在膠質瘤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A];2013年貴州省神經外科年會論文集[C];2013年
8 徐慶生;張小兵;周永慶;;膠質瘤干細胞及其放療敏感性[A];2011年浙江省神經外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9 楊孔賓;趙世光;劉炳學;陳曉豐;戴欽舜;;K~+通道阻斷劑四乙胺對大鼠膠質瘤細胞的增殖和凋亡影響[A];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外科醫(yī)師分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黃強;;膠質瘤生成細胞研究[A];第三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教育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衣曉峰 馮宇曦;中藥三氧化二砷有望成為治療膠質瘤新藥[N];中國醫(yī)藥報;2011年
2 記者 匡遠深;讓膠質瘤干細胞不再“繁殖”[N];健康報;2011年
3 張獻懷 張文;瘤區(qū)埋雷 持續(xù)殺傷[N];健康報;2007年
4 白毅;人腦膠質瘤基礎與應用研究喜結“九大碩果”[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5 王德江;劉藏;王貴懷;曹勇;王新生;肖新如;交流最新進展 提高診治水平[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軍;CUL4B在神經膠質細胞瘤中的作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張睿;循環(huán)miR-221/222在膠質瘤診斷與預后中的價值與基于CED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給藥新方法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3 許森林;ALDH1A1在膠質瘤侵襲和結直腸癌轉移中的作用和機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4 余光宏;~1H-MRSI在膠質瘤診斷與治療中的臨床應用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0年
5 黃瀲滟;ATP敏感性鉀通道對膠質瘤細胞增殖調控機制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劉偉;影響膠質瘤預后及免疫反應的相關因子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路華;膠質瘤相關基因甲基化與突變的實驗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04年
8 徐鋒;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靶向膠質瘤遷移及其時空分布的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9 張所軍;神經干細胞向膠質瘤干細胞遷移及對其生長特性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王義寶;膠質瘤細胞在緩激肽選擇性開放血腫瘤屏障中的作用探討[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大慶;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在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向膠質瘤細胞趨化中的作用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2 黃俊龍;ADC值與膠質瘤Ki-67、MGMT的相關性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李明聰;下調Pygo2對U251及U251起源的膠質瘤干細胞生物學特性的影響[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徐云峰;膠質瘤干細胞的3D培養(yǎng)及其核酸適體篩選的探索[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張靜文;T細胞過繼免疫治療小鼠腦膠質瘤原位模型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洪宇;膠質瘤瘤周水腫、病理級別、Ki-67表達三者相關性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5年
7 姬云翔;磷酸化Cx43蛋白在人膠質瘤細胞中表達及其與腫瘤細胞增殖相關性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5年
8 朱峰;OPN的異常表達與膠質瘤的相關性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9 劉兵;SENP1表達水平對人腦膠質瘤發(fā)生發(fā)展的作用機制及其相關性[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李文華;Slit2/Robo1在人腦膠質瘤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1721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17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