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嗜人按蚊分布特征、生態(tài)習性、傳瘧作用及蚊媒防制對策的研究
本文選題:嗜人按蚊 + 生態(tài)習性; 參考:《第一軍醫(yī)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
【摘要】:瘧疾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蟲病之一。在全球90多個國家或地區(qū)存在瘧疾傳播或流行,每年有3~5億人感染,死亡人數(shù)達270萬,被WHO確認為在全球范圍內必須控制的頭號傳染病。在我國,瘧疾曾流行于全國近80%的縣、市,經過50余年的不懈努力,,瘧疾防治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瘧疾具有傳播快,易反復的流行特點,在瘧疾流行與傳播的基本條件尚無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瘧疾卷土重來的嚴重威脅依然存在。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原稱雷氏按蚊嗜人亞種(An.lesteri anthropophagus Xu Feng,1975),屬赫坎按蚊復合體。迄今記錄僅分布于我國,據(jù)以往的調查報道嗜人按蚊主要分布于我國北緯33°以南廣大的低山丘陵區(qū),由于其分布面廣,具有家棲、嗜吸人血的習性,與人的關系十分密切,其傳瘧作用是中華按蚊的20倍,經調查與研究證實為我國北緯33°以南瘧疾傳播與爆發(fā)流行的重要媒介。目前以嗜人按蚊為主要媒介的11個省、
[Abstract]:Malari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asitic diseases that seriously endanger people's health. Malaria transmission or epidemic exists in more than 90 countries or regions of the world. Every year, there are 3 ~ 500 million people infected, and the death toll is 2.7 million, which is recognized by WHO as the number one infectious disease that must be controlled in the world. Malaria has been prevalent in nearly 80% of counties and cities in China. After more than 50 years of unremitting efforts, malaria control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However, malari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 transmission and easy to repeat. The serious threat of malaria resurgence still exists when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malaria epidemic and transmission have not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 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formerly known as An.lesteri anthropophagus Xu Feng 1975, belongs to the Anopheles repens complex. 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ow hilly region south of 33 擄N in China. Because of its wide distribution, family habitat and human bloodsucking habit, 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beings. The effect of malaria transmission is 20 times of that of Anopheles sinensis. It is proved b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vector for malaria transmission and outbreak south of latitude 33 擄N in China. Currently, 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is the main vector in 11 provinces,
【學位授予單位】:第一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R383;R18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士民;郭超;郭璐;;2003~2009年河南夏邑縣瘧疾疫情監(jiān)測分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1年07期
2 沈培誼;;我國臭蟲防治現(xiàn)狀的研究與展望[J];中華衛(wèi)生殺蟲藥械;2011年04期
3 郝振林;宋堅;常亞青;;長蛸肌肉主要營養(yǎng)成分分析及評價[J];營養(yǎng)學報;2011年04期
4 霍新北;陳德國;魯亮;曹官時;肖太欽;王學軍;苗明升;張金光;趙志剛;;產卵蚊蟲監(jiān)測裝置現(xiàn)場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1年04期
5 王偉明;周華云;曹俊;李菊林;朱國鼎;顧亞萍;劉耀寶;;2005-2009年江蘇省傳瘧媒介調查[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1年04期
6 呂菁;任樟堯;侯娟;何芳;許激;;德國小蠊自然種群對5種殺蟲劑的抗性調查[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1年09期
7 李菊林;周華云;曹俊;朱國鼎;王偉明;顧亞萍;劉耀寶;曹園園;張超;高琪;;江蘇省瘧疾媒介中華按蚊對殺蟲劑的敏感性[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1年03期
8 王佳璐;譚梁飛;;白紋伊蚊的飼養(yǎng)技巧及其卵巢的解剖方法[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1年04期
9 方義亮;張山鷹;謝漢國;林巖;林耀瑩;楊發(fā)柱;;登革熱媒介白紋伊蚊mtDNA-ND4基因特征分析[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1年06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耿藝介;陳虹虹;高世同;黃達娜;張仁利;;嗜人按蚊差異基因表達分析用實驗種群的飼養(yǎng)和標本保存方法的研究[A];全國寄生蟲學與熱帶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趙智剛;袁磊;袁國映;李紅旭;John Hare;;野生雙峰駝的生態(tài)習性研究[A];中國動物科學研究——中國動物學會第十四屆會員代表大會及中國動物學會65周年年會論文集[C];1999年
3 莊建安;;關于嗜人按蚊生態(tài)的一點見解[A];中國動物學會第八次全國寄生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1年
4 蔣詩國;晏維;李繼銀;肖鵬;吳成果;黃文利;;重慶市不同媒介瘧區(qū)滅瘧后期監(jiān)測結果分析[A];重慶市預防醫(yī)學會2004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5 文華安;;中國西北五省區(qū)的大型藥用真菌資源[A];首屆藥用真菌產業(yè)發(fā)展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饒紀騰;宋相金;肖榮高;莫貽明;;海南虎斑滮在車八嶺生態(tài)習性初報[A];第八屆中國動物學會鳥類學分會全國代表大會暨第六屆海峽兩岸鳥類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羅偉;;番紅xh磲形態(tài)結構、生態(tài)習性和個體發(fā)生的研究[A];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第二次代表會暨第三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6年
8 李萍;陳會艷;付萬江;吳磊;;非洲鴕鳥生態(tài)習性及運輸捕捉技巧[A];全國獸醫(yī)外科學第13次學術研討會、小動物醫(yī)學第1次學術研討會暨奶牛疾病第3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9 黃寶柱;;重視優(yōu)良綠化植物——紫穗槐[A];抓住2008年奧運會機遇進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園林綠化水平論文集[C];2005年
10 蔣詩國;肖邦忠;吳成果;李繼銀;肖鵬;黃文利;林曉光;;重慶市傳瘧媒介分布與嗜人按蚊分布區(qū)特征調查[A];重慶市預防醫(yī)學會2004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曉峰;傳瘧嗜人按蚊已“北上”[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2 ;花卉生態(tài)習性[N];科技日報;2002年
3 ;狐的生態(tài)習性常識[N];山西科技報;2003年
4 張浩;城市綠化的好幫手——攀援植物[N];云南科技報;2004年
5 胡一民;噴翠吐綠的華灰莉木(上)[N];中國花卉報;2003年
6 記者 金寬;不能讓瘧疾卷土重來[N];健康報;2001年
7 ;解讀江蘇省優(yōu)秀醫(yī)學重點學科及其帶頭人 (之三)[N];新華日報;2006年
8 孫振天;成年林蛙陸地生態(tài)習性[N];吉林農村報;2009年
9 葛萍萍 張亮;自然是花藝師最好的老師[N];中國綠色時報;2010年
10 尹燕波;中國古鳥 驚艷世人[N];大眾科技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潘波;廣東省嗜人按蚊分布特征、生態(tài)習性、傳瘧作用及蚊媒防制對策的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6年
2 武松;西藏瘧疾流行區(qū)多斑按蚊復合體傳瘧作用與分子生物學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9年
3 馬雅軍;我國赫坎按蚊復合體部分種類的分子鑒別及中華按蚊種群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1998年
4 于國偉;云南瘧疾疫情與蚊媒評價體系及地理信息系統(tǒng)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5年
5 陳志云;中國海小塔螺科 Pyramidellidae系統(tǒng)分類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阮峰;珠海橫琴島嗜人按蚊的生態(tài)習性調查及其與陸地嗜人按蚊基因組DNA的RAPD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yī)大學;2003年
2 祝燕;烏魯木齊庭院綠地建設樹種選擇與結構配置的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05年
3 薛素燕;養(yǎng)殖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生態(tài)習性及代謝生理的初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4 朱國鼎;中華按蚊和嗜人按蚊對間日瘧原蟲的易感性研究[D];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2007年
5 余向華;蚊媒傳染病流行特征及氣象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陳文河;茂名放雞島海域文昌魚資源調查及環(huán)境因子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7 樊勇;中華按蚊和雷氏按蚊的微衛(wèi)星DNA庫構建及多態(tài)位點的篩選[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7年
8 胡遠鵬;永順縣羊峰山纈草資源和生態(tài)習性的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1年
9 譚俊;云南省邊境地區(qū)西雙版納州關累口岸登革熱流行的潛在風險因素調查[D];大理學院;2012年
10 唐含宇;東北地區(qū)城市綠化觀葉樹種的選擇及應用[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0889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liuxingb/2088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