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在人唾液腺腺樣囊性癌中的表達及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0-05-27 07:54
【摘要】:腺樣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是一種高度惡性的、源自閏管儲備細胞的上皮源性惡性腫瘤,占唾液腺上皮源性腫瘤的10%左右,是頭頸部較常見的唾液腺惡性腫瘤之一。腺樣囊性癌的臨床病理特點如下:(1)除實性型以外,一般生長緩慢,但局部復發(fā)率較高;(2)腫瘤易沿神經(jīng)擴散,并易侵入血管,造成血行性轉(zhuǎn)移;(3)遠處轉(zhuǎn)移率較高,在病變早期就可發(fā)生,但局部頸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率低,轉(zhuǎn)移部位以肺為最多見,因此一般不做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4)轉(zhuǎn)移灶可能進展緩慢,患者可以長期帶瘤生存;(5)腫瘤浸潤性極強,腫瘤細胞沿著骨髓腔浸潤;(6)單純放療不能達到根治,治療以手術輔以放療為主,腫瘤的局部控制率尚令人滿意。ACC腫瘤細胞有兩種:導管內(nèi)襯上皮細胞和肌上皮細胞。瘤細胞有多種排列方式,根據(jù)細胞成分及排列情況將ACC腫瘤組織分為三種組織類型:篩孔型、管腔型和實性型,篩狀結(jié)構(gòu)是此瘤的最典型和最常見的結(jié)構(gòu)。目前,ACC的發(fā)病、增殖分化、侵襲轉(zhuǎn)移等機制尚不明確,該腫瘤的臨床早期診斷及治療均仍較為棘手。 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由Bloom等人于1966年首次發(fā)現(xiàn),主要由活化T淋巴細胞分泌,因其抑制巨噬細胞移動而得名。MIF在淋巴細胞、巨噬細胞、上皮細胞等眾多細胞中呈組成性表達,具有多種生物活性。MIF蛋白是由115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同源三聚體結(jié)構(gòu),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12.5KDa,MIF高度保守,與幾種細菌互變異構(gòu)酶有部分的相似性。MIF可能的受體主要有如下幾種:CD44、CD74、CXCR2及CXCR4。多年來,MIF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炎癥介質(zhì),在炎癥反應及免疫調(diào)節(jié)中起重要作用。但近幾十年來,不斷有研究發(fā)現(xiàn)MIF除了與機體炎癥及免疫狀況密切相關外,還廣泛參與機體的多種病理生理反應,包括細胞分化與凋亡、脂肪發(fā)生、腎臟病變、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生成等。研究發(fā)現(xiàn)MIF在多種腫瘤細胞中均呈高表達,在細胞增殖分化、血管生成及腫瘤侵襲轉(zhuǎn)移等過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MIF在人唾液腺腺樣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發(fā)病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本實驗旨在評估MIF在腺樣囊性癌中的表達、定位及其在ACC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生物學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機制。進一步探討MIF參與調(diào)控人唾液腺腺樣囊性癌細胞增殖、遷移以及侵襲的分子機制,為臨床治療SACC提供有價值的實驗依據(jù)。 本研究內(nèi)容分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在人唾液腺腺樣囊性癌組織中的表達及與遠處轉(zhuǎn)移的關系 目的:檢測人唾液腺腺樣囊性癌組織、對照組織(包括正常唾液腺組織、舌鱗狀細胞癌組織)的MIF表達情況,比較MIF在人唾液腺腺樣囊性癌各病理學類型中的表達差異。方法: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對40例人唾液腺腺樣囊性癌及對照組組織(10例正常唾液腺組織,5例舌鱗狀細胞癌組織)進行MIF染色,對免疫組化結(jié)果進行半定量分析,并對納入病例進行隨訪。結(jié)果:MIF定位于腫瘤細胞胞漿和/或胞核。MIF在人唾液腺腺樣囊性癌組織(40例)及舌鱗狀細胞癌組織(5例)中均呈強陽性表達,而正常唾液腺組織(10例)呈弱陽性表達或陰性表達;MIF在人唾液腺腺樣囊性癌的三種病理學類型中均呈高表達狀態(tài),各類型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轉(zhuǎn)移病例(n=11)的MIF表達明顯高于非轉(zhuǎn)移病例(n=29)(P=0.0270.05)。結(jié)論:MIF在人唾液腺腺樣囊性癌中呈高表達狀態(tài),但其表達水平在各病理學分型中無差異;MIF高表達和SACC遠處轉(zhuǎn)移有關。 第二部分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相關蛋白在人唾液腺腺樣囊性癌的表達及相關性分析 目的:研究SACC組織中MIF相關蛋白的表達狀態(tài)及其相關性。方法: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對40例人唾液腺腺樣囊性癌組織的連續(xù)切片進行MIF、HIF-1α、MMP-9、P53、p-JNK等蛋白的染色,并行半定量及相關性分析,同時定性檢測SACC組織的CD74表達情況。結(jié)果:MIF的4種相關蛋白在40例ACC組織中均呈陽性表達,HIF-1α定位于細胞核,P53及p-JNK定位于胞核和/或胞漿,MMP-9定位于胞漿。SACC組織中MIF高表達與p-JNK的表達呈負相關(P0.05);與MMP-9的表達呈中度正相關(P0.05,r=0.444);MIF的受體CD74主要定位于細胞胞漿,在SACC組織中亦呈陽性表達。結(jié)論:HIF-1α、MMP-9、P53、p-JNK及CD74在SACC組織中均可查及陽性表達,且MIF的表達與p-JNK、MMP-9有關,并可能與SACC的遠處轉(zhuǎn)移有關。 第三部分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在人唾液腺涎樣囊性癌細胞系ACC-2的表達及作用機制研究 目的:探討MIF對ACC-2細胞的影響方式及作用機制。方法:不同濃度的rMIF、ISO-1(MIF特異性抑制劑)及MIFsiRNA分別作用于ACC-2細胞系,通過臺盼藍排斥實驗、MTT實驗檢測ACC-2細胞增殖及細胞活性;細胞劃痕實驗及Transwell遷移實驗檢測ACC-2細胞的遷移能力;Transwell侵襲實驗檢測ACC-2細胞的侵襲能力;利用West Blotting等實驗方法檢測MIF、P38. MMP-9、P53、HIF-1α、ERK、p-ERK、Akt、p-Akt、JNK、p-JNK等變化情況;結(jié)果:1.rMIF(0--200ng/ml)可在作用72h時表現(xiàn)出輕度促進ACC-2細胞增殖效應(P0.01,n=3);細胞劃痕實驗、侵襲及遷移實驗發(fā)現(xiàn)rMIF對ACC-2細胞遷移及侵襲能力影響不明顯(P0.05,n=3)。2.以不同濃度的ISO-1(0--200μM)作用ACC-2細胞24h后,未見其細胞活性受影響(P0.05,n=3);ISO-1(200μM)可明顯抑制ACC-2細胞增殖及遷移、侵襲能力(P0.01,n=3);ISO-1可降低ACC-2細胞的MMP-9表達,隨ISO-1的濃度升高,MMP-9蛋白的表達逐漸降低;而在ACC-2細胞中,p-JNK的蛋白表達水平則與ISO-1濃度呈正比,并與ISO-1呈濃度依賴效應;3.以siRNA技術干擾ACC-2細胞后,經(jīng)Real-time PCR、 WB等相關方法檢測到ACC-2細胞的MIF表達明顯降低(P0.01);降低了內(nèi)源性MIF分泌的ACC-2細胞與正常對照組細胞相比,細胞增殖、遷移及侵襲能力明顯下降(P0.01);干擾后的ACC-2細胞經(jīng)不同濃度的rMIF作用后,ACC-2細胞的增殖、遷移及侵襲效率明顯提高(P0.05)。結(jié)論:MIF在ACC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可能通過降低JNK活性、上調(diào)MMP-9的表達以促進腫瘤增殖和遷移。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739.87
本文編號:2683211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739.8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孫沫逸,王磊,楊連甲,侯銳,孫文斌,盧超;NGF在涎腺腺樣囊性癌中的表達及與嗜神經(jīng)侵襲和疼痛的關系[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4年11期
2 金志清,智發(fā)朝,陳學清,王亞東;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蛋白在胰腺癌組織表達的臨床意義[J];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2004年11期
3 唐峰,王虹,趙為之,李薇,李瓊,莊麗;53例涎腺腺樣囊性癌MMP-2和MMP-9表達與神經(jīng)浸潤和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的關系[J];復旦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01年02期
4 田慧軍;王笛樂;;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和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9在大腸癌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6年07期
5 唐為民;茍欣;劉啟祥;;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探討[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1年01期
6 李曉宇;何興祥;;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對大腸癌細胞侵襲的影響[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6年05期
7 李智,林素暇,梁英杰;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提高鼻咽癌細胞體外侵襲能力[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4年01期
,本文編號:26832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68321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