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磨牙成釉器與牙乳頭相互作用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17 19:08
【摘要】: 牙齒發(fā)育是上皮與間充質相互作用的結果,目前對牙齒早期發(fā)育的研究較多,但對后期的牙齒發(fā)育,特別是牙根的發(fā)育研究較少。牙胚發(fā)育至胚胎12d時,指導牙齒形成的能力由上皮轉移到了間充質內,此后間充質(牙乳頭)可以指導成釉器上皮的形態(tài)發(fā)生,誘導非牙源性上皮形成牙齒組織。由此推測根部的牙乳頭內可能也儲存著指導牙根發(fā)育的信息,且與冠部牙乳頭不同,從而導致了牙冠與牙根不同的發(fā)育模式。 本課題采用組織學、免疫組織化學,體外培養(yǎng),腎被膜下移植,RT-PCR等方法擬對大鼠磨牙成釉器與冠、根部牙乳頭重組體進行研究,觀察它們的相互作用,以探討根部牙乳頭是否可誘導成釉器形成上皮根鞘(Hertwig’s epithelial root sheath,HERS)及是否可形成牙根。主要內容和結果如下: 實驗一、大鼠第一、二磨牙牙胚成釉器與牙乳頭發(fā)育的組織學觀察 對出生后(Postnatal,PN)0-7d的SD仔鼠每天處死2只,常規(guī)制備下頜骨組織切片,HE染色,鏡下觀察第一、二磨牙牙胚發(fā)育狀況。結果發(fā)現(xiàn)第一、二磨牙牙胚發(fā)育時序相差約2-3d,PN6-7d時第一磨牙的牙冠已基本形成,成釉細胞與HERS細胞可明顯區(qū)分,可采用機械的方法將牙根與牙冠分離,此時的根部牙乳頭未分化可用于重組實驗。而PN1-2d時的第二磨牙牙胚仍處于鐘狀期,HERS尚未形成,內釉上皮與牙乳頭細胞未能分化可用作重組實驗的上皮和冠部牙乳頭的來源,從而為下面的實驗打下基礎。 實驗二、大鼠磨牙成釉器與冠、根部牙乳頭組織重組的體內種植實驗 選取PN2d的SD仔鼠第二磨牙的成釉器與其牙乳頭或PN7d的第一磨牙根部牙乳頭分別重組,經體外培養(yǎng)后腎被膜下移植,2w后制備標本鏡下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第二磨牙成釉器與冠部牙乳頭重組后可繼續(xù)發(fā)育形成牙齒樣的結構,而成釉器與第一磨牙根部牙乳頭重組后形成了骨樣的組織,上皮細胞被包裹于其中或位于其外側,部分上皮細胞發(fā)生了角化。結果表明根部牙乳頭不能誘導成釉器上皮分化為成釉細胞,也未形成HERS。冠、根部牙乳頭的功能不盡相同。 實驗三、大鼠磨牙成釉器上皮與冠、根部牙乳頭細胞重組的體內種植實驗 通過大鼠PN2d第二磨牙成釉器上皮細胞與PN7d第一磨牙根部牙乳頭細胞重組后體內種植,發(fā)現(xiàn)形成了結構更為紊亂的骨樣物質,上皮細胞位于纖維成分中,并發(fā)現(xiàn)有纖維組織被埋入骨樣物質中,與之呈一定的角度,類似牙周膜纖維結構,說明經根部牙乳頭細胞誘導的成釉器上皮細胞有向牙根發(fā)育模式轉變的趨勢,但還不能形成牙根結構。 實驗四、大鼠磨牙根部牙乳頭細胞對成釉器上皮細胞釉基質蛋白表達的影響 將PN2d的仔鼠第二磨牙冠部牙乳頭和PN7d第一磨牙根部牙乳頭細胞分別培養(yǎng)2d后的條件培養(yǎng)液,加入PN2d第二磨牙成釉器上皮細胞培養(yǎng)液中,對誘導后的成釉器上皮細胞進行RT-PCR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根部牙乳頭誘導后的成釉器上皮細胞不表達釉原蛋白,表達成釉蛋白,與體外培養(yǎng)的HERS細胞釉基質蛋白的表達相似。但根部牙乳頭是否能誘導成釉器上皮形成HERS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總之,本實驗發(fā)現(xiàn)根部牙乳頭不能誘導成釉器上皮分化,且誘導后不表達釉原蛋白,這也許是牙冠發(fā)育模式與牙根發(fā)育模式的不同所在。
【圖文】:
9 的表達,它們可以誘導間充質內的 P不只表達于將來要發(fā)育成牙齒的位置,而是廣泛 卻只存在于牙齒即將形成的部位,,在這個過程8 的作用,BMPs 不僅可以拮抗 FGF8 對間充質限制該基因在特定的區(qū)域表達。因此可以推了 FGF 8,9 對間充質的誘導作用,使牙胚無通過調節(jié) Lim-homebox 基因 Lhx6,7 在間充質。因為 Lhx6,7 在間充質內的表達區(qū)域與牙齒即具體發(fā)生位置的確定,不僅取決于牙板上皮的界表達,而且與牙胚形態(tài)發(fā)生的局部信號調控密切胚在特定位置上的有序排列。
圖3.嚙齒類動物切牙成釉細胞分化的機制釉細胞分化胞在完成其功能后就退化為結合上皮,無法再體外可以分化為成釉細胞的來源。骨髓來源的上皮細胞。胡冰等將骨髓來源的干細胞依據c-為造血干細胞,陰性為間充質源性的干細胞。皮細胞混合再與牙源性間充質細胞共培養(yǎng),發(fā)底膜沒有形成時遷移至成牙本質細胞周圍,并達釉原蛋白和成釉蛋白。說明骨髓來源的干細化為成釉細胞,這為牙齒組織工程的上皮細胞
【學位授予單位】:第四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R78
本文編號:2669032
【圖文】:
9 的表達,它們可以誘導間充質內的 P不只表達于將來要發(fā)育成牙齒的位置,而是廣泛 卻只存在于牙齒即將形成的部位,,在這個過程8 的作用,BMPs 不僅可以拮抗 FGF8 對間充質限制該基因在特定的區(qū)域表達。因此可以推了 FGF 8,9 對間充質的誘導作用,使牙胚無通過調節(jié) Lim-homebox 基因 Lhx6,7 在間充質。因為 Lhx6,7 在間充質內的表達區(qū)域與牙齒即具體發(fā)生位置的確定,不僅取決于牙板上皮的界表達,而且與牙胚形態(tài)發(fā)生的局部信號調控密切胚在特定位置上的有序排列。
圖3.嚙齒類動物切牙成釉細胞分化的機制釉細胞分化胞在完成其功能后就退化為結合上皮,無法再體外可以分化為成釉細胞的來源。骨髓來源的上皮細胞。胡冰等將骨髓來源的干細胞依據c-為造血干細胞,陰性為間充質源性的干細胞。皮細胞混合再與牙源性間充質細胞共培養(yǎng),發(fā)底膜沒有形成時遷移至成牙本質細胞周圍,并達釉原蛋白和成釉蛋白。說明骨髓來源的干細化為成釉細胞,這為牙齒組織工程的上皮細胞
【學位授予單位】:第四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R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胡冰,Hervé Lesot,王松靈;蕾狀期成釉器重建體外模型的建立[J];北京口腔醫(yī)學;2004年02期
2 王麗珍;李蕾;;釉原蛋白、釉蛋白及成釉蛋白在小鼠牙胚組織發(fā)育過程中的表達[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6年02期
3 李紓,潘克清,葛少華,謝瑞閱,段學靜,楊丕山;牙本質基質蛋白1、骨橋蛋白及骨涎蛋白在小鼠牙骨質形成中的組織學定位[J];上?谇会t(yī)學;2005年01期
4 郭鵬,吳補領,田宇,逄鍵梁,張敬雷;成釉蛋白在小鼠牙胚發(fā)育不同時期的免疫組化定位[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3年03期
5 于西佼;李紓;肖長杰;劉宗霞;于蘭;;上皮根鞘細胞在牙骨質發(fā)育中的作用[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6年10期
本文編號:26690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66903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