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量激光治療咀嚼肌疼痛患者的定量感覺與運動功能研究
【圖文】:
南京醫(y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頭由基礎溫度(32℃)依次逐漸上升和下降,當受試者從探頭上感受到冷、熱、冷痛、熱痛的感覺時,按下反應器的按鈕,完成一次測試。每個測試位點每個指標(CDT/WDT/CPT/HPT)測試 3 次,每兩次測試間隔 4-6s。取平均值作為測試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1.2.2 壓力疼痛閾值(PPT)測試儀器為手持式計算機壓力測力計 Algometer(美國 MEDOC 公司)。受試者仰臥于椅位上,右手持反應器,,將 Algometer 壓力感應裝置中帶有緩沖軟墊的口外探頭按壓于測試位點,測試者以 30 kPa/s 的速率勻速上升壓力值,當受試者的感覺從壓力變?yōu)樘弁吹哪且凰查g右手大拇指按下反應器,測試者聽到電腦提示音后停止按壓的動作。本研究中測試位點為左手手背區(qū),雙側咬肌中心點(圖 1)。每個位點測試3 次,兩次按壓中間間隔 60s,取 3 次測試平均值作為測試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測量項目手部 患側(對應側) 健側(對應側)對照 實驗 對照 實驗 對照 實驗CDT 30.86±0.54 30.60±0.82 30.85±0.53 31.01±0.46 30.96±0.36 30.86±0.38WDT 33.88±1.07 33.88±0.52 34.03±1.01 33.97±0.54 33.99±0.99 34.21±0.95CPT 21.85±4.77 20.82±4.25 21.10±4.93 25.51±2.13 21.50±4.82 25.31±2.73HPT 40.62±3.70 40.32±2.11 41.50±2.75 39.43±2.45 41.80±2.63 39.68±2.45PPT 453.9±127.6 428.5±109.7 285.5±90.2 202.5±73.8 249.9±84.4 220.9±83.9表 2 兩組受試者(實驗組/對照組)對應部位及組內雙側咬肌比較結果Tab.2 Comparing results of the corresponding sides of the two groups(pain/control) and bilateralmasseter muscles within the groups測量項目 手部組間比較(咬。 組內比較(咬肌)患側 健側 實驗組 對照組CDT 0.251 0.206 0.411 0.27 0.442WDT 0.997 0.472 0.965 0.337 0.88CPT 0.883 0.001* 0.004* 0.777 0.792HPT 0.737 0.014* 0.026* 0.741 0.729PPT 0.513 0.001* 0.969 0.011* 0.217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78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寧毅,王雙義,閆文卿,李培媛;肉毒桿菌毒素對兔顳下頜關節(jié)骨關節(jié)病咀嚼肌肌電的影響[J];上?谇会t(yī)學;2005年05期
2 施崇山,王惠蕓;咀嚼肌肌電功率譜的初步分析[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1988年02期
3 王昆潤;;咀嚼肌功能異常的臨床類型[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1988年05期
4 馬玉慈;;咀嚼肌訓練對長面兒童面部生長發(fā)育影響的初步探討[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1988年06期
5 楊德明;;葛根湯治咀嚼肌痙攣癥[J];湖北中醫(yī)雜志;1989年02期
6 王磊;;哎呀!臉歪了?都是咀嚼肌惹的禍![J];大家健康;2010年04期
7 李成章;;淺談咬合中的咀嚼肌[J];口腔疾病防治;2017年12期
8 任頌;潘亞萍;;牙周非手術治療對廣泛型侵襲性牙周炎患者咀嚼肌功能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6年01期
9 米磊;劉懷勤;高宇;;肌電圖儀評價錯牙合畸形患者正頜手術后咀嚼肌功能變化[J];現(xiàn)代儀器與醫(yī)療;2016年04期
10 李松;咬合升高對鼠咀嚼肌及頜面形態(tài)的影響[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199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研;Sven E.Widmalm;;軟介質對咀嚼肌肌電幅度及能量分布的影響[A];第九次全國顳下頜關節(jié)病學及(牙合)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2 張凌;石廣香;李珠瑜;;兒童與青少年咀嚼肌功能發(fā)育的肌電圖研究[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成立大會暨第六次全國口腔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6年
3 姚家俊;董研;;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患者咀嚼肌與頸部肌肌電聯(lián)合時頻分析的研究[A];第九次全國顳下頜關節(jié)病學及(牙合)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4 姚家俊;董研;;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患者咀嚼肌與頸部肌肌電聯(lián)合時頻分析特征性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顳下頜關節(jié)病學及(牙合)學大會論文匯編[C];2011年
5 程慧娜;周青;;探討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患者的咀嚼肌表面肌電圖的特征[A];第十四次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8年
6 嚴全梅;龍星;;咀嚼肌異位成骨致張口受限的臨床病理分析[A];第九次全國顳下頜關節(jié)病學及(牙合)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7 林雪峰;;單側咬合支撐區(qū)缺損對咬合平衡及咀嚼肌肌電平衡的影響[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第四屆顳下頜關節(jié)病學及(牙合)學專業(yè)委員會換屆大會暨第十一次全國顳下頜關節(jié)病學及(牙合)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8 靳國華;;在一件標本中顯示咀嚼肌淺層和深層結構的制作方法[A];第七屆全國解剖學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9年
9 安薇薇;苗福榮;;安氏Ⅰ類與Ⅱ1類錯鉭接觸及咀嚼肌肌電特征的研究[A];第九次全國顳下頜關節(jié)病學及(牙合)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10 呂玉賢;曲曉娟;;牙喪失后咀嚼生理功能變化的實驗研究[A];2007年第七次全國牙體牙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江蘇 副主任醫(yī)師 姚天紅 錢瑩;孩子睡覺磨牙并非都因寄生蟲[N];家庭醫(yī)生報;2015年
2 劉江峰;孩子“咬牙切齒”為哪般[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4年
3 劉江峰;磨牙與睡姿有關[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4 金羽;小動作消除煩燥情緒[N];保健時報;2004年
5 董紹軍 賀軍成;睡眠中小動作提示身體出狀況[N];大眾衛(wèi)生報;2012年
6 本報記者 袁月霞;“瘦臉”成時尚,手術要“對癥”[N];中國消費者報;2004年
7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兒童牙科主任 趙瑋 整理 梁劍芳;口香糖每次最多嚼十分鐘[N];健康報;2010年
8 ;家庭瘦臉大秘笈[N];上?萍紙;2004年
9 遼寧省阜新市高德醫(yī)院高艷明;勤動嘴變聰明[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10 麗芳;干嚼食物也健身[N];中國老年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羅丕福;腦內傳導三叉神經本體感覺的三級通路及其對咀嚼肌活動調節(jié)機制的形態(tài)學發(fā)現(xiàn)[D];第四軍醫(yī)大學;1991年
2 王喜軍;雌激素對大鼠咀嚼肌功能狀態(tài)影響的體外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北;無牙頜種植重建修復術后咀嚼肌電功能評價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9年
2 聞悅;低能量激光治療咀嚼肌疼痛患者的定量感覺與運動功能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9年
3 賈夢瑩;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與鎖(牙合)的肌電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8年
4 米拉·巴合提;穩(wěn)定性合墊治療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的咀嚼肌肌電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8年
5 帕孜來提;KennedyⅠ類牙列缺損修復前后的咀嚼肌肌電變化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8年
6 臧運華;下頜偏斜患者咀嚼肌頸背肌肌電研究[D];青島大學;2009年
7 王蓉;不同調(牙合)方法對種植修復患者咬合及咀嚼肌影響的定量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庾英姿;正常(牙合)青年男性咀嚼肌超聲形態(tài)與顱面組織形態(tài)關系的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1年
9 朱浩靜;緊張型頭痛和偏頭痛的咀嚼肌外感受抑制實驗[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8年
10 郭奕君;兒童及成人下頜偏斜患者咀嚼肌肌電活動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6537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65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