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根左側惡性黑色素瘤切除12年后淋巴結轉移1例
本文選題:舌腫瘤 + 惡性黑色素瘤 ; 參考:《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4年08期
【摘要】:正患者女性,48歲,因"發(fā)現(xiàn)舌根處有一無痛性黑色腫塊"入院。體檢:腫塊隆起于舌根左側表面,黑色,大小0.4 cm×0.3 cm×0.2 cm,全身皮膚未發(fā)現(xiàn)黑色素瘤病變。胸部CT、全身骨掃描和腹部超聲檢查未發(fā)現(xiàn)遠處轉移灶。遂行病灶局部切除及左頸淋巴結清掃術。病理檢查眼觀:部分舌組織,大小1.5 cm×1.0 cm×0.5 cm,黏膜表面見一直徑0.2 cm的黑色結節(jié),結節(jié)稍隆起于黏膜,黏膜表面無破潰。鏡檢:瘤組織呈外生性生長,瘤細胞位于上皮下間質內,呈巢團狀排列。瘤細胞呈上皮樣、梭
[Abstract]:A 48-year-old woman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a painless black mass at the base of her tongue. Physical examination: the mass protruded on the left surface of the tongue root, black, 0.4 cm 脳 0.3 cm 脳 0.2 cm in size, and no melanoma lesions were found in the skin of the whole body. No distant metastases were found on chest CTS, whole body bone scan and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Local excision and left neck lymph node dissection were performe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part of tongue tissue, 1.5 cm 脳 1.0 cm 脳 0.5 cm in size, had a black nodule with a diameter of 0.2 cm on the surface of the mucous membrane. The nodules were slightly raised in the mucous membrane, and there was no rupture on the surface of the mucous membrane.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the tumor tissue grew exogenously and the tumor cells were nestled in the mesenchymal epithelium. The tumor cells were epithelioid and spindle.
【作者單位】: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江蘇省無錫市錫山人民醫(yī)院皮膚科;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人民醫(yī)院病理科;
【分類號】:R739.8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潤湘;吳云騰;李朝軍;呂炯;郭偉;任國欣;;大劑量干擾素輔助治療國人口腔粘膜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研究[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4年04期
2 饒麗華;李先登;曹平平;黃孝文;劉爭;;9例鼻腔鼻竇原發(fā)黑色素瘤臨床分析并文獻復習[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4年1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時曉輝;黏膜黑素瘤c-KIT及BRAF基因突變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4年
2 胡瑞;術后放療對于鼻腔鼻竇惡性黑色素瘤療效的Meta分析[D];浙江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偉;鼻腔原發(fā)性惡性黑色素瘤1例[J];中國腫瘤臨床;2000年06期
2 何曉榮,皮正超;17例鼻腔原發(fā)性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斷治療[J];中華腫瘤雜志;2000年06期
3 李鴻江,李華東,許朝祥;胃惡性黑色素瘤廣泛轉移1例報告[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0年02期
4 劉建軍,臧建華,付明花;惡性黑色素瘤多發(fā)轉移的影像學表現(xiàn)(附1例分析)[J];放射學實踐;2000年04期
5 羅浩,張成蘭,徐曉紅;腋下惡性黑色素瘤腦轉移1例[J];黑龍江醫(yī)學;2000年02期
6 蒙志斌,黃卓正,曾愛屏;惡性黑色素瘤128例臨床分析[J];河南腫瘤學雜志;2000年05期
7 孔慶彩,閆艷;惡性黑色素瘤轉移十二指腸一例[J];河南腫瘤學雜志;2000年06期
8 劉玉輝,孫寶玉;雙乳惡性黑色素瘤1例[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6期
9 蒲念;鼻腔、鼻竇惡性黑色素瘤3例誤診分析[J];四川醫(yī)學;2000年12期
10 于建波;創(chuàng)傷后惡性黑色素瘤1例報告[J];實用骨科雜志;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涂亞庭;李延;陶娟;劉業(yè)強;;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在惡性黑色素瘤中的表達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2 張文俊;江華;林子豪;袁湘斌;趙耀忠;孫美慶;章建林;張盈帆;;足部惡性黑色素瘤21例臨床分析[A];第四屆華東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學術會議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3 俞新民;熊文;;惡性黑色素瘤34例臨床及預后分析[A];2008年浙江省皮膚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4 林飛燕;謝宗宙;王泉江;;惡性黑色素瘤治療進展[A];2012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5 張英;;32例惡性黑色素瘤的術后護理[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腫瘤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6 羅峻;;鼻腔鼻竇惡性黑色素瘤術后的護理[A];全國五官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7 北京快中子治療協(xié)作組;;快中子治療惡性黑色素瘤初報[A];Fast Neutron Radiation Therapy--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8 洪明理;叢敏;李云生;付治鋒;任家強;;惡性黑色素瘤的電鏡觀察[A];中國動物學會全國顯微與亞顯微形態(tài)科學分會第十次形態(tài)科學與顯微注射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9 張海燕;;眼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特點及治療分析[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晉穎;劉巍;;惡性黑色素瘤治療及預后研究進展[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倫;應加強惡性黑色素瘤防治[N];科技日報;2007年
2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師英強;手腳易長惡性黑色素瘤[N];健康時報;2009年
3 編譯 李勇;惡性黑色素瘤新藥開發(fā)前景可期[N];醫(yī)藥經濟報;2014年
4 北京腫瘤醫(yī)院 王倫;小心黑痣變成惡性黑色素瘤[N];北京日報;2005年
5 記者 何德功;診斷早期惡性黑色素瘤有新招[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6 天津腫瘤醫(y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教授 邢汝維;痣與黑色素瘤易區(qū)分[N];健康時報;2007年
7 朱國旺;提高認識 規(guī)范治療惡性黑色素瘤[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8 朱國旺;隔離肢體熱灌注 改善惡性黑色素瘤療效[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9 本報通訊員 王倫;警惕黑痣成惡性黑色素瘤[N];中國消費者報;2005年
10 陳超;讓惡性黑色素瘤原形畢露[N];科技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凱;細絲蛋白A調控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活化在惡性黑色素瘤發(fā)病中的作用[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4年
2 王玉芳;惡性黑色素瘤細胞凋亡相關基因和蛋白表達譜[D];四川大學;2004年
3 殷迪;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運載Stat3-siRNA質粒治療小鼠惡性黑色素瘤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4 謝小雪;不同溫度熱療對小鼠惡性黑色素瘤增殖和侵襲能力的影響[D];中南大學;2010年
5 鄭東輝;載藥納米微粒對惡性黑色素瘤治療作用體內、體外實驗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張國強;癌基因PPO在惡性黑色素瘤中表達的意義及其體內外實驗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7 吳宏;PTEN/MMAC1/TEP1腫瘤抑制基因在人惡性黑色素瘤中的研究及其意義[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0年
8 王永晨;Fas/FasL、增殖細胞核抗原及細胞凋亡與人惡性黑色素瘤的關系[D];吉林大學;2008年
9 李厚勇;惡性黑色素瘤中MAPK信號通路及相關癌基因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10 韓春榮;線形程序性壞死與腫瘤微血管構筑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中秋;消化道惡性黑色素瘤6例臨床分析并文獻復習[D];浙江大學;2010年
2 徐迎春;下肢惡性黑色素瘤11例臨床分析[D];浙江大學;2008年
3 王俊鳳;細絲蛋白A的表達對惡性黑色素瘤的調節(jié)作用[D];吉林大學;2012年
4 祝曉蕾;80例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田海英;147例惡性黑色素瘤臨床病理及預后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4年
6 苑超;肢體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治療療效對比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7 郭豐霞;原發(fā)性女性生殖道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分析[D];山東大學;2012年
8 蘇佳黎;頭頸部惡性黑色素瘤7例報道及文獻復習[D];浙江大學;2014年
9 叢寧;鼻腔鼻竇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病理研究及文獻回顧[D];山東大學;2008年
10 劉志勇;多西環(huán)素抑制惡性黑色素瘤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初步實驗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0282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028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