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fā)性失眠和抑郁共病失眠患者認知功能、CRH和IL-1β水平的改變差別
發(fā)布時間:2020-09-18 11:13
背景: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生理心理疾患,可引起社會活動、人際交往、職業(yè)活動能力受損,有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形式,伴有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的共病性失眠占失眠癥大部分的發(fā)病率。以往對失眠的研究多數(shù)沒有區(qū)分失眠的類型,研究結(jié)果往往受到抑郁、焦慮等因素的影響,故原發(fā)性失眠(PI)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和發(fā)病機制尚無法肯定。 目的:探索PI及抑郁共病失眠(ICD)患者的認知功能、血漿CRH和IL-1β水平變化的差異以及CRH和IL-1β改變是否涉及認知功能損害 方法:按DSM-Ⅳ診斷標準選取PI和ICD病例,以健康志愿者為對照。采集背景資料,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SQI)測定睡眠質(zhì)量、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MAD-17)測定抑郁程度、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測定總體認知功能。再采用九盒迷宮和圖片再認實驗進行客觀記憶(空間工作和空間參考記憶、物體工作、物體參考記憶和物體再認記憶)檢測,且按0(很差)至4(很好)5個等級讓受試者自我評定記憶能力。于下午四時抽取受試者靜脈血液約2ml,取血清置于 80℃冷凍保存,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檢測血清中CRH和IL-1β的含量。 結(jié)果:①各組之間背景資料匹配(性別、年齡和教育程度無統(tǒng)計學差異)。②PI組和ICD組PSQI分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但均高于對照組(χ~2=8.653, Ps0.001;χ~2=10.165, Ps0.001)。ICD組HAMD分高于PI組(F=23.331, Ps0.001),PI組又高于對照組(F=481.623, Ps0.001)。這些提示兩病例組有同等度失眠,且區(qū)分度好。③與對照組相比,PI者輕度時自評記憶(χ~2=4.562, Ps0.001)和物體再認記憶差(χ~2=4.432, Ps0.001),重度時空間工作記憶(χ~2=3.529, Ps0.001)也差。ICD者輕度時自評(χ~2=5.803, Ps0.001)、空間工作(χ~2=4.155, Ps0.001)和物體再認記憶(χ~2=4.752, Ps0.001)差,重度時物體參考(χ~2=2.461, P=0.008)和空間參考記憶(χ~2=3.955, Ps0.001)也變差。④PI組和ICD組的血清CRH(χ~2=5.826 Ps0.001;χ~2=4.362, Ps0.001)和IL-1β(χ~2=6.485, Ps0.001;χ~2=6.654, Ps0.001)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I組的血清CRH水平高于ICD組(χ~2=2.245, Ps0.001),IL-1β則相反(χ~2=6.655, Ps0.001)。⑤相關(guān)性分析顯示,MoCA總分、記憶自評分分別與IL-1β值呈負相關(guān)(r = 0.295, P=0.022; r = 0.278, P=0.032)?臻g工作記憶的錯誤數(shù)與HMAD(r = 0.295, P=0.001)和PSQI(r = 0.210, P=0.029)分值正相關(guān),空間參考記憶錯誤數(shù)與HMAD分值(r = 0.204, P=0.007)和IL-1β值(r = 0.276, P=0.045)正相關(guān)。PSQI分與CRH(r = 0.529, P=0.003)和IL-1β(r = 0.548, Ps0.001)水平正相關(guān),而HMAD分僅與IL-1β水平正相關(guān)(r = 0.809, Ps0.001)。 結(jié)論:PI損害主觀和物體再認記憶,嚴重時還損害空間工作記憶。ICD損害記憶范圍更廣,包括主觀、物體參考、空間參考、空間工作和物體再認記憶。PI患者的CRH分泌亢進重于ICD者,IL-1β增高則相反。CRH更多貢獻于失眠,而IL-1β更多貢獻于抑郁。IL-1β升高還涉及慢性失眠者的認知功能損害。
【學位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R740;R749.4
本文編號:2821568
【學位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R740;R749.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靜,萬燕杰,曾因明;中樞炎性細胞因子與認知功能損害[J];國外醫(yī)學.麻醉學與復(fù)蘇分冊;2005年02期
2 江帆,顏崇淮,沈曉明;與睡眠相關(guān)的中樞單胺類遞質(zhì)[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1年01期
3 臧照輝;雷志勇;陳虹;張建軍;;睡眠-覺醒的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機制[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08年01期
4 王立曼,周光耀;細胞因子與睡眠調(diào)節(jié)[J];華西醫(yī)學;2004年04期
5 肖英霞;劉昌;;客體工作記憶——行為和認知神經(jīng)心理學的研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葉晨靜;趙忠新;;睡眠障礙的神經(jīng)影像學研究進展[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5年06期
7 梁學軍;戴光明;韓緒娥;;慢性失眠對認知功能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年05期
8 范利鋒,王平仁,蘭培敏;睡眠機制的研究概況[J];臨床內(nèi)科雜志;2005年10期
9 王魯莎,劉善利;抑郁癥患者細胞因子測定的臨床意義[J];齊魯醫(yī)學檢驗;2004年06期
10 王紅梅,董競梅,赫楠;失眠的研究進展[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7期
本文編號:28215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8215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