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譜動態(tài)因果模型的重性抑郁癥患者有效連接分析
【圖文】:
腦網絡連接分析方法(改自[47]
圖 2.2 結構連接分析示意圖(改自[49, 50])用的纖維追蹤算法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確定性纖維追蹤,,另外一種為。確定性纖維追蹤需要事先設定好種子點,然后沿著種子點的主特征蹤,每前進一個步長就會計算當前點的主特征方向,也就是彌散張量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749.4;O157.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東明;;度洛西汀與氟西汀治療女性重性抑郁癥對照研究[J];甘肅科技;2014年14期
2 梅玲玲;蔣鋒;王傳躍;;重性抑郁癥的內表型及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6年01期
3 段存信;重性抑郁癥患者的自殺情況[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5年02期
4 關恒永;;離婚對男女重性抑郁癥影響的差異[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3年03期
5 段留章;;重性抑郁癥出院時療效及六個月隨訪[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87年01期
6 李偉民;咖啡因對驚恐患者及抑郁患者的致焦慮作用[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89年01期
7 鄭曉靜;王智民;周福春;薄奇靜;王傳躍;;綜合醫(yī)院重性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17年02期
8 喻妍;趙靖平;楊棟;吳仁容;郭文斌;;去甲腎上腺素轉運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中國南方漢族人群重性抑郁癥的關聯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年01期
9 梁敏堅,李麗,李朝霞,胡波,林美玲,張亞哲;重性抑郁癥患者血清IL-6水平的變化[J];廣東醫(yī)學;2003年01期
10 劉永紅;楊坤;謝光榮;于雪;;重性抑郁癥患者睡眠腦電特征與短期療效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新勝;;重性抑郁癥自殺患者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的變化[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梅玲玲;蔣鋒;王傳躍;;重性抑郁癥內在性表現型的研究進展[A];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精神神經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崔曉紅;楊紅;張克讓;任燕;王艷瓊;;漢族人群重性抑郁癥相關影響因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4 牛亮;楊紅;張克讓;任燕;崔曉紅;彭菊意;;重性抑郁癥患者病期人格特征及與癥狀關系的探討[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郭新勝;張瑞嶺;侯彩蘭;賈福軍;;P物質能神經遞質增強可能是重性抑郁癥患者自殺行為的保護因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6 袁國鋒;;重性抑郁癥復發(fā)的相關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7 楊瀟;孫桂芝;黃斌;趙連生;王英成;周波;李濤;馬小紅;;首發(fā)與復發(fā)女性重性抑郁癥患者頭發(fā)甲狀腺激素水平差異性的相關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精神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5年
8 郭新勝;張瑞嶺;侯彩蘭;賈福軍;;P物質能神經遞質增強可能是重性抑郁癥患者自殺行為的保護因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精神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9 項玉濤;胡晨;王剛;;中國憂郁型重性抑郁癥患者社會人口學和臨床特征及藥物處方特點[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精神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10 孫彥;高成閣;馬現倉;王蘭花;薦志潔;丁輝;漁博浪;;首發(fā)重性抑郁癥患者雙側額葉、海馬生化物質異常與認知功能變化及相關性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禮來公司新藥Duloxetine可有效治療重性抑郁癥[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1年
2 ;精神患了“感冒”“抑郁”如何排解[N];醫(yī)藥經濟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湯艷清;首發(fā)重性抑郁癥患者面部表情認知的腦結構和功能機制[D];中南大學;2006年
2 馬寧;首發(fā)重性抑郁癥患者腦功能和腦結構的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3 歐陽萱;未服藥重性抑郁癥患者前額葉功能的不對稱和胼胝體結構的失連接[D];中南大學;2011年
4 鐘明天;抑郁認知易感者負性情緒信息加工的杏仁核激活及腦功能連接特征[D];中南大學;2011年
5 朱雪玲;首發(fā)未服藥青年重性抑郁癥腦網絡連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6 李俊燕;常見精神疾病共享遺傳風險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7 周振和;重性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特征與事件相關電位的關聯研究[D];鄭州大學;2016年
8 曹龍龍;情感障礙功能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9 趙倩;遺傳變異與精神疾病的關聯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10 石湖清;首發(fā)未服藥重性抑郁癥在情緒面孔加工任務和靜息態(tài)下的腦網絡模式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佳銘;基于譜動態(tài)因果模型的重性抑郁癥患者有效連接分析[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
2 鄭凱中;基于神經影像的重性抑郁癥患者腦功能及結構網絡異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yī)大學;2018年
3 王璐;緩解期重性抑郁癥患者對情緒相關圖片內隱認知特征的fMRI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8年
4 宋哲;重性抑郁癥視覺皮層磁共振波譜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劉想林;青年重性抑郁癥患者彌散張量和靜息狀態(tài)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6 吳尚輝;重性抑郁癥患者腦扣帶回和杏仁核的靜息態(tài)磁共振研究[D];皖南醫(yī)學院;2014年
7 史丹丹;首發(fā)重性抑郁癥患者電休克治療前后默認網絡的fMRI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6年
8 孫自豪;首發(fā)未服藥重性抑郁癥患者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及其與病程、執(zhí)行功能障礙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9 劉海霞;電休克治療重性抑郁患者的腦神經機制的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年
10 牛亮;重性抑郁癥患者不同病期人格特征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6121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61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