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室重構的蛋白質組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4-22 23:08
[目的]心肌梗死是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心梗后心室重構是心力衰竭發(fā)展的主要病理機制。本研究擬采用大鼠急性心梗模型,應用差異蛋白質組學方法,通過研究心梗后心室重構早期的梗死周圍區(qū)心肌組織的蛋白表達變化,探索心梗后心室重構這一病理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 [方法和結果]本研究首先通過呼吸機支持和胸腔內原位縫扎冠狀動脈的方法成功的制作了大鼠急性心梗模型。然后通過動態(tài)觀察急性心梗后大鼠心臟的形態(tài)學和組織學變化,發(fā)現(xiàn)心梗后的梗死周圍區(qū)組織學變化具有明顯的時間窗:心梗后1天,開始出現(xiàn)急性炎癥反應,表現(xiàn)為中性粒細胞的大量浸潤,同時梗死周圍區(qū)的心肌細胞出現(xiàn)細胞凋亡改變;心梗后4天,梗死周圍區(qū)出現(xiàn)慢性炎癥細胞浸潤,新生肉芽組織形成,伴大量血管新生和纖維母細胞增生;心梗后10天,梗死周圍區(qū)主要表現(xiàn)為纖維化改變。由此我們將心梗后心室重構早期劃分為以下三期:炎癥期,增殖期和成熟期,并確定由心梗后1天、4天和10天作為代表此三期的時間點。接下來,我們利用基于二維凝膠電泳和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的差異蛋白質組學技術平臺,鑒定了大鼠梗死周圍區(qū)心肌組織在心梗前后四個時間點(心梗后0,1,4和10天...
【文章頁數】:10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本文編號:3962300
【文章頁數】:10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圖1.程序性細胞死亡的調控機制[i5i
圖1.程序性細胞死亡的調控機制[i5i1.3細胞外基質重構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matrix,簡稱ECM)是位于心肌細胞外的結構成分,包括膠原(主要是I型和m型)和纖維母細胞,起著細胞間連接和信號傳導的作用,而金屬基質酶(MMPs)及其組織抑制物(TIMPs)....
圖2.從轉錄水平到翻譯后修飾水平基因和蛋白質的表達調控
所以有望通過系統(tǒng)生物學的研究方法,探索心室重構相關調控機制及其相互作用,以構建心梗后心室重構的調控網絡結構。2.心梗后心室重構的蛋白質組學研究蛋白質組學作為系統(tǒng)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被大量的應用于疾病相關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蛋白質組學研究是對特定細胞、組....
圖3.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技術路線[44]
南京醫(yī)科大學博.I:學位論文蛋白質表達譜來了解與斑塊破裂相關的分子機制,結果顯示對應于抗胰酶蛋白a1(a1-antitrypsin,AAT)的一個蛋白點特異性地存在于含有血栓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免疫組化的結果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發(fā)現(xiàn)。AAT作為一種膠原_和彈性蛋白酶的抑....
圖4.大鼠急性心梗模型建立操作示意圖
ABC圖4.大鼠急性心梗模型建立操作示意圖。A:氣管插管建立;B:經左側第三助間前切口進胸暴露心臟;C:關胸。~->實驗結果:
本文編號:39623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jyx/396230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