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成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流行病學研究
本文關鍵詞:急診成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流行病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 了解急診成人SIRS的發(fā)病率、人口學特征、感染特點和轉歸,分析其影響因素,并篩選出切實有效的SIRS預警指標,為SIRS的早期診斷、危險分層提供幫助,從而改善SIRS的診治現(xiàn)狀,填補國內急診SIRS流行病學資料的空白,同時為急診分診和醫(y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重要參考依據,也為公共衛(wèi)生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 方法 本研究為橫斷面、前瞻性點患病率調查研究,采用5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為24小時,收集16家三甲醫(yī)院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2月1日之間的5個時間段內于急診就診的患者,記錄一般人口學資料、生命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既往病史、初步診斷和轉歸,將符合1992年美國胸科醫(yī)師協(xié)會(American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ACCP)和危重癥醫(yī)學會(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通過的符合SIRS診斷標準,且年齡≥18歲的患者納入本研究。采用盲法收集資料,所有調查表由專人進行編碼,并在復核無誤后錄入計算機瑞達電子數(shù)據庫(eRDDM V1.0)。用Epidata3.0建立急診SIRS數(shù)據庫,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SIRS的患病率、危險因素、感染特點、轉歸以及不同SIRS評分的患者之間的差異。 結果 16家三甲醫(yī)院急診科5個時間段內共有6284例患者被錄入數(shù)據庫,排除年齡小于18歲的患者264例,剔除數(shù)據錄入不全者(SIRS四項標準中缺失兩項及兩項以上)123例,共有5897例患者納入本研究,依據1992年ACCP和SCCM制定的SIRS診斷標準,SIRS患者1180例(年齡49.3±20.4歲),非SIRS患者4717例(年齡為47.4±19.3歲),兩組年齡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近似T檢驗,P<0.05)。SIRS的發(fā)病率為20.01%,其中男性患者644例,女性患者536例,男性較女性更易發(fā)。–hi-Square檢驗,P<0.05)。引起SIRS患者最常見的就診原因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滿足SIRS標準中,最常見的是心動過速(89.2%)和呼吸頻率(67.9%),其次是體溫(53.6%)和白細胞計數(shù)(46.3%)。所有納入研究的急診患者中,外科患者880例,該人群中SIRS患者和非SIRS患者住院率之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Logistic回歸顯示伴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易患SIRS,且既往有轉移癌、心肌梗死的患者SIRS發(fā)生危險明顯增加。SIRS患者中共有473例發(fā)生膿毒癥,發(fā)生率為40.09%。 結論 急診成人SIRS的發(fā)病率為20.01%,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該病。SIRS患者中膿毒癥的發(fā)病率為40.09%。對于既往存在轉移癌、心肌梗死、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病史的患者,應警惕SIRS的發(fā)生;對于因呼吸系統(tǒng)疾病就診的患者,急診分診護士應及時評估患者進行恰當有效的分診,以便臨床醫(yī)生早期發(fā)現(xiàn)SIRS并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SIRS的流行病學研究對于合理分配醫(yī)療資源,提高SIRS患者的預后,減少膿毒癥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SIRS 膿毒癥 急診 流行病學 發(fā)病率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459.7
【目錄】:
- 英文縮略詞表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1.引言11-18
- 2.資料與方法18-20
- 3.結果20-27
- 4.討論27-35
- 5.結論35
- 6.參考文獻35-42
- 附錄一42-45
- 附錄二45-49
- 附錄三49-50
- 附錄四50-52
- 1.本人簡歷50
- 2.在學期間研究成果50-52
- 致謝52-53
- 綜述53-62
- 參考文獻57-62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楊淼;原慶;;膿毒癥引發(fā)微循環(huán)障礙及中藥黃芪對其的改善作用[J];北京醫(yī)學;2008年04期
2 楊帆;劉開俊;李永燈;白祥軍;;多發(fā)傷后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相關因素分析[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07年01期
3 孫耕耘,錢桂生,吳國明,趙志強,毛寶齡;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治的臨床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4 徐杰;溫發(fā)賢;梁吉文;;腹腔鏡手術對血清TNF、IL-6等水平影響的觀察[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5年06期
5 何國相,曾慶平,劉權溢;急性重癥膽管炎并全身炎癥反應與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關系[J];廣東醫(yī)學;2003年05期
6 陳仲清;陳輝;付衛(wèi)軍;楊翊;王瑞婷;;外科ICU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病死率分析及治療[J];廣東醫(yī)學;2007年12期
7 林勇軍;熊濱;呂立文;王風;韓林;張靜;陳解語;柳鋒霖;;小劑量氫化可的松治療膿毒癥休克的臨床研究[J];廣西醫(yī)學;2011年06期
8 曹勇;周新澤;章文毅;柯靖;季尉;瞿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及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機體不同應激反應的研究[J];海南醫(yī)學;2007年11期
9 管詠梅;王長連;;麻醉和術后鎮(zhèn)痛對圍手術期機體應激反應的影響[J];海峽藥學;2009年04期
10 余追;周青山;鄒捍東;嚴娟娟;;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甲狀腺素和APACHEⅡ評分的關系[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陳希;張廷軍;李彤;;278例老年肺結核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及相關因素分析[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9條
1 吳艷;美洲人參分別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和內毒素血癥中的心臟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2 王軍平;大鼠嚴重燙傷早期糖皮質激素受體改變及其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1年
3 王雪蓮;感染性休克中心臟抑制機制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6年
4 邱海波;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基礎和臨床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7年
5 許平波;應用代謝組學方法早期預測膿毒癥大鼠預后的初步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年
6 劉驥;膿毒癥患者血小板蛋白質組學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9年
7 程寶莉;重癥膿毒癥流行病學調查與防御素家族基因簇拷貝數(shù)多態(tài)性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8 馬岳峰;膽堿酯酶抑制劑加蘭他敏對膿毒癥炎癥反應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9 孫璐璐;大鼠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感染膿毒癥模型的構建及代謝組學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胡艷;髓系細胞觸發(fā)受體-1真核表達質粒的構建及鑒定[D];浙江大學;2011年
2 李慧;RAGE及配體在矽肺發(fā)病中的作用[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李曉霞;實時熒光PCR檢測菌血癥常見病原菌的臨床應用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11年
4 林詩杰;肺炎合并膿毒癥患者檢測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的臨床意義[D];暨南大學;2011年
5 陳斌;還原型谷胱甘肽在大鼠膿毒癥致急性肝損傷中的作用和機制探討[D];復旦大學;2010年
6 姜雯;血毒清保留灌腸治療膿毒癥療效及其對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的影響[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7 古德強;經皮腎鏡取石術對上尿路結石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變學、血糖及白細胞介素-6的影響[D];河北大學;2010年
8 李仕成;血液濾過治療產后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礙預后的影響因素[D];廣州醫(yī)學院;2011年
9 李木勝;膿毒癥大鼠腎臟功能及其線粒體生物修復機制的實驗研究[D];廣州醫(yī)學院;2011年
10 王娜;活血化瘀法在膿毒癥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治療中的作用[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急診成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流行病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32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jyx/373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