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皮移植修復深度皮膚創(chuàng)面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17 01:08
本文關鍵詞:微粒皮移植修復深度皮膚創(chuàng)面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皮膚創(chuàng)面的修復貫穿燒傷患者治療的始終,是燒傷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并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治愈率及愈后生活質量。大面積深度燒傷患者的自體皮來源有限,其創(chuàng)面修復一直是燒傷外科的一個難點。微粒皮移植術自1986年應用臨床以來,已經成功治療了大量嚴重燒傷患者,并逐漸成為大面積深度燒傷患者主要的創(chuàng)面修復技術之一。但微粒皮移植術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如擴展比相對有限,創(chuàng)面愈合后反復破潰,后期瘢痕增生嚴重等。本課題組前期在比較幾種大面積燒傷創(chuàng)面修復技術后,提出了應用自異體微粒皮混合移植修復大面積燒傷深度創(chuàng)面,并在前期實驗中在大鼠全層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上證實了其能在自體皮源有限的情況下提高創(chuàng)面早期愈合率。同時本課題組將自行研制的顆粒狀脫細胞真皮基質與薄層皮膚復合移植于大鼠全層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發(fā)現(xiàn)其能有效的改善皮膚移植后的創(chuàng)面愈合質量,也為真皮基質改善微粒皮移植后創(chuàng)面愈合質量提供了實驗依據(jù)。因此,本研究擬回顧性分析西南醫(yī)院燒傷科采用自體微粒皮移植術修復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臨床資料,前瞻性研究自異體微粒皮混合移植修復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臨床療效,并在大鼠全層皮膚缺損模型上觀察自異體微粒皮復合移植顆粒狀脫細胞真皮基質對創(chuàng)面愈合質量的影響,預期為制定自體微粒皮移植術的臨床規(guī)范化技術流程提供客觀的前期數(shù)據(jù),為完善自異體微粒皮混合移植的應用進行初步的臨床和實驗探索。目的:1.回顧性分析西南醫(yī)院燒傷科采用自體微粒皮移植術修復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臨床資料,總結其臨床救治經驗,為制定自體微粒皮移植術的臨床規(guī)范化技術流程提供客觀的前期數(shù)據(jù)。2.采用自異體微粒皮混合移植進行修復燒傷患者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臨床前瞻性研究,從創(chuàng)面愈合、瘢痕形成以及組織學檢查等方面,評估其在臨床上的近、遠期療效,為大面積深度燒傷患者尋找一種新的皮膚修復重建技術。3.將顆粒狀脫細胞真皮基質(PADM)應用于自異體微粒皮混合移植術中,通過大鼠全層皮膚缺損模型,觀察其對創(chuàng)面愈合率、收縮率和創(chuàng)面組織形態(tài)學的影響,為臨床上完善自異體微粒皮混合移植技術提供實驗依據(jù)。方法:1.收集2002年11月至2013年8月入我院燒傷科采用自體微粒皮移植術治療深度燒傷的21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從收集的臨床資料中分別整理出具有完整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的病例139例、近期愈后效果115例和遠期愈合質量(瘢痕增生)情況73例;仡櫡治鲋委熯^程中的各因素對患者預后、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以及近、遠期愈合質量的影響。2.按臨床前瞻性研究的入選標準和排出標準,將入選的嚴重燒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嚴重燒傷患者雙側肢體或部位的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進行自身對照的臨床試驗觀察。按部位隨機分成兩組,(1)自體皮組(側):一側肢體采用自體微粒皮移植進行創(chuàng)面修復;(2)混合移植組(側):相應的另一側肢體采用自異體微粒皮混合移植進行創(chuàng)面修復。兩組(側)肢體的自體微粒皮擴展比相同,混合移植組(側)的自異體微粒皮用量比為1:1。術后每周對術區(qū)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后期愈合后瘢痕增生情況。經患者同意后,于再次植皮手術或整形手術時切取小塊創(chuàng)面組織,行組織學檢查。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觀察新生上皮增生情況及真皮膠原纖維排列;層粘連蛋白、Ⅳ型膠原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真皮表皮連接的基底膜重建情況。3.顆粒狀脫細胞真皮基質復合自異體微粒皮移植修復大鼠全層皮膚缺損實驗:實驗以雄性sd大鼠背部皮膚制作顆粒狀脫細胞真皮基質,雄性wistar大鼠背部皮膚制作異體微粒皮,雌性sd大鼠為移植的受者。48只雌性sd大鼠(體重205~230g)制作全層皮膚缺損模型,實驗隨機分為4組,每組12只:(1)自體皮組:移植自體微粒皮,移植面積擴張比為10:1;(2)實驗1組:自體微粒皮(面積擴張比為10:1)的復合移植等量的顆粒狀脫細胞真皮基質;(3)實驗2組:面積擴張比為10:1的自體微粒皮混合移植等量的異體微粒皮;(4)實驗3組:在實驗2組的基礎上復合加入面積擴張比為10:1的顆粒狀脫細胞真皮基質。每組6只大鼠(四組共24只)用于術后2、3、4周創(chuàng)面情況的觀察。每組6只大鼠(四組共24只)用于術后2、3、4、8周創(chuàng)面的組織取樣(其中8周的取樣來自前觀察創(chuàng)面愈合的6只大鼠)。運用圖像分析軟件計算創(chuàng)面愈合率及收縮率,比較各組的創(chuàng)面愈合及創(chuàng)面收縮的情況。術后2、3、4周標本分別行he染色、masson染色了解表皮及真皮膠原情況;免疫組織化學檢查層黏連蛋白表達,了解基底膜重建情況;8周標本行天狼星染色觀察Ⅰ/Ⅲ型膠原分布及比例的變化。結果:1.自體微粒皮移植術臨床回顧性分析的結果顯示:(1)嚴重燒傷患者其預后與燒傷總面積及吸入傷的程度有關;(2)傷后1周內與1周后行切痂微粒皮移植的死亡率為分別為16.1%、32.1%(p0.05);(3)對377個部位的創(chuàng)面愈合率進行分析,擴展比為5~10㑳1時愈合率最高,達(77.23±19.91)%,比擴展比小于5㑳1時具有明顯優(yōu)勢(p0.05);在相同愈合率下,擴展比為5~10㑳1時愈合速度為(1.84±0.76)%/d明顯快于擴展比大于10㑳1的(1.53±0.51)%/d(p0.05);(4)分析創(chuàng)面近期愈后質量,發(fā)現(xiàn)反復破潰是微粒皮移植術后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5)證實瘢痕增生程度與創(chuàng)面一期愈合率關系密切(χ2=11.697,p0.05)。2.對6例嚴重燒傷患者行自異體微粒皮混合移植和自體微粒皮移植的自身對照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1)自異體微粒皮混合移植的在術后5、6周的創(chuàng)面愈合率分別為(53.57±30.78)%和(66.14±30.15)%明顯高于自體微粒皮移植的(36.14±23.96)%和(46.57±25.8)%(p值均小于0.05);(2)混合移植組的愈合速率(1.50±0.65)%/d,明顯高于單純微粒皮組(1.06±0.4954)%/d(p0.05);(3)對術后7周2例患者的4個組織樣本以及術后18個月1例患者的2個組織樣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檢測。①he染色:術后7周混合組創(chuàng)面表皮明顯增厚且分化良好,有較多明顯的表皮釘突存在。單純微粒皮組表皮細胞層數(shù)相對較少,且表皮真皮連接較為平坦光滑,未見明顯表皮釘突存在。術后18個月兩組表皮均發(fā)育良好,表皮真皮連接較好,均有較多的表皮釘突,兩組間無明顯差異。②masson染色:術后7周兩組的膠原束均比較纖細,排列絮亂、相對疏松,膠原束間有大量微血管分布;術后18月膠原束明顯增粗,排列整齊、且相對致密,膠原間有大量細小血管存在。③Ⅳ型膠原染色:移植術后7周,混合移植組與單純微粒皮組的基底膜處均較淺的Ⅳ型膠原表達,混合移植組較強且連續(xù)性更好;術后18個月,兩組樣本基底膜區(qū)均有較強的連續(xù)陽性表達。④層黏連蛋白(laminin)染色:術后7周,兩組樣本的基底膜及表皮細胞中均有l(wèi)aminin的陽性表達;混合組laminin陽性表達較多,且在基底膜區(qū)連續(xù)性更好。術后18個月,兩組樣本的基底膜區(qū)均有相對較強的表達,且連續(xù)性好。3.顆粒狀脫細胞真皮基質復合自異體微粒皮移植修復大鼠全層皮膚缺損實驗:(1)自異體混合移植能在早期覆蓋較多創(chuàng)面,術后2周實驗2組及3組的愈合率達到了(43.70±21.25)%和(59.39±19.46)%,明顯優(yōu)于自體皮組及實驗1組的(20.59±6.63)%(p=0.029,p=0.01)和(23.37±5.90)%(p=0.048,p=0.01);并且術后3、4周創(chuàng)面愈合率也明顯高于實驗1組及自體皮組(p值均小于0.05);雖然實驗1組在各時間點的愈合率均高于自體皮組,但差異并不明顯(p0.05);(2)創(chuàng)面收縮情況:術后24周,大體觀察各組創(chuàng)面均有不同程度收縮,加入顆粒狀脫細胞真皮基質復合移植的實驗1組及實驗3組,創(chuàng)面收縮程度相對較輕。但對各組各時間點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除4周時實驗3組的(74.57±1.99)%與自體皮組的(79.49±5.70)%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各組各時間點均無明顯差異。(3)組織學檢查:①he染色顯示,術后2周各組表皮均不同程度增生,其中自體皮組相對較薄,實驗2、3組增生最明顯,可見表皮突形成。術后3、4周,各組炎性細胞浸潤減少,基底細胞排列整齊,表皮細胞趨于成熟;②masson染色顯示,術后2周實驗各組均可見異體真皮組織及形態(tài)規(guī)則的顆粒脫細胞真皮基質,部分被周圍組織包繞,其余膠原纖維束相對松散、粗大;而自體皮組膠原束較細,排列較緊密。3周后,各組膠原均有不同程度增生,脫細胞真皮顆粒逐漸松散;異體真皮與周圍膠原相互融合。4周后,各組膠原趨于整齊;實驗各組膠原排列較松散趨于成熟,其中以實驗3組最好;自體皮組膠原束纖細,排列緊密。③laminin染色顯示,所有各組在移植后的2周基底膜區(qū)均有陽性表達。其中實驗3組表達最強且完整連續(xù),實驗1、2組可見較淺的連續(xù)表達,而自體皮組僅有間斷的陽性表達。術后3周,實驗各組均有較強的連續(xù)表達,而自體皮組表達較弱。術后4周,所有各組基底膜區(qū)都有連續(xù)的陽性表達。④對移植術后8周的各組愈合創(chuàng)面取樣,行天狼星染色,觀察組織中Ⅰ/Ⅲ型膠原分布情況,并與正常皮膚組織對比。發(fā)現(xiàn)正常皮膚膠原束呈相互交錯的“樹杈狀”,高倍鏡下膠原束較粗壯,交錯、稀疏排列。自體皮組,低倍鏡下真皮層膠原組織呈均質化改變,高倍鏡下膠原束纖細,排列紊亂;實驗1組膠原相互交錯、排列較緊密,高倍鏡下和正常膠原類似;實驗2組膠原排列稀疏,高倍鏡下膠原束較纖細;實驗3組與正常皮膚十分類似。各組的Ⅰ/Ⅲ型膠原比值依次為(2.23±0.27)%、(4.57±0.24)%、(3.95±0.63)%、(5.08±0.47)%,而正常組為(6.08±0.50)%。自體皮組和所有實驗組與正常皮膚相比均存在差異(p0.05),而差異最大的是自體皮組,差異最小的為實驗3組。在與自體皮組比較中發(fā)現(xiàn),各實驗組均有差異(p0.05),差異較大的兩組是實驗1組和3組,但兩組間沒有明顯差異。實驗2組與3組的Ⅰ/Ⅲ型膠原比值之間也存在較明顯的差異(p0.05)。結論:1.對深度燒傷患者早期行切痂微粒皮移植術能明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適當?shù)臄U展比(5:1~10:1)具有良好的愈合率及愈合速率;提高創(chuàng)面的一期愈合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遠期愈合質量。2.自異體微粒皮混合移植對燒傷患者深度創(chuàng)面具有明顯的促愈合作用,較早地完成創(chuàng)面修復,異體微粒皮的添加能促進新愈合創(chuàng)面的基底膜重建,有助于表皮真皮連接的建立,從而提高微粒皮移植后愈合創(chuàng)面的皮膚質量。3.在大鼠全層皮膚缺損模型上,自異體微粒皮混合移植能明顯提高創(chuàng)面愈合率,可使創(chuàng)面完成早期覆蓋;顆粒狀脫細胞真皮基質及異體微粒皮中的真皮組織能有效促進創(chuàng)面的修復,并能促進愈合過程中的膠原成熟,誘導基底膜早期形成,提高微粒皮移植后創(chuàng)面愈合的質量。
【關鍵詞】:微粒皮 混合移植 深度燒傷 顆粒狀脫細胞真皮基質 創(chuàng)面修復
【學位授予單位】:第三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644
【目錄】:
- 英文縮寫一覽表4-5
- 英文摘要5-11
- 中文摘要11-16
- 第一章 前言16-19
- 第二章 自體微粒皮移植修復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臨床回顧性分析19-29
- 2.1 材料與方法19-20
- 2.2 結果20-26
- 2.3 討論26-29
- 第三章 自異體微粒皮混合移植修復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臨床觀察29-43
- 3.1 材料及方法29-33
- 3.2 結果33-40
- 3.3 討論40-43
- 第四章 自異體微粒皮與顆粒狀脫細胞真皮基質復合移植修復大鼠全層皮膚缺損的實驗研究43-60
- 4.1 材料和方法43-49
- 4.2 結果49-58
- 4.3 討論58-60
- 全文總結60-61
- 參考文獻61-65
- 文獻綜述 微粒皮移植術修復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研究進展65-74
- 參考文獻70-74
- 在讀期間發(fā)表文章74-75
- 致謝7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明良,周光峰,張普柱,徐軍,張國安,陳旭;大面積燒傷的微皮移植術[J];中華外科雜志;2001年09期
2 程金江;宋軍;馬傳飛;李剛;張彬宇;王國平;;自異體微粒皮混合移植治療特大面積深度燒傷8例[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2年09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左海斌;新型顆粒狀脫細胞真皮的制備、表征及其在創(chuàng)面修復中的應用[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微粒皮移植修復深度皮膚創(chuàng)面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20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jyx/31207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