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羅非班給藥方式對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CI后心功能和預后影響及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3-20 02:30
本文選題:急性心肌梗死 切入點:替羅非班 出處:《鄭州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世界范圍內(nèi)較為常見的急危重癥,以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為主要特征。其發(fā)病原因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急劇下降或者中斷,使相應心肌發(fā)生嚴重的持久缺血而最終引發(fā)的缺血性壞死,為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心臟疾病之一。隨著經(jīng)濟和社會不斷發(fā)展,人類老齡化進程加快,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增高,特別是心肌梗死所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惡性心律失常,是造成患者高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我國也已步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病人數(shù)逐年增多。心肌梗死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盡快對患者采取搶救措施,用以恢復心肌的血液灌注,從而最大程度地挽救瀕死心肌,遏制心肌梗死范圍的繼續(xù)擴大,縮小心肌缺血范圍,從而最終達到保護以及維持心臟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的目的。除此之外,還應當重視對心肌梗死患者的長期治療,用于預防再梗死以及猝死的發(fā)生。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還應當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采取相應措施穩(wěn)定或者消退已經(jīng)存在的粥樣斑塊。隨著近幾年來溶栓、冠狀動脈介入手術(shù)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同時新的有效藥物的不斷研發(fā),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有效地降低了心肌的梗死率,最終亦有效改善了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shù)(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醫(yī)學界公認的在開通冠狀動脈狹窄、閉塞血管中最為行之有效的治療措施,特別是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當中收效顯著。PCI為臨床上所采用的諸多心肌血流重建術(shù)中創(chuàng)傷性最小的一種,其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治療過程中在及時開通閉塞血管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但國內(nèi)外大量臨床研究顯示,盡管PCI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具有確定的療效,但PCI過程中會損傷血管內(nèi)膜、激活血小板使血栓發(fā)生的風險增高,因此PCI過程中采取抗栓治療顯得尤為重要。替羅非班為一種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受體拮抗劑,為抗血小板藥物,能夠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因此在臨床上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中。目前常規(guī)的替羅非班給藥途徑為經(jīng)靜脈內(nèi)注射給藥,而冠狀動脈內(nèi)注射則能夠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冠狀動脈病變部位,同時不需要通過體循環(huán)以及肝臟代謝,能夠使冠狀動脈微循環(huán)內(nèi)的有效藥物作用濃度提高數(shù)百倍,從而更好的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除此之外,冠狀動脈內(nèi)注射替羅非班還能夠減小PCI治療過程中由于微血栓脫落而導致的遠端血管栓塞的發(fā)生風險,從而對心肌循環(huán)的改善具有促進作用,同時還能夠提高梗死相關(guān)血管的再灌注,在提高PCI治療成功率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目的為了比較研究替羅非班不同給藥途徑對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以及預后的影響,本研究選擇95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接受PCI治療的患者,確定經(jīng)冠狀動脈內(nèi)以及經(jīng)靜脈內(nèi)給予替羅非班的兩種給藥途徑,同時就上述兩種給藥途徑的療效以及應用價值進行比較,分析兩種方法的臨床治療特征。除此之外,進一步分析研究替羅非班不同給藥方式對PCI術(shù)后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旨在為明確替羅非班不同給藥途徑的安全性和療效奠定基礎,為替羅非班的臨床應用提供理論參考。方法(1)選擇2014年9月~2015年6月我院心內(nèi)科,診斷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共95例。所有入選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2組,分別為靜脈內(nèi)給藥組和冠狀動脈內(nèi)給藥組,其中靜脈內(nèi)給藥組男性為32例、女性為14例,年齡范圍在54~81歲,平均年齡為64.34±4.21歲;冠狀動脈內(nèi)給藥組男性為33例,女性為16例,年齡范圍在53~78歲,平均年齡為63.27±5.07歲。靜脈內(nèi)給藥組患者在行PCI時經(jīng)靜脈內(nèi)輸注10μg/kg替羅非班;冠狀動脈內(nèi)給藥組患者在行PCI時經(jīng)冠狀動脈內(nèi)輸注10μg/kg替羅非班。對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比較分析。采集上述兩組患者的外周血血液樣本進行血小板計數(shù)(Plateletcount,PLT)和檢測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檢測兩組患者TIMI血流分級、左心室功能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2)選擇2014年9月~2015年6月我院心內(nèi)科,診斷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共95例。所有入選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2組,分別為靜脈內(nèi)給藥組和冠狀動脈內(nèi)給藥組。采集上述兩組患者外周血血液樣本,檢測兩組患者給藥前后血小板反應性基線水平、殘余血小板反應性、血小板聚集率。(3)選擇2014年9月~2015年6月我院心內(nèi)科,診斷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共95例。所有入選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2組,分別為靜脈內(nèi)給藥組和冠狀動脈內(nèi)給藥組。采集上述兩組患者的外周血血液樣本,通過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血小板CD40L的表達、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檢測血清中s CD40L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檢測血清中MMP-2蛋白表達量。結(jié)果(1)基線資料比較結(jié)果表明,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合并癥(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梗死相關(guān)血管、癥狀-支架時間以及植入支架數(shù)量等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TIMI血流分級檢測結(jié)果表明,冠狀動脈支架植入后靜脈給藥組和冠狀動脈給藥組TIMI 0級患者均為0例,兩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靜脈給藥組TIMI 1級患者為3例(6.52%),冠狀動脈組為0例,兩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靜脈給藥組TIMI 2級患者為17例(36.96%),冠狀動脈組為12例(23.49%),靜脈給藥組TIMI 2級患者比例明顯多于冠狀動脈組(P0.05);靜脈給藥組TIMI 3級患者為26例(56.52%),冠狀動脈組為37例(75.51%),靜脈給藥組TIMI 3級患者比例顯著少于冠狀動脈組(P0.05)。左心室功能檢測結(jié)果表明,靜脈給藥組患者LVEF值為(54.19±4.37)%,冠狀動脈組患者LVEF值為(63.58±4.52)%,靜脈給藥組患者LVEF明顯低于冠狀動脈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靜脈給藥組患者E/A值1的為13例(28.26%),冠狀動脈組患者E/A值1的為26例(53.06%),與冠狀動脈給藥組相比,靜脈給藥組患者E/A值1的比例明顯減少(P0.05);靜脈給藥組患者E/A值≤1的為33例(71.74%),冠狀動脈組患者E/A值≤1的為26例(46.94%),靜脈給藥組患者E/A值≤1的比例明顯增高(P0.05)。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靜脈給藥組患者和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復發(fā)心肌梗死均為0例,兩組相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靜脈給藥組心律失;颊邽3例(6.52%),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為3例(6.12%),兩組相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靜脈給藥組心絞痛患者為4例(8.70%),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為3例(8.16%),兩組相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靜脈給藥組輕微出血患者為10例(21.74%),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為5例(10.20%),靜脈給藥組明顯高于冠狀動脈給藥組(P0.05);靜脈給藥組和冠狀動脈給藥組血小板減少癥的患者均為0例,兩組相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靜脈給藥組和冠狀動脈給藥組死亡患者均為0例,兩組相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LT和PAR檢測結(jié)果表明,與給藥前相比,替羅非班給藥后靜脈給藥組以及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PLT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給藥前相比,替羅非班給藥后靜脈給藥組以及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PAR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冠狀動脈給藥組以及靜脈給藥組患者在替羅非班給藥前后血小板反應性基線水平無明顯變化,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給藥前相比,靜脈給藥組和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在替羅非班治療前后血小板反應性基線水平均無明顯變化,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靜脈給藥組相比,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在替羅非班給藥后殘余血小板反應性明顯增高。在靜脈給藥組中,給藥后10 min殘余血小板反應性與給藥前相比明顯增高(P0.05);在冠狀動脈給藥組中,給藥后10 min殘余血小板反應性與給藥前相比明顯增高(P0.05)。與靜脈給藥組相比,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在替羅非班給藥后血小板聚集率明顯降低(P0.05)。在靜脈給藥組中,替羅非班給藥后10 min血小板聚集率與給藥前相比明顯降低(P0.05);在冠狀動脈給藥組中,替羅非班給藥后10 min血小板聚集率與給藥前相比明顯降低(P0.05)。(3)與靜脈給藥組相比,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在替羅非班給藥前0.5 h血小板CD40L的表達量無明顯變化;而在給藥后36 h時,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血小板CD40L的表達量明顯低于靜脈給藥組(P0.05)。在靜脈給藥組中,與給藥前0.5 h相比,給藥后36 h時血小板CD40L的表達量明顯增高(P0.05);在冠狀動脈給藥組中,與給藥前0.5 h相比,給藥后36 h時血小板CD40L的表達量明顯增高(P0.05)。與靜脈給藥組相比,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在替羅非班給藥前0.5 h血清s CD40L水平無明顯變化;而在給藥后36 h時,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血清s CD40L的表達量明顯低于靜脈給藥組(P0.05)。在靜脈給藥組中,與給藥前0.5 h相比,給藥后36 h時血清s CD40L水平明顯增高(P0.05);在冠狀動脈給藥組中,與給藥前0.5 h相比,給藥后36 h時血清s CD40L水平明顯增高(P0.05)。與靜脈給藥組相比,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在替羅非班給藥前0.5 h血清MMP-2水平無明顯變化;而在給藥后36 h時,冠狀動脈給藥組患者血清MMP-2的表達量明顯低于靜脈給藥組(P0.05)。在靜脈給藥組中,與給藥前0.5 h相比,給藥后36 h時血清MMP-2表達量明顯增高(P0.05);在冠狀動脈給藥組中,與給藥前0.5 h相比,給藥后36 h時血清MMP-2表達量明顯增高(P0.05)。結(jié)論(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治療時經(jīng)冠狀動脈內(nèi)注射替羅非班對于進一步改善患者TIMI血流以及心功能的作用優(yōu)于經(jīng)靜脈內(nèi)注射,且具有較好的安全性,不會增加大出血發(fā)生的風險。(2)在行PCI治療過程中運用替羅非班能夠有效降低冠脈“無復流”現(xiàn)象的發(fā)生,經(jīng)冠狀動脈內(nèi)輸注替羅非班相較于靜脈輸注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治療時經(jīng)冠狀動脈內(nèi)輸注替羅非班對于預防血栓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542.2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Kazim Husain;Wilfredo Hernandez;Rais A Ansari;Leon Ferder;;Inflammation, oxidative stress and renin angiotensin system in atherosclerosis[J];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15年03期
2 段小春;高海;李南;張宏;;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應用替羅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年06期
3 ;One-year clinical outcomes of Chinese sirolimus-eluting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unselected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6年02期
,本文編號:16371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jyx/163712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