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鏈球菌的基因組學研究與無形體及漢坦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18 17:55
【摘要】:背景中間鏈球菌(Streptococcus intermedius)是一種兼性厭氧性、嗜微氧性、革蘭氏陽性和β-溶血性微生物,通常棲息于口腔、咽喉和胃腸道菌群中。它與星座鏈球菌和咽峽鏈球菌一起屬于咽峽鏈球菌菌群(Streptococcus anginosus group,SAG)。它們的特征都是分泌蛋白水解酶,破壞組織,促進膿腫形成。當機體免疫力降低時,該菌群感染的機會增加。在該菌群中,中間鏈球菌的致病性最強,表現(xiàn)為低生存率和較長的住院時間。由SAG菌群引起的化膿性感染主要發(fā)生在口腔和上體區(qū)。然而,中間鏈球菌更容易導致嚴重的腦和肝膿腫,最常見的是在口腔牙齒操作之后。由中間鏈球菌引起的腦膿腫的發(fā)病機制與肺炎鏈球菌相似,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鼻竇炎、發(fā)紺性先天性心臟病、中耳炎、齲齒等是中間鏈球菌感染的危險因素。隨著越來越多中間鏈球菌引起各個部位的膿腫病例報道的出現(xiàn),讓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中間鏈球菌與機體各個系統(tǒng)感染的臨床關系,識別鑒定該菌種對患者的及時治療有重要意義。無形體屬、埃立克體屬、新立克次體屬和沃爾巴克氏體屬細菌屬于無形體科立克次體目a-變形菌綱變形菌門細菌界。無形體屬細菌種類繁多,目前包括嗜吞噬細胞無形體(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AP)、中央無形體(Anaplasma centrale)、邊緣無形體(Anaplasma marginale)、綿羊無形體(Anaplasma ovil)、牛無形體(Anaplasma boivs)、山羊無形體(Anaplasma capra)、血小板無形體(Anaplasma platys)和尾狀無形體(Anaplasma caudatum)等。無形體病(anaplasmosis)是無形體屬的各種細菌成員引起的威脅人類健康的急性發(fā)熱性經(jīng)蜱傳播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山羊無形體、綿羊無形體可感染人類,對人類造成嚴重的疾病。而中央無形體、邊緣無形體、綿羊無形體、牛無形體和血小板無形體可以感染羊、牛、鹿和狗等哺乳類動物。無形體需要依賴于在宿主動物體內的持續(xù)性感染來維持其自然循環(huán)。野生哺乳動物、許多小型獸類和家畜等都可作為病原體的攜帶者和傳染源,并且不同地區(qū)不同種類的病原體具有不同的優(yōu)勢宿主。蜱蟲是無形體最重要的傳播媒介。無形體主要通過蜱蟲叮咬的方式傳播,蜱蟲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后,將病原體經(jīng)期傳播至下一個階段,如幼蜱獲得病原體后可以將病原體傳播至稚蜱和成蜱階段,并在再次叮咬宿主動物時,病原體隨之進入下一個宿主動物引起疾病。目前已有大量的文獻報道在不同地區(qū)不同蜱種內檢測到無形體核酸序列。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蜱的分布范圍越來越廣泛,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宿主動物的生態(tài)的改變使人類與蜱的接觸越來越多,關系也越密切,而且由于病原體的不斷變異和進化,促使新發(fā)蜱媒傳染病的增加和新的人畜共患病的發(fā)生,因此了解此類疾病的傳播媒介和宿主的流行病學特征,對于做好新發(fā)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漢坦病毒(Hantavirus,HV)主要引起兩種疾病:腎綜合征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和漢坦病毒肺綜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HV的主要宿主是嚙齒類和食蟲目動物,可造成宿主終生攜帶病毒的持續(xù)性隱性感染狀態(tài)。人類吸入帶病毒的宿主動物的排泄物,如尿液、糞便、唾液等的氣溶膠,或者食入被感染的食物和被攜帶病毒的宿主動物抓咬造成傷口等的接觸感染。HV具有宿主特異性,并且與其宿主動物共進化,如鼠亞科相關的漢灘病毒(HTNV)、漢城病毒(SEOV)、多布拉伐病毒(DOBV),田鼠亞科相關的普馬拉病毒(PUUV)、希望山病毒(PHV),主要分布于歐洲和亞洲,可引起HFRS。棉鼠亞科相關的辛諾柏病毒(SNV)和安第斯病毒(ANDV),主要分布于美洲,可引起HPS。食蟲動物相關的漢坦病毒分布廣泛,其致病性尚未知,如索托帕拉雅病毒(TPMV)。HFRS在世界范圍內不斷發(fā)生,成為一個嚴重的世界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我國是世界上HFRS發(fā)病率最高的國家,每年新報道病例數(shù)占全球新報道病例數(shù)的九成以上,迄今為止我國累計發(fā)病人數(shù)超過100萬,平均發(fā)病率估計在3.5/10萬左右,流行期間可造成30%的感染者死亡,該病在我國分布廣泛且疫區(qū)類型復雜,成為我國重點防治的傳染病之一。目的1.運用基因組學的方法分析中間鏈球菌的基因組特征、毒力因子、泛基因組特征等,揭示其致病機制及遺傳多樣性,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以及引起醫(yī)務工作者對中間鏈球菌感染的重視及預防醫(yī)院內感染。2.通過檢測、分析自然狀態(tài)下傳播媒介蜱類攜帶無形體的感染狀況,以及對蜱中是否攜帶新型無形體進行篩查,為無形體病的預防控制提供理論基礎以及引起衛(wèi)生工作者和普通人對新型致病菌的重視。3.通過檢測食蟲目
本文編號:2719622
本文編號:27196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27196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