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體的表征及其功能
本文選題:胞外體 切入點:抗原提呈 出處:《現(xiàn)代免疫學》2013年03期
【摘要】:胞外體(exosome)是由細胞多泡體(multivesicular body,MVB)與質膜融合并把其內含小泡排泌到細胞外而形成的一群膜性小囊泡,為一形態(tài)學定義,F(xiàn)已發(fā)現(xiàn)多種細胞可以分泌胞外體,它們在形成過程、形態(tài)、密度等方面有諸多的相似性。但由于其來源細胞各異,導致不同來源的胞外體在組成成分、作用方式以及生物學功能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胞外體具有提呈抗原,抑制或促進腫瘤發(fā)生,介導免疫耐受以及傳遞生物學信息等多種生理病理作用。對胞外體的深入研究,可能為疾病診斷和藥物開發(fā)提供新的思路,因此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F(xiàn)就胞外體的形成、生化特征、提取方法及其生物學功能作一綜述。
[Abstract]:Exosome is a group of membranous vesicles formed by the fusion of multivesical body (MVBB) with the plasma membrane and secreting the vesicles into the cells, which is a morphological definition. It has been found that many kinds of cells can secrete extracellular bodies, and they are i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morphology, density and so on.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origin cell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composition, action mode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of extracellular bodi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Extracellular bodies have many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unctions, such as presenting antigens, inhibiting or promoting tumorigenesis, mediating immune tolerance and transmitting biological information. Further study of extracellular bodies may provide new ideas for disease diagnosis and drug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ormation,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extraction methods 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extracellular bodies.
【作者單位】: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基金】: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11JC1410300) 國家自然基金(81072448)
【分類號】:R3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文維延;郭明秋;;CD1分子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1998年03期
2 朱學軍;曹雪濤;;樹突狀細胞與免疫耐受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1998年06期
3 何偉剛;曹雪濤;;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與負向免疫調控及免疫耐受[J];國際腫瘤學雜志;2006年05期
4 陶群;曹雪濤;;樹突狀細胞與移植免疫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1998年06期
5 呂艷青;栗原博;;組胺在機體免疫反應中的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7年01期
6 陶紹富;李濟宇;;樹突狀細胞在器官移植中誘導移植耐受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0年01期
7 李羅清;孫圣剛;曹學兵;王云甫;;未成熟樹突狀細胞對T細胞活化及其IFN-γ和IL-12表達的影響[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1年03期
8 楊敬寧;樹突狀細胞的功能[J];鄖陽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9 劉丹,于春雷;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與自身免疫耐受[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2005年01期
10 嚴志強,沈勤,沈愛國,張沛云,顧曉松;免疫耐受法制備抗感覺神經元抗體[J];南通醫(yī)學院學報;199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月;;樹突狀細胞與HBV免疫耐受[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三屆內科肝膽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2 郭力;邵琳琳;劉新光;彭軍;侯明;;血小板MHCⅠ類抗原分子介導CD61特異性細胞毒性T細胞免疫耐受的機制研究[A];第13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C];2011年
3 張方;施毅;李子玲;胡波;宋勇;;mTSLPR-Ig調節(jié)樹突細胞誘導哮喘小鼠免疫耐受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屆全國哮喘學術會議暨中國哮喘聯(lián)盟第三次大會論文匯編[C];2010年
4 張飚;張鳳蘊;趙育瑩;王麗群;周貴生;于偉玲;李殿俊;;胸腺內注射異基因抗原延長移植皮片存活期[A];慶祝黑龍江省免疫學會成立十周年(1993—2003)論文集[C];2003年
5 肖波;段瀟瀟;楊歡;;Tα146-162-iMDC對p21表達的調節(jié)在誘導EAMG免疫耐受中的作用[A];第九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6 王福生;;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和乙型肝炎免疫耐受特點的研究[A];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療進展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6年
7 馮灑然;黃一虹;;化學修飾與抗OX40L單抗雙誘導移植物免疫耐受的實驗研究[A];第12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C];2009年
8 杜源;馬潞林;;未成熟樹突狀細胞誘導糖尿病小鼠異種胰島細胞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A];第十六屆全國泌尿外科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賀偉峰;吳軍;黃赤兵;易紹萱;;轉CTLA4Ig樹突狀細胞誘導特異性免疫耐受的實驗研究[A];第6次全國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10 何飛;袁利亞;陳國安;高琳淋;戎吉平;;造血干細胞移植誘導特異性免疫耐受[A];2005年華東六省一市血液病學學術會議暨浙江省血液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常怡勇;疑心得腫瘤 心理需解壓[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2 劉丹;我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細胞受體信息傳遞新機制[N];大眾科技報;2005年
3 董家鴻;免疫耐受:夢寐以求“上上之策”[N];健康報;2003年
4 記者 王心見;神經膠質細胞可促進腦部信息傳遞[N];科技日報;2005年
5 羅剛;痛覺信息傳遞奧秘被揭示[N];健康報;2004年
6 羅剛;治糖尿病辟蹊徑免疫耐受重建成靶點[N];健康報;2004年
7 夏洪平;癌癥疫苗可能“倒戈”[N];健康報;2005年
8 袁原 吳小軍;胚胎干細胞發(fā)現(xiàn)“離子通道”[N];醫(yī)藥經濟報;2005年
9 錢錚;日媒體:“皮膚干細胞”尚不安全,臨床應用路還長[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10 張?zhí)锟?器官移植 柳暗花明[N];健康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東亮;核因子-κB寡聚脫氧核苷酸誘騙劑處理的供受者樹突狀細胞誘導免疫耐受的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劉丹;STZ誘導1型糖尿病模型免疫耐受機制異常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3 劉陽;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模型鼠免疫耐受機制異常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4 付嘉;重組人β2糖蛋白1及其第一結構域對抗磷脂抗體綜合癥患者血清誘導內皮細胞活化的影響及作為耐受原的初步探討[D];吉林大學;2006年
5 楊曉劍;T細胞疫苗誘導大鼠胰腎聯(lián)合移植免疫耐受的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7年
6 嚴媚;1,,25-(OH)_2D_3及復方丹參對大鼠異基因骨髓移植后免疫耐受和造血重建的影響[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8年
7 石亮;自身免疫調節(jié)因子對大分子自噬及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柳國艷;新型免疫抑制性受體KLRL1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其相關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9年
9 梅愛農;胚胎干細胞源性神經前體細胞的免疫原性及同源性樹突狀細胞對其在腦移植耐受中的作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劉小倩;吲哚胺2,3-雙加氧酶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機制探討[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傳波;靜脈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輸注對獼猴細胞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5年
2 陳昊;轉化生長因子β1抑制T淋巴細胞功能及其相關機制的體外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5年
3 賈哲;不同刺激因子對樹突狀細胞生物學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8年
4 李宏偉;輸注供體未成熟樹突狀細胞對大鼠皮膚移植的影響[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8年
5 楊海燕;樹突狀細胞誘導半相合骨髓移植免疫耐受的實驗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6 米克科;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免疫原性及誘導免疫耐受作用的臨床應用[D];吉林大學;2009年
7 杜璇;HLA-G在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中誘導免疫耐受的初步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9年
8 馬驍;共刺激分子在非清髓性造血干細胞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D];蘇州大學;2003年
9 唐湘鳳;持久穩(wěn)定混合嵌合體誘導免疫耐受在異種骨髓移植中作用的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4年
10 宋宏萍;超抗原SEA的基因克隆、活性蛋白制備及其誘導T細胞免疫反應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6979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169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