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瘧疾的時空分布及與氣象因素的關系
本文關鍵詞:安徽省瘧疾的時空分布及與氣象因素的關系
更多相關文章: 瘧疾 空間聚集性 分布滯后非線性模型 氣象因素 交互作用
【摘要】:研究背景瘧疾可以經按蚊叮咬或者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蟲媒傳染病,目前我國瘧疾的病因以蚊蟲叮咬最常見,本地病例以間日瘧常見。瘧原蟲會寄生于人體的肝臟中進行繁殖,然后感染紅細胞。瘧疾的癥狀主要包括頭痛、發(fā)燒、嘔吐,潛伏期為10-15天。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機體會因為感染了瘧疾而中斷對重要器官的供血從而威脅生命。目前無論是我國還是非洲等瘧疾高發(fā)地區(qū)對控制瘧疾的流行都取得了很大成就。2010年我國提出《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年)》,目前我國對瘧疾的控制不再是減少瘧疾的暴發(fā),而是徹底消除。因此就需要我們更加具體地分析瘧疾的影響因素,尋找更加全面的線索,以便達到資源的最有效利用。同時,為其他傳染病研究提供方法學指導。研究目的探討安徽省瘧疾發(fā)生的空間、時間以及人群分布;探索安徽省瘧疾空間聚集性,找出安徽省瘧疾高發(fā)地區(qū)。以安徽省瘧疾與氣象因素之間的關系為例,說明分布滯后非線性模型以及廣義可加模型在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應用。研究方法收集安徽省瘧疾網絡直報數據,以及安徽省人口數據,采用SatScan對安徽省瘧疾進行時間、空間以及時空掃描,發(fā)現熱點地區(qū),以及高發(fā)時間。采用分布滯后非線性模型探討研究區(qū)域瘧疾與氣象因素之間的關系。采用廣義可加模型進一步探討降雨量與溫度對瘧疾流行的修飾作用。研究結果安徽省瘧疾自2005年1月-2014年6月發(fā)病率整體呈下降趨勢,空間聚集性以及時間聚集性變得逐漸不明顯。SatScan掃描結果以及安徽省瘧疾發(fā)病率地圖均顯示亳州市的瘧疾流行情況最為嚴重,因此選取安徽省亳州市作為研究區(qū)域進一步探討亳州市瘧疾與氣象因素之間的關系。分布滯后非線性模型可以定量顯示氣象因素與瘧疾發(fā)病間的非線性關系以及滯后效應和累積效應。結果顯示:隨著溫度的升高(-5。-26。)瘧疾發(fā)病風險逐漸增高;溫度越高,其滯后效應越大,最佳滯后時間為1-3周,最長滯后時間為8周;當溫度為26。,且滯后時間為10周時瘧疾發(fā)病的累積危險度最大。降雨量對瘧疾發(fā)病的影響的即時效應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隨著滯后天數的增加,累積效應先增大后減小,降雨量越大最佳滯后天數越短;當降雨量為30mm且累積時間為6周時瘧疾發(fā)病的累積危險度最大;以最低相對濕度31%為參照,周平均相對濕度的即時效應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當滯后時間為4周時瘧疾的相對危險度最大,當滯后時間為10周時相對濕度對瘧疾的相對危險度幾乎為0。隨著相對濕度的增加,瘧疾的累積相對危險度先增加后減少,當相對濕度為62%時且滯后時間為10周時的累積效應最大。分年齡、性別的結果顯示女性以及老年人對氣象因素的變化較敏感。利用廣義可加模型對降雨量以及溫度對瘧疾發(fā)病的修飾作用可以看出氣象因素之間存在交互作用。研究結論安徽省瘧疾發(fā)病率呈整體下降趨勢,但瘧疾流行區(qū)瘧疾的控制仍不可忽視,同時要加強對輸入性瘧疾病例的監(jiān)測,加強出入境檢驗檢疫。分布滯后非線性模型可以較好地研究瘧疾發(fā)病與氣象因素間的關系,并將結果直觀地展示出來,不僅可以研究即時效應,也可進行滯后效應以及累積效應的研究。廣義可加模型為具有非線性關系的交互作用提供了方法學指導。
【關鍵詞】:瘧疾 空間聚集性 分布滯后非線性模型 氣象因素 交互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31.3;R122.2
【目錄】: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一、前言11-14
- 1. 研究背景11-12
- 1.1 全球瘧疾流行以及防控現狀11
- 1.2 我國瘧疾流行現狀11-12
- 2. 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12-14
- 2.1 國外瘧疾相關研究進展12-13
- 2.2 我國瘧疾相關研究進展13-14
- 二、研究目的14
- 三、研究對象和方法14-27
- 1. 研究對象14
- 2. 研究區(qū)域14-15
- 3. 資料來源15
- 4. 資料預處理15
- 4.1 屬性數據庫建立15
- 4.2 因素分析數據的預處理15
- 5. 相關定義15-16
- 5.1 瘧疾診斷依據15-16
- 5.2 即時效應16
- 5.3 滯后效應16
- 5.4 相對危險度16
- 5.5 最佳滯后天數16
- 5.6 最長滯后天數16
- 6. 分析方法16-25
- 6.1 時空統(tǒng)計分析方法16-18
- 6.2 因素分析統(tǒng)計方法18-25
- 7. 研究思路25-26
- 7.1 研究內容25-26
- 7.2 技術路線26
- 8. 實現軟件26-27
- 四、研究結果27-81
- 1. 描述性分析結果27-43
- 1.1 安徽省瘧疾流行的人群分布27-29
- 1.2 安徽省瘧疾流行的空間分布29-38
- 1.3 時間分布38-41
- 1.4 時空分布41
- 1.5 安徽省亳州市氣象因素的基本情況41-43
- 2 安徽省亳州市瘧疾與氣象因素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43-81
- 2.1 周平均氣溫與瘧疾的關系43-48
- 2.2 周平均降雨量與瘧疾發(fā)病率之間的關系48-53
- 2.3 周平均相對濕度與瘧疾發(fā)病相對危險度的關系53-55
- 2.4 不同性別與氣象因素之間的關系55-66
- 2.5 不同年齡、不同氣象因素對瘧疾發(fā)病率的影響66-79
- 2.6 氣象因素對瘧疾發(fā)病影響的交互作用79-81
- 五、討論81-85
- 1. 瘧疾流行病學概況81-83
- 1.1. 空間掃描分析82
- 1.2 時間分布82-83
- 1.3 人群分布83
- 2. 氣象因素與瘧疾的關系83-84
- 3. 多模型應用84-85
- 3.1 分布滯后非線性模型84-85
- 3.2 廣義可加模型85
- 六、結論85-86
- 七、建議86
- 八、研究特色與局限性86-87
- 1. 研究特色86
- 2. 研究局限性86-87
- 參考文獻87-90
- 綜述90-98
- 參考文獻96-98
- 致謝9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學文,廖國云,馮天霞,周虹,張朝會,謝本維,周素英;拉薩瘧疾42例臨床分析[J];西藏科技;2000年05期
2 姚怡生;瘧疾流行病與氣象[J];氣象;1976年10期
3 ;瘧疾使者遭克星[J];國外科技動態(tài);2003年05期
4 郭傳坤;李錦輝;覃業(yè)新;;廣西瘧疾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態(tài)習性和傳瘧作用研究[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7年02期
5 左勝利,陳國英,胡樂群,桂愛芳,裴速建,劉井元,黃光全,袁方玉;湖北省2004年瘧疾流行態(tài)勢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05年06期
6 袁根新;;蝙蝠塔[J];小學科技;2008年06期
7 ;“蚊子疫苗”:阻斷瘧疾流行[J];廣東科技;2014年11期
8 青云;;防治瘧疾的“魚大夫”[J];科學與文化;2006年11期
9 龔勝生;中國先秦兩漢時期瘧疾地理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年04期
10 李武劍;易顯明;辜偉偉;;用灰色模型實現某市瘧疾流行趨勢的預測[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賀天鋒;郝莉;劉娜;沈月平;;我國1984-2006年瘧疾流行病學特征及趨勢預測[A];第二屆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朱繼民;李白坤;湯林華;;淮河流域瘧疾的空間分布特征分析[A];中醫(yī)藥理論與應用研究——安徽中醫(yī)藥繼承與創(chuàng)新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蔣詩國;吳成果;羅飛;羅興建;李繼艮;肖鵬;賴杰;;重慶市1998-2006年瘧疾病例個案調查流行病學分析[A];重慶市預防醫(yī)學會2009年論文集[C];2009年
4 裴速建;黃光全;胡樂群;桂愛芳;左勝利;陳國英;;湖北省2001-2005年不同媒介地區(qū)瘧疾流行態(tài)勢分析[A];全國寄生蟲學與熱帶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李華憲;陳國偉;張再興;范波;杜春華;楊忠強;楊繼青;楊太專;;云南省元江縣1996-2000年瘧疾態(tài)勢及對策探討[A];新世紀預防醫(yī)學面臨的挑戰(zhàn)——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6 劉群華;曹昌志;馮聲正;李彥;康萬民;;四川省實施灌溉農業(yè)戰(zhàn)略對控制瘧疾流行的效果[A];新世紀預防醫(yī)學面臨的挑戰(zhàn)——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7 裴速建;黃光全;胡樂群;桂愛芳;左勝利;陳國英;劉井元;;湖北省2001-2005年不同媒介地區(qū)瘧疾流行態(tài)勢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九次感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8 朱繼民;湯林華;;淮河流域與瘧疾有關社會因素的空間分布分析[A];中醫(yī)藥理論與應用研究——安徽中醫(yī)藥繼承與創(chuàng)新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張山鷹;許龍善;歐陽榕;李莉莎;謝漢國;;閩南地區(qū)瘧疾流行潛勢調查、干預對策研究及實施效果評價[A];預防醫(yī)學學科發(fā)展藍皮書·2008卷[C];2008年
10 楊恒林;李興亮;楊品芳;李春富;吳超;張志勇;高白荷;;萘酚喹對云南間日瘧疾和抗藥性惡性瘧的預防效果[A];新世紀預防醫(yī)學面臨的挑戰(zhàn)——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閆松;瘧疾:一種沒有國界的疾病[N];大眾科技報;2008年
2 記者 鄭靈巧;我國力爭2020年消除瘧疾[N];健康報;2009年
3 云南省衛(wèi)生廳疾病預防控制局 云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攜手聯防聯控 降低瘧疾危害[N];云南科技報;2009年
4 記者任麗梅;我國計劃10年內徹底消除瘧疾[N];中國改革報;2010年
5 記者 孫剛;上海2015年將消除瘧疾[N];解放日報;2011年
6 本刊特約撰稿人 伏盛華;旅行中瘧疾的防治[N];國際商報;2003年
7 世界衛(wèi)生組織供稿 海萃譯;狙擊瘧疾需要全球合作[N];健康報;2001年
8 梁濤;非洲抗擊瘧疾任重道遠[N];健康報;2005年
9 記者 盤和林 通訊員 廣衛(wèi);粵嚴防備戰(zhàn)瘧疾大流行[N];信息時報;2003年
10 ;助非洲人民戰(zhàn)勝瘧疾[N];國際商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迪佑福;[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王多全;三峽庫區(qū)瘧疾流行潛勢及其生態(tài)影響因子結構模型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宋泳澤;利用遙感數據探究華北地區(qū)瘧疾患病原因與未來風險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李月;安徽省瘧疾的時空分布及與氣象因素的關系[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5年
3 畢艷;3S技術支持下云南熱帶地區(qū)瘧疾流行態(tài)勢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崔娜;基于MIC方法的氣候-瘧疾敏感人群識別和脆弱區(qū)劃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3年
5 丁俊;遼寧省瘧疾媒介按蚊生態(tài)習性及相關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2年
6 歐芳;湖南省某大型綜合醫(yī)院近30年111例瘧疾臨床資料分析[D];中南大學;2014年
7 劉美燁;藥用植物Guiera senegalensis對瘧疾病原體—瘧原蟲作用機制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5329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53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