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mIL-28B對細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的治療效果及其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28 10:57
背景細粒棘球蚴病是由于感染細粒棘球蚴絳蟲的幼蟲而引起的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該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感染,給農(nóng)牧業(yè)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和給經(jīng)濟造成了巨大損失。我國也是該病的高發(fā)地區(qū)之一。人感染細粒棘蚴病的主要原因是不幸誤食其蟲卵引起。被誤食的蟲卵會在人體的胃、十二指腸內(nèi)逐漸孵化,釋放出六鉤蚴,侵入腸黏膜,經(jīng)血液循環(huán)至肝發(fā)育為棘球蚴并寄生,引起肝包蟲病;有的六鉤蚴可通過肝臟,到達肺、腦、骨髓從而引起這些部位的病變。細粒棘球蚴可在人體生存數(shù)年至數(shù)十年不等。目前,細粒棘球蚴病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手術切除、苯并咪唑(BZ)類藥物治療、經(jīng)皮下穿刺以及觀察(監(jiān)測非活動性囊腫)。目前首選的治療方式仍然是手術切除,但是當多個器官出現(xiàn)多個囊腫時或手術禁忌,為了減少復發(fā),依舊需要藥物進行相應的治療。迄今為止,治療細粒棘球蚴病的首選藥物是苯并咪唑類,包括阿苯達唑和甲苯達唑。然而,苯并咪唑類藥物在治療細粒棘球蚴病時會產(chǎn)生較多的副作用,例如胃腸道反應明顯,并且吸收效率不高等。此外,BZ作為一種抗寄生蟲藥,更為明顯的不足之處是部分病人經(jīng)過治療后仍舊會復發(fā)。因此,我們需要開發(fā)新的藥物的治療細粒棘球蚴病。目的研究IL-28B對細粒...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細粒棘球蚴病
1.2 細粒棘球蚴病的傳染過程
1.3 宿主抗細粒棘球蚴感染的免疫機制
1.4 細粒棘球蚴病流行情況及其診斷
1.5 IL-28B(白介素 28B)
1.6 立題依據(jù)
1.7 技術路線圖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2.1 實驗材料
2.1.1 實驗對象
2.1.2 實驗儀器
2.1.3 實驗溶液的制備
2.2 實驗方法
2.2.1 細粒棘球絳蟲原頭蚴的收集
2.2.2 SPF級小鼠的飼養(yǎng)
2.2.3 細粒棘球蚴病模型的建立
2.2.4 將 rAd-m IL-28B 進行 PCR 驗證
2.2.5 rAd-mIL-28B的準備
2.2.6 阿苯達唑的準備
2.2.7 小鼠脾細胞懸液和肝細胞懸液的制備
2.2.8 熒光抗體染色(FCM)
2.2.9 蘇木精—伊紅(HE)染色
2.2.10 掃描電子顯微鏡的準備工作
2.2.11 肝臟、脾臟指數(shù)的測定
2.2.12 血清IL-10、IFN-γ和TGF-β的檢測
2.2.13 腹腔液IL-10、IFN-γ檢測
2.2.14 蛋白芯片檢測血清細胞因子
2.2.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第三章 實驗結果及分析
3.1 各組小鼠一般情況觀察
3.2 小鼠體重變化情況
3.3 rAd-mIL-28B的 PCR驗證
3.4 rAd-mIL-28B的滴度測定結果
3.5 囊腫濕重及藥物對囊腫生長的抑制率
3.6 囊腫組織的病理改變
3.7 掃描電子顯微下的囊腫超微結構
3.8 藥物治療對小鼠肝脾臟的影響
3.9 藥物治療對小鼠肝脾重以及肝脾臟指數(shù)的影響
3.10 小鼠血清中 IL-10、TGF-β 和 IFN-γ的表達水平
3.11 小鼠腹腔液 IL-10、TGF-β的表達水平
3.12 蛋白芯片檢測血清 Th1、Th2、Th17 型血清細胞因子
3.13 藥物治療對細粒棘球蚴原頭蚴感染小鼠肝臟Foxp3+T細胞亞群的影響
3.14 藥物治療對細粒棘球蚴原頭蚴感染小鼠脾臟Foxp3+T細胞亞群的影響
3.15 藥物治療對細粒棘球蚴原頭蚴感染小鼠肝臟PD-1亞群的影響
3.16 藥物治療對細粒棘球蚴原頭蚴感染小鼠脾臟PD-1亞群的影響
第四章 討論
第五章 結論
5.1 主要結論
5.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泡狀蚴(Alveolaris hulunbeierensis)結構的觀察[J]. 唐崇惕,陳晉安,唐亮,崔貴文,呂洪昌,錢玉春,康育民. 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 2002(01)
本文編號:3553936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細粒棘球蚴病
1.2 細粒棘球蚴病的傳染過程
1.3 宿主抗細粒棘球蚴感染的免疫機制
1.4 細粒棘球蚴病流行情況及其診斷
1.5 IL-28B(白介素 28B)
1.6 立題依據(jù)
1.7 技術路線圖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2.1 實驗材料
2.1.1 實驗對象
2.1.2 實驗儀器
2.1.3 實驗溶液的制備
2.2 實驗方法
2.2.1 細粒棘球絳蟲原頭蚴的收集
2.2.2 SPF級小鼠的飼養(yǎng)
2.2.3 細粒棘球蚴病模型的建立
2.2.4 將 rAd-m IL-28B 進行 PCR 驗證
2.2.5 rAd-mIL-28B的準備
2.2.6 阿苯達唑的準備
2.2.7 小鼠脾細胞懸液和肝細胞懸液的制備
2.2.8 熒光抗體染色(FCM)
2.2.9 蘇木精—伊紅(HE)染色
2.2.10 掃描電子顯微鏡的準備工作
2.2.11 肝臟、脾臟指數(shù)的測定
2.2.12 血清IL-10、IFN-γ和TGF-β的檢測
2.2.13 腹腔液IL-10、IFN-γ檢測
2.2.14 蛋白芯片檢測血清細胞因子
2.2.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第三章 實驗結果及分析
3.1 各組小鼠一般情況觀察
3.2 小鼠體重變化情況
3.3 rAd-mIL-28B的 PCR驗證
3.4 rAd-mIL-28B的滴度測定結果
3.5 囊腫濕重及藥物對囊腫生長的抑制率
3.6 囊腫組織的病理改變
3.7 掃描電子顯微下的囊腫超微結構
3.8 藥物治療對小鼠肝脾臟的影響
3.9 藥物治療對小鼠肝脾重以及肝脾臟指數(shù)的影響
3.10 小鼠血清中 IL-10、TGF-β 和 IFN-γ的表達水平
3.11 小鼠腹腔液 IL-10、TGF-β的表達水平
3.12 蛋白芯片檢測血清 Th1、Th2、Th17 型血清細胞因子
3.13 藥物治療對細粒棘球蚴原頭蚴感染小鼠肝臟Foxp3+T細胞亞群的影響
3.14 藥物治療對細粒棘球蚴原頭蚴感染小鼠脾臟Foxp3+T細胞亞群的影響
3.15 藥物治療對細粒棘球蚴原頭蚴感染小鼠肝臟PD-1亞群的影響
3.16 藥物治療對細粒棘球蚴原頭蚴感染小鼠脾臟PD-1亞群的影響
第四章 討論
第五章 結論
5.1 主要結論
5.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泡狀蚴(Alveolaris hulunbeierensis)結構的觀察[J]. 唐崇惕,陳晉安,唐亮,崔貴文,呂洪昌,錢玉春,康育民. 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 2002(01)
本文編號:35539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35539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