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及其受體與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肝細胞肝癌的關系
本文關鍵詞:維生素D及其受體與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肝細胞肝癌的關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肝癌(liver cancer)是指發(fā)生在肝臟的惡性腫瘤,依據(jù)肝癌來源分為原發(fā)性肝癌和轉(zhuǎn)移性肝癌兩種,其中肝細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簡稱肝癌)占原發(fā)性肝癌的90%。HCC是目前世界第五大常見腫瘤之一,位列第二位的癌癥死亡原因,每年大約有一百萬人死于HCC,其中大約50%發(fā)生在中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國80%的HCC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基礎,發(fā)病隱匿,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診斷率較低;大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病情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中晚期,失去手術治療機會,而且HCC生物惡性程度較高,5年生存率低,預后欠佳。目前HCC仍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維生素D可通過與其受體(vitamin D receptor,VDR)結(jié)合而發(fā)揮抑制細胞增殖、誘導細胞調(diào)亡和分化等抗腫瘤作用。本研究通過檢測HBV相關HCC患者血清維生素D水平、肝組織VDR mRNA及VDR蛋白的表達,研究血清維生素D水平、肝組織VDR mRNA及VDR蛋白在HCC患者及健康對照組之間的差異,以及VDR mRNA、VDR蛋白在癌組織和癌旁組織及正常組織中的表達差異,來探討維生素D與HCC發(fā)生發(fā)展的作用及抗腫瘤可能機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于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住院患者,共32例,其中HBV相關HCC患者20例,另外12例選取同期在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健康體檢者,作為健康對照組,20例HCC患者中收集到其中10例接受肝移植患者的肝組織,另外收集肝移植供體的正常肝組織4例。HCC的診斷符合2011年版《原發(fā)性肝癌診治規(guī)范》中的診斷標準,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的診斷符合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并且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2011年版《原發(fā)性肝癌診治規(guī)范》由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及肝病學分會聯(lián)合制定。檢測患者血清生化指標、凝血功能及HBVdna載量,應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肝組織vdrmrna的表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肝組織內(nèi)vdr表達部位,westernblot檢測肝組織vdr蛋白表達,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維生素d的水平。比較血清維生素d水平在hcc患者及健康對照組之間的差異。結(jié)果:1hcc組、健康對照組人口學及臨床特點hcc組、健康對照組之間患者年齡和性別具有可比性,hcc患者組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31.71±5.08)、凝血酶原活動度(prothrombinactivity,pta)(89.77±7.77)均低于正常對照組alb(36.91±4.73)、pta(107.58±6.89);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62.95±40.20)、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39.90±21.51)、直接膽紅素(directbilirubin,dbil)(4.29±1.87)則高于正常對照組alt(6.28±3.26)、ast(16.26±4.41)、dbil(3.55±1.26);hcc組總膽紅素(totalbilirubin,tbil)(14.81±4.29)與健康對照組tbil(12.11±1.87)無明顯差別,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table.1)。2hcc組、健康對照組患者血清中vd水平elisa檢測示:hcc患者組血清維生素d水平(40.59±9.39ng/ml)低于正常對照組vd水平(93.42±24.13ng/m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fig.1)。3hcc組、健康對照組患者肝組織vdr的表達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vdr在hcc組織、癌旁組織及正常組織均表達,vdr主要表達在細胞質(zhì),細胞核中基本無表達(見fig.2和fig.3)。rt-pcr法檢測vdr在hcc組織、癌旁組織及正常組織中的表達,結(jié)果顯示:vdrmrna(2.77±0.30)在癌組織中表達明顯高于癌旁組織(1.62±0.21)及正常肝臟(1.57±0.19)組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fig.4)。westernblot結(jié)果示:hcc組織vdr蛋白(1.15±0.57)的表達均高于癌旁組織表達(1.02±0.25)及正常肝臟組織(0.37±0.1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fig.5)。結(jié)論:1hcc患者血清維生素d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表明維生素d和HCC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2在HCC組織、癌旁組織及正常組織中,VDR主要表達在細胞質(zhì),細胞核中基本無表達。3 VDR在HCC組織中表達明顯高于其在癌旁組織、肝臟正常組織中的表達,提示VDR與HCC的發(fā)生發(fā)展存在密切關系。
【關鍵詞】:維生素D 維生素D受體 肝細胞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 肝炎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5.7;R512.62
【目錄】: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0
- 前言10-11
- 材料與方法11-20
- 結(jié)果20-21
- 附圖21-24
- 附表24-25
- 討論25-29
- 結(jié)論29-30
- 參考文獻30-33
- 綜述 維生素D及受體與肝細胞肝癌研究進展33-42
- 參考文獻38-42
- 致謝42-43
- 個人簡歷4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曲強;芮靜安;王少斌;陳曙光;周立;韓凱;魏學;張寧;趙海濤;程恩成;;肝細胞肝癌臨床分期系統(tǒng)的比較[J];中華腫瘤雜志;2006年02期
2 徐昌隆;黃智銘;鄭君杰;薛戰(zhàn)雄;;肝細胞肝癌組織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體的表達與意義[J];溫州醫(yī)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3 Kubo S;Tanaka H;Shuto T.;徐瑞;;按照日本集成分期評分法觀測病毒感染在肝細胞肝癌預后的影響[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胃腸病學分冊);2006年04期
4 何俊玉;;抑癌基因在肝細胞肝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06年25期
5 劉志升;李強;;肝細胞肝癌血管形成分子機制的研究進展[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6 ;患者發(fā)生肝細胞肝癌的有效預測[J];生物學通報;2009年02期
7 夏金堂;伍兆鋒;李雯;陳連周;王花;趙杰;汪謙;;組織芯片分析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過表達與肝細胞肝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09年02期
8 史炯;欽倫秀;;肝細胞肝癌術后預后分子預測模型的研究進展[J];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志;2010年05期
9 胡朝輝;羅華;楊培;鄧文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與肝細胞肝癌關系的研究[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0年12期
10 嚴律南;;肝細胞肝癌分期標準之我見[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洪生;杜智;高英堂;薛春祥;張勤;朱爭艷;王偉麗;;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在肝細胞肝癌中的表達及意義[A];天津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暨首屆生物醫(yī)學工程前沿科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姚佳;周琳;楊柳;楊U
本文編號:2848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8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