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邊境流行區(qū)間日瘧原蟲感染人群的T細胞及其相關趨化因子的測定
【圖文】:
A-F 依次為血漿中趨化因子 CXCL9,CXCL10,CXCL11,CXCL13,CCL13 和 CCL1 的表達水平,數(shù)據(jù)用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數(shù)表示,采用 Mann Whitney U 檢驗。 *: p<0.05, **: p<0.01, ***:p<0.0013.3 間日瘧原蟲感染患者血漿 T 細胞相關的趨化因子水平與年齡的相關性為探討患者自身狀態(tài)對血漿中上述趨化因子表達水平的影響,我們進一步分析間日瘧感染患者的血漿中趨化因子表達水平與患者年齡的相關性,Spearman 分析結果顯示,Th1/CD8+T 細胞的趨化因子 CXCL9,CXCL10 和 CXCL11 以及 Th2 型 T細胞趨化因子 CXCL13 的表達水平與患者的年齡呈一定正相關趨勢,,但只有趨化因子 CXCL10(圖 2B)和 CXCL13(圖 2D)的相關性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圖 2)。
圖 2 中緬邊境地區(qū)間日瘧感染患者血漿趨化因子水平與年齡的相關性A-F 依次為血漿中趨化因子 CXCL9,CXCL10,CXCL11,CXCL13,CCL13 和 CCL1 的表達水平與患者年齡的相關性,懫用 Spearman 進行相關性分析。 *: p<0.05, **: p<0.013.4 不同性別的間日瘧原蟲感染患者血漿 T 細胞相關的趨化因子水平比較分析不同性別對間日瘧感染患者血漿上述趨化因子表達水平的影響,我們比較了男女患者的血漿趨化因子的表達水平。結果顯示,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血漿中的趨化因子 CXCL9,CXCL10,CXCL11,CXCL13,CCL13 和 CCL1 的表達水平均無顯著性差別(p>0.05),提示性別對趨化因子的表達無明顯影響(圖 3)。ABC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53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漢祺;間日瘧原蟲異常形態(tài)一例報告[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1年01期
2 羅樹紅,舒衡平,付冉定,劉多;間日瘧原蟲感染血的保存和運送[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998年02期
3 郭傳坤;抗氯喹間日瘧原蟲的病例報告[J];廣西預防醫(yī)學;1997年06期
4 周德涵;間日瘧原蟲感染血中白細胞的去除[J];國外醫(yī)學(寄生蟲病分冊);1995年05期
5 杜繼昭,余穆文,朱朝君,王其南,梅芹;一種形態(tài)特異的間日瘧原蟲感染[J];重慶醫(yī)藥;1985年06期
6 盧天明,程宗麟,王文軍;間日瘧原蟲多核與復居時期性一例觀察[J];重慶醫(yī)藥;1985年06期
7 孫鐵;;兩類(分裂的與不分裂的)紅外期間日瘧原蟲的體外培養(yǎng)[J];首都醫(yī)學院學報;1987年03期
8 李新熠;鄭瑞云;;先天性瘧疾一例報告[J];河南預防醫(yī)學雜志;1987年03期
9 林珍;楊炳貴;陳錫慰;韓范;;間日瘧原蟲紅內期體外培養(yǎng)[J];南京醫(yī)學院學報;1987年01期
10 莊建安;史冬元;蔣棲崗;李愛民;賀麗君;陳建設;王獻民;李效應;郭勇;耿章文;;間日瘧原蟲配子體感染力與宿主體溫變化關系的實驗研究[J];河南預防醫(yī)學雜志;198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阮衛(wèi);張玲玲;豐燕;姚立農;鄭永丹;;間日瘧原蟲微衛(wèi)星位點的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A];全國寄生蟲病高峰論壇暨2016年浙江省熱帶病與寄生蟲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6年
2 郝文波;孫莉;周志成;吳英松;李明;;抗間日瘧原蟲乳酸脫氫酶單克隆抗體的制備與鑒定[A];全國寄生蟲學與熱帶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王越;陳紳波;馬安;陳軍虎;;間日瘧原蟲疫苗重要候選分子AMA1多態(tài)性分析[A];全國寄生蟲病高峰論壇暨2016年浙江省熱帶病與寄生蟲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6年
4 劉忠湘;薛采芳;孫明林;甄榮芬;趙亞;;復合PCR檢測間日瘧原蟲的應用研究[A];中國動物學會第六屆全國青年寄生蟲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5 高世同;吳少庭;張仁利;袁仕善;黃達娜;雷明軍;秦莉;潘暉榕;;間日瘧原蟲MSP1 C端基因亞克隆及在E.coli中的融合表達[A];全國新出現(xiàn)傳染病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4年
6 朱淮民;李軍;鄭徽;;人體自然感染諾氏瘧原蟲一例報告[A];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張山鷹;許龍善;高琪;張瑩珍;陸惠民;楊發(fā)柱;;間日瘧原蟲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多態(tài)性及流行病學意義研究[A];預防醫(yī)學學科發(fā)展藍皮書·2008卷[C];2008年
8 張錦海;陶開華;李越希;;瘧原蟲檢測及分型基因芯片的研制及初步應用[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萬磊;我國間日瘧原蟲SSUrDNA特定片段體外擴增、序列變異分析及檢測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1993年
2 陶志勇;間日瘧原蟲特異性抗原的篩選[D];蘇州大學;2011年
3 劉耀寶;不同地理株間日瘧原蟲基因多態(tài)性和群體遺傳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洪民生;中緬邊境流行區(qū)間日瘧原蟲感染人群的T細胞及其相關趨化因子的測定[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9年
2 張馨心;間日瘧原蟲輸出蛋白PvEXP100參與宿主免疫逃避的機制及其在抗腫瘤治療中的探究[D];江南大學;2019年
3 曾婕;中緬邊境流行區(qū)間日瘧原蟲感染人群趨化因子/細胞因子的測定[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8年
4 郭鑫;中國不同地區(qū)間日瘧原蟲種群結構及其在溯源檢測中的應用[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5 鄭徽;人體自然感染諾氏瘧原蟲[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5年
6 DZAKAH,EMMANUEL ENOCH;間日瘧原蟲醛縮酶的抗原和單克隆抗體制備及其在瘧疾快速診斷中的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7 李倩;中緬邊境間日瘧原蟲青蒿琥酯敏感性研究[D];蚌埠醫(yī)學院;2015年
8 李軍偉;西藏林芝地區(qū)間日瘧原蟲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2年
9 孫莉;間日瘧原蟲乳酸脫氫酶的表達、純化及單克隆抗體的制備[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8年
10 朱國鼎;中華按蚊和嗜人按蚊對間日瘧原蟲的易感性研究[D];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2007年
本文編號:27114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71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