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來膦酸在骨質疏松合并脊柱結核綜合治療中的療效觀察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combined spinal tuberculosis in the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Methods From 2010 to 2013,40 cases of spinal tuberculosis with osteoporosi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In group A,20 cases were treated. The average age was 67.4 to 5.32 years, the average age was 67.4 to 5.32 years, and the average age was 67.4 to 5.32 years. The mean age was 65.3 and 6.54 years for the control group. 2 tablets/ day and alpha D30.25 & mu; g/ d were administered for 12 months. The change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serum type I-I collagen cross-linked terminal peptide (I-CTX), 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BALP) and imaging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and the follow-up time was 1-2.7 years, with an average of 1.8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ESR, P-CTX and BALP in the group A and group B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The BMD of the femoral neck (Neck)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P0.05). In group A, P-CTX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ALP and pre-operative treatme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in group A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P0.05). The ESR in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P0.05). The postoperative imaging data indicated that all follow-up patients received grade I bone fusion, the fusion rate of bone graft was 100%, no nail-breaking was occurred at the time of last follow-up,3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fixed and loose, the fixed position in the remaining patients was good, and no significant internal fixation and displacement were fou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of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and spinal tuberculosis could have a good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作者單位】: 河北北方學院;解放軍第309醫(yī)院;
【基金】:全軍醫(yī)學科技青年培育項目(4241287K)
【分類號】:R580;R52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劉國強;姜世平;徐謙;;唑來膦酸聯(lián)合鈣爾奇D治療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的研究[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2年06期
2 ;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二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0年01期
3 張曉梅;劉忠厚;;唑來膦酸鹽與骨質疏松癥[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9年11期
4 李大偉;王亮;馬遠征;楊帆;;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合并脊柱結核的外科治療[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1年02期
5 李彬;黃培臣;李華德;;脊柱結核的治療體會(附187例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年03期
6 黃鳳蘭;楊躍林;;唑來膦酸治療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臨床療效研究[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4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英雄;羅毅文;王斌;張志海;張文財;;男性骨質疏松與血清睪酮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0年02期
2 洪永鋒;錢紅;夏睿;;運動療法對骨質疏松的作用[J];安徽醫(yī)藥;2008年11期
3 賈經漢;陳秀芳;張志;王向鵬;;舒骨康煎劑治療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60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4 何欽;徐斌;;三兩半治療骨質疏松疼痛癥30例[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5 徐宏;任德華;梁柱;王繼;;強骨膠囊合阿侖磷酸鈉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研究[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6 李躍華;劉華暉;楊虹婕;李巖;張?zhí)m風;劉方;靳冰;;勁骨堅顆粒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2008年10期
7 胡佑鳳;陶燕;;武漢市中老年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調查[J];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8 詹志偉;裴育;王熙然;張志杰;許杰;于兆鳳;崔志輝;;老年男性骨質疏松癥與發(fā)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3期
9 張?zhí)K斌;李政;李玉民;胡洪波;劉鐵戰(zhàn);;鮭魚降鈣素配合個體化運動療法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對照研究[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10 程偉;周文泉;;強骨靈膠囊治療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病情分級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劉蘭英;林志葦;劉憲俊;潘文謙;武志鵬;劉曉嵐;吳淑平;;脾腎俞穴位埋線對原發(fā)性骨質疏松婦女內分泌激素的調控作用[A];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全國第十九屆針灸臨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劉蘭英;林志葦;劉憲俊;潘文謙;武志鵬;劉曉嵐;吳淑平;;脾腎俞穴位埋線對原發(fā)性骨質疏松婦女內分泌激素的調控作用[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3 段曉X;徐樂勤;李曉峰;王擁軍;周重建;;健腰密骨片對去卵巢大鼠股骨近端骨顯微結構的影響[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十一次全國頸椎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李非;蔣振興;宋淵;賈瀟;畢軍偉;;PKP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研究與展望[A];首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科微創(chuàng)學術交流會暨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論文匯編[C];2011年
5 林志葦;潘文謙;;腎俞穴位埋線治療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5年骨折率調查[A];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第十七屆全國針灸臨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陳悅邦;;推拿治療原發(fā)性骨質疏松102例療效觀察[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推拿分會第九屆推拿學術年會暨浙江省中醫(yī)藥學會推拿分會繼續(xù)教育項目論文匯編[C];2006年
7 任衛(wèi)山;孫琳;;小兒脊柱結核的手術治療及術前藥物治療進展[A];第二屆骨關節(jié)結核臨床診斷與治療進展及其規(guī)范化專題研討會資料匯編[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洪江;骨康含藥血清對骨質疏松大鼠MSCs成脂分化調控因子PPARγ的影響[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劉文亞;新疆漢維哈三個民族人群骨密度定量CT測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2年
3 劉獻祥;針灸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影響的實驗和臨床研究[D];福建中醫(yī)學院;2002年
4 丁曉穎;成骨生長肽羧基端5肽OGP_(10-14)及其類似物G48A對大鼠骨代謝的影響[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3年
5 葛繼榮;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ER和VDR基因多態(tài)性、中醫(yī)證型與骨密度關系的研究[D];福建中醫(yī)學院;2004年
6 劉虹麗;成骨生長肽羧基端片段OGP_(10-14)及其衍生物對骨形成和造血系統(tǒng)影響的實驗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5年
7 張亞峰;腰椎椎間融合的實驗和臨床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8 楊國敏;運動、低頻脈沖電磁場對去卵巢大鼠一氧化氮及骨重建的影響[D];上海體育學院;2004年
9 程杰平;去勢大鼠的脛骨和人腰椎骨生物力學性能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徐無忌;骨康對不同誘導條件下MSCs分化影響及BMP-2對成骨分化的作用[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仁杰;經前路病灶清除不同內固定治療腰椎結核療效分析[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劉宇霞;402例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癥狀分析及圍絕經不同時期骨密度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張睿;持續(xù)與間歇1-7天振動對抗懸吊大鼠骨質疏松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張磊;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變化及相關因素探討[D];吉林大學;2011年
5 吳犀翎;補腎健脾活血法治療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的隨機對照試驗[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貴仲南;益腎密骨飲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腎陽虛型)臨床療效觀察[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7 宋文琦;三種膳食結構對成年雌性大鼠和去卵巢大鼠骨量和骨結構的影響[D];昆明醫(yī)學院;2011年
8 孫影;骨碎補總黃酮對去卵巢大鼠骨組織DBH、ADRB_2及血清LEP、IL-6、PGE_2的影響[D];暨南大學;2011年
9 鄭煒宏;中山市老年人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患者中醫(yī)證型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王廣偉;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肌力、脂肪含量與骨密度的相關性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柏立群;李運海;;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相關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年10期
2 ;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2011年)[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1年01期
3 許翎;鄧海鷗;智喜梅;張偉杰;王小娜;吳文;;唑來膦酸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的臨床觀察[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年09期
4 劉國強;姜世平;徐謙;;唑來膦酸聯(lián)合鈣爾奇D治療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的研究[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2年06期
5 甘莉;;密固達在骨質疏松癥中的療效及其對骨代謝相關指標的影響觀察[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3年08期
6 朱漢民;;雙膦酸鹽和骨質疏松[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1年07期
7 李敬會;蔡莉莉;李德梅;;唑來膦酸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臨床分析[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3年09期
8 婁振凱;李春海;葉偉;丁悅;朱偉榮;任晉可;;注射用唑來膦酸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36例[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12年05期
9 張娜;曹艷;史亦麗;;骨質疏松癥治療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6年05期
10 樸俊紅,龐蓮萍,劉忠厚,向青,蘇南,潘子昂,郭亦超,李芳芳,李扶剛,劉京萍,陳仲景,王曉敏,扈英偉,張燕晴,王曉紅,程曉光;中國人口狀況及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和發(fā)生率[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2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邵建國;[N];醫(yī)藥經濟報;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賓,王國新,趙萬恒;外科治療脊柱結核86例體會[J];四川醫(yī)學;2002年08期
2 賈衛(wèi)斗,李素紅,鄭鐵鋼,楊博貴,劉振利;脊柱結核合并截癱手術治療119例臨床觀察[J];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3年10期
3 田小寧,李雪震,朱金銀,黃炎,黃嶸虎;邊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脊柱結核手術治療復發(fā)原因分析[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3年05期
4 黃省利,賀西京,李浩鵬,王棟,徐思越,呂惠茹;脊柱結核的外科治療40例分析[J];中國骨傷;2003年09期
5 張光鉑;脊柱結核診斷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3年11期
6 瞿東濱,金大地;非典型性脊柱結核[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3年11期
7 趙自平,周江南;脊柱結核的外科治療進展[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3年11期
8 楊東輝,時俊業(yè);脊柱結核誤診33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3年05期
9 林飛躍 ,李康華 ,雷光華 ,胡一合 ,林漲源 ,鄧展生 ,周江南;兒童及青少年脊柱結核臨床特點和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3年15期
10 王文勝;影響脊柱結核手術后復發(fā)的因素[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03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畢大衛(wèi);;脊柱結核術后的中醫(yī)辨證治療體會[A];第三屆中西醫(yī)結合脊柱及相關疾病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信鴻杰;;脊柱結核的術前術后護理[A];第一屆全國脊髓損傷治療與康復研討會暨中國康復醫(yī)學會脊柱脊髓損傷專業(yè)委員會脊髓損傷與康復學組成立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田小寧;朱玉杰;何思敏;武亮;張文;;脊柱結核常見誤診誤治分析[A];第十九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10年
4 許建中;;耐藥脊柱結核——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A];第六屆西部骨科論壇暨貴州省骨科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李玉芹;于景來;;14842例脊柱結核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2004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6 徐秀英;;脊柱結核患者術前術后的護理[A];2005年中國防癆協(xié)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7 費駿;畢大衛(wèi);鄭琦;余涌杰;;脊柱結核術后的中醫(yī)辨證治療體會[A];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暨省級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5年
8 宋言崢;王旭;;復雜、復合脊柱結核100例外科治療[A];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2011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9 張西峰;施新革;王巖;肖嵩華;劉鄭生;劉保衛(wèi);張永剛;;脊柱結核外科治療的歷史對照研究[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脊柱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學術年會暨第二屆專業(yè)委員會換屆選舉會議論文集[C];2012年
10 王自立;施建黨;耿廣起;;脊柱結核病的療效評定方法系統(tǒng)探討[A];寧夏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衣曉峰;脊柱結核易誤診[N];健康報;2004年
2 通訊員 謝明霞 記者 段涵敏;湘雅醫(yī)院創(chuàng)新脊柱結核治療方案[N];湖南日報;2008年
3 衣曉峰 靳萬慶;脊柱結核易使青壯年患者“折腰”[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4 謝明霞;湖南湘雅醫(yī)院推出脊柱結核截癱患者外科優(yōu)化治療新方案[N];中國醫(yī)藥報;2009年
5 健康時報特約記者 宋黎勝;別把骨結核當腫瘤治[N];健康時報;2007年
6 本報通訊員 李金盆 毛海霞;科技進步獎彰顯我市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N];安康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葉青;去除脊椎結核首創(chuàng)“三合一”[N];廣東科技報;2012年
8 王雪飛 蕭景丹;新術式使脊柱結核再術率下降[N];健康報;2006年
9 邢 寬;三甲骨癆合劑治療脊柱結核病有效[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10 杜婕P,
本文編號:25068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50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