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01—2014年布魯氏菌病流行特征及職業(yè)人群血清學調查
本文選題:布魯氏菌病(布病) + 流行特征 ; 參考:《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5年11期
【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布魯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為布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收集天津市200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布病疫情數(shù)據(jù)和職業(yè)人群血清學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天津市2001—2014年共報告布病病例691例,無死亡病例,年均發(fā)病率為0.45/10萬;2001—2014年發(fā)病率依次為0.01/10萬、0.03/10萬、0.13/10萬、0.05/10萬、0.11/10萬、0.03/10萬、0.06/10萬、0.13/10萬、0.20/10萬、0.46/10萬、0.75/10萬、0.82/10萬、1.17/10萬、1.23/10萬,總體呈上升趨勢(χ2趨勢=574.43,P0.001),年均增幅為107.17%;天津市累計病例最多的5個區(qū)縣分別為靜?h(146例)、寶坻區(qū)(99例)、寧河縣(89例)、北辰區(qū)(68例)、武清區(qū)(64例),均為涉農區(qū)縣,5個區(qū)縣病例數(shù)占全市總病例數(shù)的67.44%;691例布病病例中,男性占77.71%,女性占22.29%,年齡以40~59歲人群為主,占總病例數(shù)的61.51%,農民為最高發(fā)職業(yè),占總病例數(shù)的64.40%;職業(yè)人群血清學累計監(jiān)測7 264人,檢出血清抗體陽性者255例,累計陽性率為3.51%,其中23例出現(xiàn)布病臨床癥狀,占血清檢測陽性數(shù)的9.02%。結論天津布病疫情不斷上升,防控需多部門聯(lián)合,而職業(yè)人群干預與宣傳教育相結合是疾控部門控制布病的積極手段。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brucellosis in Tianjin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Methods data of epidemic situation of brucellosis in Tianjin from January 1, 2001 to December 31, 2014 and serological surveillance data of professional population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SPSS 16.0 software.Results A total of 691 cases of brucellosis were reported in Tianjin from 2001 to 2014, with no death cases. The annual incidence rate was 0.45 / 100 000 and the incidence rate in 2001-2014 was 0.011%, 0.031%, 0.13%, 0.05%, 0.11%, 0.03%, 0.06%, 0.13%, 0.20% / 100,000, 0.46% / 100 000, 0.75 / 100,000, 0.82100 000, 11,170.10 million,The overall trend was upward (蠂 2 trend: 574.43 P0.001, with a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107.17); the five districts with the largest cumulative cases in Tianjin were Jinghai County (146 cases), Baodi District (99 cases), Ninghe County (89 cases), Beichen District (68 cases) and Wuqing District (64 cases), all of which were agricultural counties.The number of cases in five districts and counties accounted for 67.4441 cases of brucellosis in the whole city.The proportion of male was 77.71, and that of female was 22.29.The age was mainly 4059 years old, which accounted for 61.51%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The farmer was the most frequent occupation, accounting for 64.40% of the total cases, the serological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group included 7,264 cases, and 255 cases of positive serum antibody were detected.The accumulative positive rate was 3.51, of which 23 cases had clinical symptoms of brucellosis, which accounted for 9.02% of the serum positive.Conclusion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brucellosis in Tianjin is on the ris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multi-departmen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intervention and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is the positive means of controlling brucellosis in the department of disease control.
【作者單位】: 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基金】: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4年科技基金(CDCKY1401)
【分類號】:R516.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瑞娟;陳海英;高潤平;;布魯氏菌病診治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09年05期
2 陳丹;柳曉琳;劉孝剛;程曉萍;;布魯氏菌病流行趨勢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進展[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1年01期
3 張春年;張卓;黃純英;邢智鋒;;黑龍江省2004-2013年布魯氏菌病疫情特征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2014年05期
4 崔步云;;中國布魯氏菌病疫情監(jiān)測與控制[J];疾病監(jiān)測;2007年10期
5 楊麗;畢振旺;寇增強;任艷艷;張魯燕;鄭麗;趙仲堂;;山東2005—2012年布魯氏菌病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順林;史獻明;杜國義;董國潤;喬峰;鄭金萍;楊建民;齊繼東;高少坤;;河北省布魯氏菌病疫區(qū)人群血清學調查[J];地方病通報;2009年01期
2 金福芝;滿騰飛;常殊杰;殷文武;李志敏;楊巖;陶占軍;竇豐滿;孫輝;周航;關春鴻;趙欣娜;龐瑞發(fā);高宏;;梅里斯區(qū)農民布魯氏菌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調查[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0年04期
3 吉祥;雷彩云;莎莉;韓永;;呼倫貝爾市1956~2008年布魯氏菌病流行態(tài)勢及防控策略[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0年04期
4 何戰(zhàn)英;李旭;王小梅;竇相峰;田麗麗;黎新宇;王全意;;2005~2010年北京市布魯桿菌病監(jiān)測結果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1年05期
5 劉健鵬;楊增岐;馬杰;王軍衛(wèi);王仲智;喬文軍;劉小東;;布魯菌病的綜合防控措施[J];動物醫(yī)學進展;2009年10期
6 高明華;張志琰;樊慶德;徐春光;李躍;楊曉剛;;呼倫貝爾地區(qū)綿羊布魯菌病血清抗體調查[J];動物醫(yī)學進展;2011年02期
7 黃文利;邱建平;吳成果;李珊珊;雷群建;梅連明;;重慶市2011年布魯氏菌病監(jiān)測分析及首例病例[J];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2012年03期
8 朱連開;梁文佳;陳經(jīng)雕;;廣東省2004—2010年布魯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華南預防醫(yī)學;2012年04期
9 周寶;閆芳;馬政;;大同市1997-2011年布病流行趨勢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2012年05期
10 袁凱;許素秀;張智瑜;趙黎明;徐秀榮;;淄博市2009~2012年動物布魯氏菌病流行病調查及防控[J];山東畜牧獸醫(yī);201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陳海;李春輝;朱蘭蘭;楊小敏;黎海文;;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血液中分離到羊種布魯菌[A];2009年海南省微生物學檢測及質量保證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潘文;薛紅;趙明秋;琚春梅;喬進平;陳金頂;;牛布魯氏菌與牛分枝桿菌雙重PCR方法的建立及應用[A];2010第二屆中國食品安全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潘文;李珊珊;趙明秋;琚春梅;陳金頂;;新型可視化LAMP檢測布魯氏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應用[A];2010第二屆中國食品安全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潘文;李珊珊;趙明秋;琚春梅;陳金頂;;新型可視化LAMP檢測布魯氏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應用[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生物制品學分會中國微生物學會獸醫(yī)微生物學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學術年會(第三屆中國獸藥大會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朱才眾;布魯氏菌噬菌體裂解酶基因表達、生物活性鑒定及裂菌動力學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9年
2 劉倩宏;深度測序技術對羊布魯菌16M株感染小鼠巨噬細胞轉錄組學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藺國珍;布魯氏菌病LAMP檢測方法的建立及雙基因共表達分子疫苗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2年
4 霍愛梅;區(qū)域傳染病環(huán)境影響因素與輸入傳播模擬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2年
5 曹滌非;流產布魯氏菌Omp25與L7/L12促巨噬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2年
6 宋秀玲;多酸基熒光檢測微球的制備及布魯氏菌檢測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7 張科;布魯氏菌019株組學特征解析[D];石河子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曉艷;中國布氏菌的多位點序列分型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馬琳;人布魯桿菌病的隨訪調查和診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葉力波·居努斯汗;布氏桿菌病誤診為脊柱結核7例原因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1年
4 莫莎;家畜布魯氏菌病流行病學調查及布魯氏菌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分子分型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5 李娜;布魯氏菌外膜蛋白Omp39和Omp14的原核表達及其免疫原性鑒定[D];河北農業(yè)大學;2008年
6 顧超慧;羊種布魯氏菌強毒株16M與疫苗株M5差異蛋白質組學分析[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09年
7 樸東日;內蒙古自治區(qū)阿巴嘎旗牧區(qū)人群布魯氏菌病危險因素的調查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
8 常琳;吉林省松原地區(qū)布魯氏菌病就診人群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9 馮佳園;傳染病發(fā)生和流行的主要影響因素趨勢預測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
10 楊帆;布氏桿菌BP26抗原特異單克隆抗體的制備與初步應用[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Q,
本文編號:17584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758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