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基質細胞抗原2抑制乙肝病毒復制與釋放
本文選題:乙肝病毒 切入點:BST- 出處:《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5年17期
【摘要】:目的研究骨髓基質細胞抗原2(bone marrow stromal antigen 2,BST-2)對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復制與釋放的影響。方法以不同濃度干擾素處理人肝癌細胞株Hep G2.2.15,Western blot和熒光定量PCR檢測BST-2蛋白水平和RNA水平;分別用構建的BST-2真核表達質粒p CDNA3.1-BST2-FLAG和BST-2拮抗蛋白HIV Vpu真核表達質粒,轉染Hep G2.2.15細胞,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檢測細胞培養(yǎng)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 Ag),熒光定量PCR檢測HBV mRNA,Southern blot檢測HBV DNA。結果轉染p CDNA3.1-BST2-FLAG后,HBV mRNA降低26%,細胞內HBV DNA降低31%,細胞培養(yǎng)液中HBV DNA降低33%(P0.05),細胞培養(yǎng)液中HBs Ag下降至82%,HBe Ag下降至77%(P0.05);加入Vpu蛋白后,BST-2的抑制作用受到對抗,HBV mRNA恢復至92%,細胞內HBV DNA恢復至93%,細胞培養(yǎng)液中HBV DNA升至98%,細胞培養(yǎng)液中HBs Ag恢復至102%,HBe Ag恢復至99%,HBV復制與釋放明顯增強。結論 BST-2對HBV復制與釋放具有抑制作用,該抑制作用可被HIV Vpu蛋白拮抗。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antigen 2(bone marrow stromal antigen 2 (BST-2) on the replication and release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Methods Human hepatoma cell line Hep G2.2.15 wa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interferon. The level of BST-2 protein and RNA were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and Western blot. The constructed BST-2 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s p CDNA3.1-BST2-FLAG and BST-2 antagonist HIV Vpu were transfected into Hep G2.2.15 cells.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HBV surface antigen (HBs) and HBV e antigen (HBe AgN) in cell culture medium.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was used to detect HBV mRNAs and Southern blot to detect HBV DNA.Results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p CDNA3.1-BST2-FLAG, mRNA decreased by 26% and HBV DNA decreased by 31%. In cell culture medium, HBV DNA decreased to 33% P0.05, HBs Ag in cell culture medium decreased to 82%, HBe Ag decreased to 77% P0.05,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Vpu protein on BST-2 was restored to 92%, HBV DNA recovered to 93%, HBV DNA in cell culture medium increased to 98%. In cell culture medium, HBs Ag returned to 102 and HBe Ag recovered to 99% HBe Ag. Conclusion BST-2 has inhibitory effect on HBV replication and release. The inhibitory effect was antagonized by HIV Vpu protein.
【作者單位】: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檢驗科;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感染科;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0972582) 重慶市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基金(2012-2-060)~~
【分類號】:R512.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Development of Novel Therapeutics for Chronic Hepatitis B[J];Virologica Sinica;201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瑞紅;史國利;程浩;范煒;路浩;;新型功能蛋白BST2研究進展[J];動物醫(yī)學進展;2014年02期
2 陳倩倩;徐慶剛;張馳宇;;HIV輔助蛋白拮抗細胞限制因子機制研究進展[J];病毒學報;2014年01期
3 王書訓;;乙肝病毒X基因編碼氨基酸的變異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14年03期
4 李繼昌;;替諾福韋治療重型乙肝臨床療效分析[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2年10期
5 隋洪帥;韓婧婉;楊紹敏;賈磊;劉永健;李敬云;李林;;我國云南部分HIV-1感染者黏合素蛋白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研究[J];軍事醫(yī)學;2013年07期
6 周云;連建奇;賈戰(zhàn)生;;持續(xù)性HBV或HCV感染與免疫穩(wěn)態(tài)[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4年09期
7 尹鑫;魏萍;王曉鈞;;天然免疫限制因子Tetherin的抗病毒機理研究進展[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4年01期
8 王嬌;劉偉;胡秦;李澤琳;曾毅;;HIV-1 Vpu蛋白在畢赤酵母中的表達和純化[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15年04期
9 Joel da Cunha;Luciana Morganti Ferreira Maselli;Ana Carolina Bassi Stern;Celso Spada;Sérgio Paulo Bydlowski;;Impact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on lipid metabolism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patients: Old and new drugs[J];World Journal of Virology;2015年02期
10 馮波;鄧文斌;肖文勇;唐波;趙耀宗;吳坤強;;PCR擴增HBV x基因特征序列檢測乙肝病毒DNA[J];湘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1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國振;宿主因子Cyclin T1和Sam68在Ⅰ型人免疫缺陷型病毒生活周期中的功能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2 倪小菊;HIV整合酶對鏈轉移抑制劑的易感性和耐藥性研究以及新型抗整合酶單域抗體的研發(f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龐曉靜;BRET方法研究BST-2和HIV-1 Vpu相互作用及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劑的篩選[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3年
4 魏振宏;重大病毒性疾病病原體對細胞凋亡的影響及對宿主限制因子拮抗功能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5 劉瑞康;HIV-1 Vpr激活細胞NF-κB信號通路分子機制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6 潮禮君;一種艾滋病病毒潛在抑制劑的功能研究[D];清華大學;2013年
7 陳艷可;膜蛋白的超量表達以及其結構與功能的魔角旋轉固體核磁共振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2014年
8 顧龔平;BST-2結合MT1-MMP抑制MMP2活性,,阻止細胞生長與遷移的機理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9 隋洪帥;HIV-1耐藥與宿主遺傳因素的相關性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4年
10 王靜;永生化豬小腸上皮細胞系的建立及豬輪狀病毒對其影響的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祥興;APOBEC-3F和-3G與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細胞中定位研究[D];汕頭大學;2011年
2 于浩甜;表達人IFN-α真核表達載體抗HBV效應及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3 李沂;IFITM1\2\3的克隆表達及其抗病毒作用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3年
4 黃劍;苯并二氫吡喃類化合物抗HIV-1藥效學及作用機理的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3年
5 吳星亮;干擾素應答分子Tetherin對抗馬傳染性貧血病毒的作用機制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3年
6 朱迎紫;鈣離子及水解酶在HIV-1 Vpu對宿主限制因子Tetherin拮抗過程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7 李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37的水平與HBeAg血清學轉換的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8 王茂鵬;HIV-1假病毒感染未成熟DC的差異蛋白質組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9 王曉瑩;拮抗抗病毒因子A3G的HIV-1 Vif E3復合體對RBX的選擇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10 梁宇;CUL5 E3 ligase體外泛素化系統的建立[D];黑龍江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慶;;乙肝病毒復制之謎[J];肝博士;2010年01期
2 張凱宇,王峰,婁金風,蔡艷俊,呂美德;乙肝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乙肝病毒復制中間產物RNA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0年02期
3 趙衛(wèi)東,陳建,袁孟彪;酒精對乙肝病毒復制和表達的影響及其發(fā)生機制[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4年05期
4 董玲;甲型肝炎誘導細胞因子抑制乙肝病毒復制[J];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1年04期
5 饒文淑;乙肝病毒復制與乙型慢性遷延型肝炎自然發(fā)展過程的關系[J];臨床肝膽病雜志;1986年01期
6 顏保松;荊春紅;趙濤;;乙型肝炎e抗原作為乙肝病毒復制指標的可靠性分析[J];海南醫(yī)學;2009年S6期
7 張智,駱抗先,梁熾森;乙肝病毒復制是慢性肝病活動的直接原因[J];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1994年01期
8 焦付豐;陳振祥;;前S1抗原作為乙肝病毒復制指標的臨床應用價值[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08年04期
9 ;α-干擾素可防止乙肝病毒復制[J];河南醫(yī)學研究;1994年02期
10 郝曉,崔東來,姚希賢,張曉嵐,靳洪濤,本文對乙型肝炎患者(簡稱乙肝)有、無乙肝病毒復制者的細胞免疫功能狀態(tài)進行了檢測 ,以HBeAg、HBVDNA-PCR均陽性為復制指標 ,HBaAg、HBeAg、HBVDNA-PCR均陰性為非復制指標.52例患者 ,復制及非復制組各26例.結果為:乙肝病毒(HBV)復制組CD_4~+/CD_a~+為1.36±0.34 ,非復制組2.99±0.61 ,P<0.05 ,NK細胞活性測定復制組為40.01±12.48 ,非復制組68.80±9.82 ,P<0.01 ,LAK細胞活性測定 ,復制組為44.20±11.51 ,非復制組為67.90±9.82 ,P<0.01.結果表明:有病毒復制者的細胞免疫功能明顯低下.說明細胞免疫功能狀況對HBV復制具有明顯影響 ,此為乙肝具有病毒復制者 ,治療上使用免疫促進劑提供了依據.;乙肝病毒復制與非復制狀態(tài)細胞免疫功能的研究[J];臨床薈萃;1998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鐘遠輝;余永湘;;前S1蛋白與乙肝病毒DNA和e抗原對乙肝病毒復制診斷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九次感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顧泳;上?茖W家發(fā)現乙肝病毒復制“開關”[N];解放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杜銳;microRNA在乙肝病毒復制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9年
2 孫世仁;轉錄因子FoxO3a在乙肝病毒復制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9年
3 王兵;Th17細胞相關細胞因子IL17和IL22抗乙肝病毒復制的體外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林敬楠;白細胞介素23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預后及乙肝病毒復制的關系[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鄧蘭;腫瘤壞死因子凋亡相關配體(TRAIL)對乙肝病毒復制過程影響的初探[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6608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660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