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關節(jié)炎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患者萊姆病調(diào)查
本文關鍵詞: 萊姆病 血清標本 抗體檢測 病原學檢測 出處:《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5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了解我國海南省關節(jié)炎或神經(jīng)性疾病患者的萊姆病感染狀況,并確認海南省是否存在萊姆病人。方法海南省三亞市人民醫(yī)院提供血清542份,均為關節(jié)炎或神經(jīng)性疾病患者。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Indirect Fluorescent-Antibody Test,IFA)和免疫印跡法(Western Blot,WB)對血清標本進行萊姆病抗體檢測;并采用巢式PCR法對WB抗體陽性的血清標本進行病原學檢測。結果 IFA方法檢測血清樣本542份,54份陽性,陽性率為9.96%。應用WB法對上述54份IFA陽性血清樣本進行檢測,12份陽性。采用巢式PCR方法檢測12份WB陽性樣本,2份陽性,測序結果表明兩份均為B.garinii基因型。結論本研究證實了海南省人群中存在萊姆病。建議當?shù)蒯t(yī)生在診治關節(jié)炎和神經(jīng)性疾病患者時,可以考慮其是否罹患萊姆病。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status of Lym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rthritis or neuropathy in Hainan Province, and to confirm whether there are patients with Lyme disease in Hainan Province. Methods 542 serum samples were provided b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anya City, Hainan Province. The serum samples were detected for Lyme disease antibody by indirect Fluorescent-Antibody test (IFA) and Western blotblotWB (Western blotblotWB). Nested PCR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pathogens of WB-positive serum samples. Results IFA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542 serum samples and 54 serum samples were positive. The positive rate was 9.96%. Using WB method, 12 IFA positive serum samples were detected and 12 WB positive samples were detected by nested PCR method. The sequencing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of them were B. garinii genotypes. Conclusion this study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Lyme disease in Hainan popul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local doctors should consider whether they are suffering from Lyme diseas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rthritis and neuropathy.
【作者單位】: 海南省三亞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十二五”傳染病重大專項(2012ZX10004219和2013ZX10004-101) 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4389) 三亞市醫(yī)療衛(wèi)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YW1244)~~
【分類號】:R51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馮邦強;陳戊申;杜志明;羅會明;侯學霞;萬康林;張哲夫;;廣東省1992年萊姆病調(diào)查結果[J];廣東衛(wèi)生防疫;1993年04期
2 金玉明;張麗娟;孫蓮英;老世軍;寒江;黃昌和;王誓聞;曾昭長;王圓圓;朱建華;黃芳;賈鵬本;蘇新元;吳維學;;海南省澄邁縣新發(fā)斑點熱流行病學調(diào)查[J];疾病監(jiān)測;2011年01期
3 張哲夫,萬康林,張金聲,朱桂鳳,竇桂蘭,李牧青,鄭理,梁軍鋼,侯學霞,王宏英;我國萊姆病的流行病學和病原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7年01期
4 陳戊申,羅會明,何劍峰,鄭夔,黎薇,陳冉;廣東省萊姆病宿主動物和媒介生物調(diào)查[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0年03期
5 耿震;侯學霞;萬康林;郝琴;;105例擬診萊姆病患者抗伯氏疏螺旋體抗體檢查結果分析[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0年01期
6 黃海楠;丁壯;何靜;吳曉明;蔣寶貴;高燕;趙秋敏;王玉福;曹務春;;吉林林區(qū)動物萊姆病螺旋體感染的調(diào)查研究[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06年08期
7 侯學霞;耿震;郝琴;張洋;萬康林;;中國6省萊姆病螺旋體主要宿主動物鼠的初步調(diào)查[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0年11期
8 潘亮;于恩庶;;福建省萊姆病的調(diào)查研究[J];中國公共衛(wèi)生學報;199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孌英,陳曉寧,孫毅,郭天宇,魯亮;萊姆病宿主動物和媒介生物學研究進展[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2 何靜;曹務春;張習坦;;萊姆病研究進展[J];傳染病信息;2005年02期
3 劉明社;黃克峻;趙中夫;張聯(lián)珠;郭佩如;;九省區(qū)蜱類區(qū)系初步調(diào)查[J];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梁效成,吳得強;甘肅省自然疫源性疾病宿主動物種類組成與分布[J];地方病通報;2004年04期
5 黃素青;梁炳泉;蘇兆雄;徐漢虹;;寵物害蟲的危害與藥劑防治[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04期
6 田恩深;重要蟲媒傳染病及其媒介生物控制[J];中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雜志;2000年04期
7 朱淮民;新現(xiàn)和再現(xiàn)蟲媒病及其媒介[J];國外醫(yī)學(寄生蟲病分冊);2005年03期
8 李瑤宣;神經(jīng)萊姆病的研究近況[J];廣西醫(yī)學;1998年02期
9 李依萍;周小平;;西北4省區(qū)蜱蟲自然感染3種病原體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年16期
10 呂繼洲;吳紹強;張永寧;王振寶;馮春燕;王彩霞;鄧俊花;袁向芬;林祥梅;;小亞璃眼蜱、亞洲璃眼蜱和殘緣璃眼蜱的分子生物學鑒定[J];中國畜牧獸醫(yī);2013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夏咸柱;;野生動物疫病與公共衛(wèi)生[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養(yǎng)犬學分會第十二次全國養(yǎng)犬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曹杰;仝彩玲;周勇志;張厚雙;周金林;;熒光定量PCR檢測硬蜱體內(nèi)萊姆病螺旋體的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獸醫(yī)公共衛(wèi)生學分會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夏咸柱;;野生動物疫病與公共衛(wèi)生[A];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郝琴;中國萊姆病螺旋體的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及全基因組序列初步分析[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1年
2 HUI LI(李蕙);萊姆病中醫(yī)癥、證分布特點及其病因病機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3 王峰;吉林省伯氏疏螺旋體外膜蛋白A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和DNA疫苗的研制[D];吉林大學;2004年
4 于東冬;萊姆病分子生物學和診斷新技術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褚宸一;媒介和宿主中伯氏疏螺旋體感染調(diào)查及基因分型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9年
6 寶福凱;伯氏疏螺旋體的萊姆關節(jié)炎相關毒力因子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耿震;萊姆病螺旋體脈沖場凝膠電泳標準化技術建立及初步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8 吳瓊;萊姆病螺旋體Borrelia garinii SZ株的傳播媒介及病原特性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4年
9 陳卓;河南省信陽地區(qū)不同宿主梨形蟲感染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4年
10 莊璐;蜱攜帶病原體多樣性及長角血蜱實驗傳播SFTSV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賴名耀;萊姆病螺旋體優(yōu)勢抗原BmpA分子克隆、優(yōu)勢表達與純化[D];昆明醫(yī)學院;2011年
2 劉志云;中國萊姆病阿弗西尼基因型感染蛋白免疫印跡法診斷方法的研究[D];南華大學;2011年
3 邊長玲;中國“三江并流”自然遺產(chǎn)地獸類蜱媒疾病分子流行病學的調(diào)查研究[D];大理學院;2010年
4 琚瑞利;福州地區(qū)硬蜱分布情況調(diào)查及微小牛蜱生物學特性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5 曾霞;中國4株伯氏疏螺旋體5s-23srRNA基因間隔區(qū)的克隆、序列分析和外膜蛋白A的克隆及表達[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2年
6 于東冬;吉林地區(qū)萊姆病伯氏疏螺旋體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7 王宏偉;我國蜱中萊姆病螺旋體的分離、檢測和基因分型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5年
8 林成虎;長白山區(qū)(二道白河)萊姆病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D];延邊大學;2005年
9 黃海楠;我國部分省區(qū)蜱傳斑點熱及其與萊姆病復合感染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高燕;我國伯氏疏螺旋體分離株基因型及致病性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常家傳,魯長虎,,馬家麗,楊廣濤;關于《中國動物地理區(qū)劃圖》的幾點意見[J];動物學雜志;1996年01期
2 杜孌英,陳曉寧,孫毅,郭天宇,魯亮;萊姆病宿主動物和媒介生物學研究進展[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何劍峰,黎薇,鄭夔,羅會明,李靈輝,董新民,畢德增,張遠富,常炳功;廣東省首次分離斑點熱群立克次體[J];華南預防醫(yī)學;2002年01期
4 林碧瑚,孫曉娟,詹志農(nóng),林英姿,李文廣;海南島立克次體血清學和病原學調(diào)查報告[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5 張茂俊,萬康林,侯學霞,張哲夫;北京268例疑似萊姆病患者抗伯氏疏螺旋體抗體檢測結果分析[J];疾病監(jiān)測;1998年03期
6 李維賢;遼寧省蜱類的生態(tài)地理分布[J];昆蟲學報;1987年02期
7 孫毅,許榮滿,郭天宇,張泮河,曹務春;森林革蜱、草原革蜱感染和經(jīng)期傳播萊姆病螺旋體的實驗研究[J];昆蟲學報;2002年05期
8 楊曉軍;陳澤;劉敬澤;;蜱類系統(tǒng)學研究進展[J];昆蟲學報;2007年09期
9 章士美;昆蟲在世界動物地理區(qū)中的分布概貌[J];昆蟲知識;1994年01期
10 王心娥 ,唐迎秋 ,陳玉珍 ,許衍州;河西三地區(qū)蜱類區(qū)系調(diào)查[J];蘭州大學學報;1986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志儒;過去10年中萊姆病在美國的發(fā)病率增高1倍[J];中國獸醫(yī)學報;2002年02期
2 荊素卿;萊姆病及其治療和預防[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2年05期
3 黃振宇,黃絳輝;中國萊姆病研究的新進展[J];中國自然醫(yī)學雜志;2002年02期
4 李娜,崔寶菊,劉瑞春;萊姆病3例報告[J];臨床薈萃;2003年16期
5 田楨,萬康林,侯學霞,郝琴;新疆石油勘探區(qū)人群萊姆病血清流行病學調(diào)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年08期
6 李華,張曉光,辛智利,王琦,王雁;內(nèi)蒙古大興安嶺林區(qū)萊姆病流行情況調(diào)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年08期
7 孫鳳琴,張霞;萊姆病三例[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3年06期
8 翁超然 ,張哲夫 ,王昭孝 ,何平 ,唐光鵬 ,田方貴 ,楊德生 ,盧大琦;貴州省萊姆病血清流行病學調(diào)查[J];貴州醫(yī)藥;2003年05期
9 郭貴知,楊占清;我國萊姆病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實用醫(yī)藥雜志;2003年06期
10 齊月,王峰;萊姆病的臨床分析(附11例報告)[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華;張曉光;王靜;王雁;;內(nèi)蒙古大興安嶺林區(qū)萊姆病臨床流行病學調(diào)查[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2 郝琴;侯學霞;耿震;萬康林;;我國萊姆病的流行病學和病原學研究[A];第二屆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萬康林;;中國萊姆病的研究進展[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4 劉鵬;戚曉昆;;伴有腦梗死樣表現(xiàn)的萊姆病1例[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5 孫俊;章進寶;石健峰;倪培紅;王志平;孫建平;;江蘇省萊姆病生物媒介生態(tài)及防制的研究(摘要)[A];紀念六足學會創(chuàng)建八十周年、江蘇省昆蟲學會四十周年論文集粹[C];2000年
6 竇桂蘭;楊振;;全溝硬蜱傳播萊姆病的研究[A];北京昆蟲學會成立四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0年
7 蔡寶祥;;萊姆病[A];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匯編[C];2004年
8 屈勇剛;朱啟;楊志軍;王東;王遠志;萬康林;;新疆地區(qū)牛羊萊姆病血清流行病學調(diào)查[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傳染病學分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第六屆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6年
9 何凡;;以關節(jié)炎伴皮膚紅斑為首發(fā)表現(xiàn)的萊姆病一例[A];2011年華東六省一市風濕病學學術年會暨2011年浙江省風濕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10 黎偉明;朱穎俐;王麗娜;王春生;姚來順;黃飚;徐長喜;張未寒;;萊姆病流行病學研究近況[A];吉林省預防醫(yī)學學術座談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京友誼醫(yī)院 吳靜;郊游須防萊姆病[N];健康報;2002年
2 平平;春夏出游須防“萊姆病”[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1年
3 王雪飛;萊姆病“鐘情”林草豐美之地[N];健康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孫燕明;萊姆病 一旦誤診致殘率可高達60%[N];中國消費者報;2006年
5 ;當心萊姆病[N];中國國門時報;2003年
6 木子;旅游謹防萊姆病[N];中國消費者報;2000年
7 龔震宇;萊姆病的發(fā)現(xiàn)和流行[N];中國國門時報(中國出入境檢驗疫報);2002年
8 陸志城;選擇應用 才有優(yōu)勢[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2年
9 姚博;危險的田園風光[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7年
10 記者 劉道安 通訊員 蘇曉華 程偉;蜱蟲在天津惹禍[N];健康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于東冬;萊姆病分子生物學和診斷新技術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HUI LI(李蕙);萊姆病中醫(yī)癥、證分布特點及其病因病機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劉敏;廣西萊姆病病原分離及其分子生物學特征[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1年
2 林成虎;長白山區(qū)(二道白河)萊姆病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D];延邊大學;2005年
3 李霞;萊姆病病例分析及診療進展(附40例分析)[D];山東大學;2013年
4 倪雪冰;基于哨點醫(yī)院的萊姆病臨床及病原特征分析[D];中南大學;2013年
5 于東冬;吉林地區(qū)萊姆病伯氏疏螺旋體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6 劉志云;中國萊姆病阿弗西尼基因型感染蛋白免疫印跡法診斷方法的研究[D];南華大學;2011年
7 趙民;新疆地區(qū)蚊類攜帶西尼羅病毒、甲病毒調(diào)查及萊姆病血清學初步調(diào)查[D];石河子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5348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534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