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邏輯的雙向沖突:艾滋病感染者應對取向的三方共構
本文關鍵詞: 艾滋病防治 行動邏輯、雙向沖突 三方共構 出處:《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感染者參與后續(xù)防治工作的不同選擇,主要取決于自己在四個微觀情境中的遭遇:對感染者的定位、公平待遇、醫(yī)患關系和歸屬感。其中,政策執(zhí)行者、醫(yī)護人員和感染者這"三方",每一方都可能在自己的指導理念與行動邏輯之間出現(xiàn)沖突,同時也與另外兩方的行動邏輯產(chǎn)生沖突。這種三方的雙向沖突,共同建構了感染者的應對取向。
[Abstract]:Different choices of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to participate in the follow-up, mainly depends on their experience in four situations: micro positioning of infected fair treatment,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them, policy makers, medical staff and infected the "three party", each party may be in conflict between guide the logic of their ideas and actions, but also with the logic of action of another two party conflict. This conflict of two-way three party, jointly establishe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fection.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城市初級生活圈的變遷與重構”(11JJD840011)
【分類號】:R512.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雪琳;;檢驗科醫(yī)護人員在艾滋病檢測中的自我防護策略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年03期
2 孔繁斌;;政治動員的行動邏輯——一個概念模型及其應用[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3 劉永艷;耿文秀;張仁芳;劉莉;鄭毓芳;盧洪洲;;艾滋病感染者與患者的社會支持及形成原因分析[J];上海精神醫(yī)學;2010年S1期
4 李春梅;;從虛擬到現(xiàn)實:艾滋病人歧視環(huán)境的演變邏輯[J];青年研究;2008年06期
5 向德平;程玲;;自助小組的建立、運行及作用——以艾滋病感染者自助小組為例[J];社會工作;2007年01期
6 王小平;;艾滋病的污名和社會歧視初探[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7 杜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關懷模式探討[J];衛(wèi)生軟科學;2008年04期
8 辜嶸;郭蕾;郭浩巖;王麗艷;;國家艾滋病防治社會動員項目實施成效與社會組織參與項目活動的探討[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9年02期
9 繩宇;方鵬騫;;對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開展姑息關懷的探討[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9年04期
10 單多;葛增;王璐;張麗芬;段松;劉偉;;被告知HIV陽性檢測結果的感染者艾滋病相關KAB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調(diào)查[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9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小明;;論政治動員要素的變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5期
2 張寧;武沐;;十年來社會組織(NGOs)參與防治艾滋病研究述評[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黃文婷;陳宏平;;宜昌市艾滋病病人社區(qū)管理數(shù)據(jù)質(zhì)量探討[J];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2012年02期
4 何冰;王曉蓉;賈翠英;;HIV初篩陽性者征求確認的心理反應調(diào)查[J];中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雜志;2010年05期
5 郭毅;;論本土研究中的他者和他者化——以對中國共產(chǎn)黨成功之道的探討為例[J];管理學報;2010年11期
6 王仕軍;;我國公共危機治理網(wǎng)絡的建構與運行[J];經(jīng)營管理者;2010年10期
7 楊志軍;;當代中國政府“運動式”治理模式的解釋與反思[J];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報告;2012年00期
8 徐曉軍;屈媛媛;;鄉(xiāng)村艾滋病人印象管理的路徑分化邏輯——湖北XY市艾滋病村莊的實踐[J];湖北社會科學;2013年06期
9 楊小明;;政治動員的類型透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10 李鵬超;;香港艾滋病患者機構救助模式及啟示——基于香港X機構的實地研究[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萬君;;農(nóng)村民間組織發(fā)展的邏輯——以南農(nóng)實驗大黃村為例[A];農(nóng)民合作能力與表達能力建設項目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泳;學校為基礎的沿海城市高中生預防艾滋病同伴干預效果及ROCCIPI策略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劉曉峰;我國鄉(xiāng)鎮(zhèn)干部行為的情境與過程[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3 賈滕;土改背景下的鄉(xiāng)村社會秩序重構[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任彩紅;霍耐特承認倫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孫遠東;政治動員與政策過程[D];蘇州大學;2008年
6 張曉虎;制度變遷的價值觀念基礎[D];吉林大學;2010年
7 李現(xiàn)紅;HIV/AIDS相關羞辱和歧視的概念框架建立及評定工具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8 劉鐵;對口支援的運行及法制化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9 徐曉飛;國民黨的民眾動員政策及其轉(zhuǎn)變(1924-1927)[D];吉林大學;2012年
10 張玉雙;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機構研究(1927-1938)[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勤;農(nóng)民集體上訪的生成邏輯[D];南昌大學;2010年
2 王雅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動員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3 楊炯;馬克思與吉登斯的現(xiàn)代性思想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周維四;中國運動式行政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王瑩;問題學生污名經(jīng)歷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洪芹;斷裂社會化及其修復[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孫豹;強關系視角下的少數(shù)民族艾滋病防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孫麗娜;安徽某農(nóng)村地區(qū)艾滋病相關羞辱和歧視的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9 邢浩杰;受艾滋病影響兒童關懷需求調(diào)查及干預對策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1年
10 林晶;81例成人艾滋病抗反轉(zhuǎn)錄病毒治療5年效果評價[D];鄭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全宏艷;;社會支持研究綜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丁賢彬;重慶市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醫(yī)學管理模式探討[J];重慶醫(yī)學;2005年09期
3 林芳立;葉恒波;琚兆清;;關愛,向著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J];楚天主人;2006年10期
4 薛芬;王繼瑞;張?zhí)熹h;李新;楊付蓮;方云平;宣明珠;;社區(qū)艾滋病患者社會支持狀況調(diào)查分析及對策[J];當代護士(?瓢);2010年12期
5 董斌;靳馀;;基層艾滋病防治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醫(yī)學;2010年15期
6 曹一川;當前中國社會關系經(jīng)濟化傾向[J];福建論壇(經(jīng)濟社會版);2000年06期
7 張玉潤;劉勇鷹;林鵬;;流入地流動人口中的HIV感染者管理:原則和框架[J];華南預防醫(yī)學;2007年06期
8 周楓;姑息護理政策的研究[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3年10期
9 史文雅,張開寧;向?qū)Π滩』颊叩男呷枧c歧視進行挑戰(zhàn)[J];國外醫(yī)學(社會醫(yī)學分冊);2003年03期
10 楊芬,柳青;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存質(zhì)量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社會醫(yī)學分冊);2005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國華;易守寬;;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社會保障問題[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S1期
2 杜云祥;王書蘭;;來華留學生中二例艾滋病感染者調(diào)查報告[J];中國公共衛(wèi)生;1989年08期
3 李io;;中國艾滋病感染者:1000萬?70萬?[J];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46期
4 ;世界艾滋病感染者數(shù)[J];科技文萃;1994年10期
5 裴李玲;讓生命去體驗——幾位艾滋病感染者給人的啟示[J];健康;1999年10期
6 周劍平,蔡開貴,康素萍,李文志;2例艾滋病感染者引起家庭內(nèi)傳播的病因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2年04期
7 陳芳;部分高校學生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態(tài)度及行為[J];中國校醫(yī);2004年06期
8 ;熱愛生命 遠離艾滋[J];醫(yī)療保健器具;2004年Z4期
9 鄭靈巧;楊力勇;;艾滋病感染者集中在五省區(qū) 云南河南廣西新疆廣東感染者數(shù)占全國77%[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綜合版);2005年21期
10 戚桂平;;六合區(qū)艾滋病感染者現(xiàn)況分析及對策[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05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湯嘯天;;必須高度重視艾滋病感染者對社會的報復[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楊柳;;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污名應對的發(fā)展機制及其應對策略的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3 楊柳;劉力;;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污名應對的發(fā)展機制及其應對策略研究[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任昌明;趙立娟;;盤錦市首次在流動人口中發(fā)現(xiàn)3例艾滋病感染者[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下冊)[C];2001年
5 許利軍;朱彪;徐燕;李蘭娟;;老年艾滋病感染者臨床特點分析[A];第四屆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感染科醫(yī)師大會暨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浙江省醫(yī)學會肝病、感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6 李琛;劉力;;艾滋病感染者內(nèi)化的污名——一個質(zhì)性研究[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趙利芬;段開文;白勁松;楊向紅;祁燕偉;;云南地區(qū)143例艾滋病感染者口腔表現(xiàn)的初步研究[A];第七屆全國口腔黏膜病暨第五屆口腔中西醫(yī)結合大會論文匯編[C];2008年
8 朱書平;蔣俊霞;;HIV艾滋病感染者孕婦圍生期的健康教育及效果評價[A];HIV/AIDS防治知識培訓班暨學術交流會資料匯編[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任詩芹;我省發(fā)現(xiàn)艾滋病感染者2068例[N];安徽日報;2004年
2 陳顯秋 宋果;艾滋病感染者與艾滋病患者有何區(qū)別[N];重慶日報;2000年
3 黃春英;一季度我省新發(fā)現(xiàn)16例艾滋病感染者[N];黑龍江日報;2004年
4 黃春英;我省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比例不斷攀升[N];黑龍江日報;2004年
5 江世虎;湖北“包干”救助艾滋病感染者[N];健康報;2005年
6 記者 宜秀萍;甘肅省女性艾滋病感染者逐年增多[N];甘肅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王均珠;全國首家感艾者企業(yè)生產(chǎn)自救卻舉步維艱[N];貴陽日報;2007年
8 記者 胡蔓 實習生 馮麗娟 通訊員 陳莉;武漢新發(fā)現(xiàn)63例艾滋病感染者[N];湖北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張曉明 李榮華;寧夏艾滋病感染者“失蹤”隱憂[N];華興時報;2006年
10 記者 石磊;建立救助艾滋病感染者關懷體系[N];喀什日報(漢);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劉曉麗;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社區(qū)關懷分析[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11年
2 張麗坪;我國女性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就醫(yī)歧視現(xiàn)狀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1年
3 劉洪波;女性艾滋病感染者的需求分析及社會工作實踐介入[D];吉林大學;2014年
4 張慧;東北地區(qū)艾滋病感染者組織社會救助功能研究[D];東北大學;2009年
5 劉永艷;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社會支持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婧;反艾滋社會排斥的社工服務項目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4年
7 李念念;社會資本與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生活質(zhì)量的關系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026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502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