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本芭娜娜,日本現(xiàn)代女作家,與村上春樹齊名,被冠以日本現(xiàn)代文學天后的美名。她筆下的主人公總是在各種紛繁復雜的境遇中,遭受打擊和痛苦,但最終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勇敢地直面人生。吉本芭娜娜本人曾說過:“生命是一個療傷的過程”。所以其作品被稱為“療傷”小說。 研究者們探討分析芭娜娜作品時常常涉及“療傷”主題,大多從作品人物特征、場景設置、死亡孤獨主題等方面進行總結,通過多部作品中的相似構成因素來概括“療傷”主題。而從作品文本內(nèi)容出發(fā),對“療傷”的契機及過程的探討,無論是日本國內(nèi)還是海外仍處于較薄弱的階段。 短篇小說《白河夜船》描繪的是主人公寺子在不倫戀情和好友死亡的陰影下萎靡、掙扎和最終得到救贖解脫的故事。文中出現(xiàn)大篇幅睡眠與夢境的描寫,尤其是細致入微的夢境內(nèi)容描寫。 本論文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對作品中的夢境及其他文本進行分析,解讀作品主人公怎樣得到救贖解脫、如何實現(xiàn)“療傷”的過程,深刻挖掘其作品“療傷”主題的形成。 緒論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吉本芭娜娜作品的總體先行研究現(xiàn)狀及作品《白河夜船》的先行研究現(xiàn)狀;第二部分介紹本論文論題的形成契機及內(nèi)容。 正文分為四個部分進行論述。 第一章論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可行性。主要介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內(nèi)容,其與文學研究的關系及與本論文的聯(lián)系。 第二章分析作品中第一個夢:通過插花之夢中主體分化、意象象征,插花成功三方面,論證該夢滿足了夢者希望放棄感情的無意識愿望。 第三章通過第二章及夢者在第一個夢之后的表現(xiàn),分析作品中第二個夢:離奇女孩之夢出現(xiàn)的原因,并論證該夢使夢者得到救贖,“療傷”過程的最終實現(xiàn)。 第四章總結論述作品中兩個夢境發(fā)生的原因及作用,概況出“療傷”的過程,并結合作品其他文本,總體論述作品主人公通過各種“療傷”手段來試圖解脫、最終通過兩個夢境使自己得到救贖的過程。 本論文的獨到之處在于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通過文本解析的方式進行“療傷”的深入探討;并且經(jīng)由分析,將主人公如何得到“療傷”的過程呈現(xiàn)出來,使吉本芭娜娜作品“療傷”主題的概念更加清晰化,有助于把握芭娜娜式“療傷”的構成。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3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俏村;胡媛媛;;談日本色彩文化中的“白”[J];大眾文藝(理論);2008年12期
2 周閱;大眾文化與吉本芭娜娜的創(chuàng)作[J];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3 王文勝;;論史鐵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心理療傷[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路邈;試論吉本巴那那的創(chuàng)作特點[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2年01期
5 周異夫;吉本芭娜娜文學的孤獨主題與社會意義[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4年04期
6 王志松;;日本大眾文學研究與文學史的重構[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年01期
7 王志松;;2009年日本文學研究現(xiàn)狀[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0年05期
8 榮炯;王遼南;;《白河夜船》藝術魅力探討[J];世界文學評論;2010年01期
9 殷惠娥;“世界中的吉本芭娜娜”東京研討會側記[J];外國文學評論;1994年02期
10 王宗杰;;向死而生——吉本芭娜娜小說的現(xiàn)代性死亡書寫解讀[J];學術交流;2007年09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翟盈中;吉本芭娜娜前期作品中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張西艷;論吉本芭娜哪初期文學的獨特魅力[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3 孫于藍;吉本芭娜娜“療傷小說”中的“異類家庭”[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俞海萌;吉本芭娜娜文學中的“死亡”主題[D];重慶大學;2009年
5 郭燕梅;吉本芭娜娜文學主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趙伯樂;吉本芭娜娜作品中療傷的變化[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
本文編號:
26726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267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