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文學:歷史的文學書寫之可能——論茨威格《一個政治家的畫像》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楊榮;;論茨威格傳記文學的藝術特色[J];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雯;;文化詩學:理論、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2 張俏;;在生命的斷裂中尋找認同——簡評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3 孫巍;;歷史學的走向——科學、社會科學及語言學轉向的歷史[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4 張小忠;;奧克肖特與歷史哲學研究[J];北方論叢;2011年05期
5 張曙光;;后現(xiàn)代歷史敘事學視野中的金圣嘆史傳文評點[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李春青;;論文學研究與歷史研究之關聯(lián)——兼談關于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的研究方法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顏水生;唐紅衛(wèi);;莫言小說的歷史悲劇美學[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孫曉喜;王振林;;歷史意識的批判性生成[J];長白學刊;2007年02期
9 張文喜;;唯物史觀與敘事的歷史學[J];長白學刊;2011年01期
10 王燦;;敘事·語言·想象·建構——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視角中的歷史及其書寫[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春青;;文學的與歷史的:對兩種敘事方式之關系的思考[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2 謝勤亮;;影像與歷史——“影視史學”及其實踐與試驗[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程光煒;;當代中國文學中主體形象的變遷[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4 顏水生;;歷史的寓言性——莫言小說“種的退化”主題新解[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胡大平;;馬克思最初遭遇生產力問題的語境、理論邏輯和意義——兼論馬克思文本解讀的若干原則[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6 周建漳;;試論歷史存在的故事性[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7 周建漳;;真理成立的邏輯前提及其他[A];全國“經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俞文君;;從人物研究到紀念館陳列內容設計——人物紀念館陳列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A];2013年中國人物類博物館、紀念館陳列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9 龐壯城;;岳麓簡《占夢書》零釋兼論其成書機制[A];學行堂語言文學論叢(第四輯)——2013年全國博士生論壇(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與比較文學學研究領域)論文集[C];2013年
10 張開焱;;歷史敘事的真實性與意識形態(tài)元敘事的內在制約——《文心雕龍·史傳》的歷史敘事理論研究之四[A];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二十八輯)——中國文論的道與藝[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振;延安《解放日報》中的性別與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3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曉方;縣志編纂與地方社會:明清《瑞金縣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卓立;歷史相對主義的脈絡[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姜南;云南諸葛亮南征傳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趙雙花;可能與限度[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麗麗;李自成傳說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謝龍新;文學敘事與言語行為[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林沙歐;中國古代小說體敘事的歷時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宇;后現(xiàn)代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挑戰(zhàn)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詹秀偉;對托馬斯·品欽《葡萄園》的新歷史主義解讀[D];蘭州大學;2010年
3 段波波;歷史與女性的糅合[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張宜琳;茨威格與施蟄存小說女性人物心理探析[D];江南大學;2010年
5 彭敏;茨威格小說的心理現(xiàn)實主義[D];南昌大學;2010年
6 熊黎明;民族舞蹈藝術展演文本敘事性分析[D];云南大學;2010年
7 繆慧;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趙坤;自然生命鏡像中的孤島意象[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9 湯先紅;從紛爭突起到塵埃未定[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夏云果;新歷史小說對中國近代歷史的書寫[D];河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楊榮;斯·茨威格與弗洛伊德——兼論弗洛伊德及其學說的意義[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楊榮;;茨威格的傳記文學觀[J];荊門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3 楊榮;;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傳記文學大師茨威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曉青;;斯·茨威格作品在中國內地的譯介[J];河南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2 袁萍;;茨威格小說中的三種情愛[J];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10期
3 萬向紅;;試析茨威格的心理歷程[J];文學教育(上);2007年07期
4 涂琳琳;;激情中的自由——茨威格的“白日夢”——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說起[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10期
5 李嬡;馬佳;;經由愛,成于愛——試從茨威格筆下女性形象看其人道主義理想[J];南昌高專學報;2008年05期
6 王升;;論茨威格小說中的激情描寫[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7 張曉青;;斯·茨威格自殺解讀在中國[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8 謝寒星;;暗夜之燭——論茨威格的人道主義理想與他筆下的女性形象[J];語文建設;2013年21期
9 張玉書;茨威格與弗洛伊德[J];國外文學;1986年04期
10 王鶴;;茨威格式的洞幽燭微[J];四川文學;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徐鋒;;“最美”的真諦[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英(北京大學);小說之外的茨威格[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2 劉曉南;帶上地圖再旅行[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3 張玉書邋鐘華;偉大心靈的歲月回響[N];文學報;2007年
4 北京大學德語系教授 張玉書;斯臺芬·茨威格:“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財富”[N];社會科學報;2007年
5 貝天祺;茨威格自盡前想說[N];中國郵政報;2004年
6 張增蘭;靈魂的獵者[N];西安日報;2000年
7 曉燕;他讓高爾基哭了[N];中國郵政報;2004年
8 沉靜如水;恐懼比懲罰還要壞[N];檢察日報;2014年
9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雷頤;有關群體性狂熱[N];經濟觀察報;2011年
10 傅小平;“愛”如琴弦[N];文學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曉青;斯·茨威格在中國(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春蘭;茨威格小說的心理世界[D];蘇州大學;2008年
2 卜懿;茨威格中短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靜靜;茨威格:中國現(xiàn)代精神史的一面鏡子[D];北京大學;2011年
4 王經剛;論精神分析學習對茨威格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琴;心理探索的大師——茨威格[D];蘇州大學;2004年
6 范麗君;論“激情”與茨威格的小說創(chuàng)作[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薛瑛;茨威格自我“身份認同”問題之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亞男;茨威格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女性形象[D];天津師范大學;2006年
9 嚴懿;茨威格小說的心理語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10 王敏;茨威格小說中的心靈密碼[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5820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258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