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祥添金山系列小說中的中國形象
本文選題:葉祥添 + 《金山系列》; 參考:《溫州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摘要】:美國著名華裔作家葉祥添創(chuàng)作了《金山系列》小說,,共9部,即《蛇之子》、《山光》、《龍門》、《叛徒》、《龍翼》、《龍路》、《鷹之子》、《海玻璃》和《偷心》。作品講述了1840年至今華人移民的背景以及移民至美國的歷程。本論文以比較文學的形象學為理論基礎,分析了葉祥添金山系列小說中的中國形象。本文試圖研究葉祥添筆下的中國人形象及中國文化的建構(gòu)。葉祥添試圖打破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以及致力于建構(gòu)中國文化。本論文由四章組成。第一章簡要介紹作者生平,文學作品及金山小說系列內(nèi)容,并綜述國內(nèi)外與葉祥添作品相關的研究,同時,簡要介紹了比較文學的形象學。第二章分析中國文化的形象。為了尋找中國文化,作者研究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唐人街文化,不僅體現(xiàn)了他對中國文化的拒絕,接受和融合,并且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失去和延續(xù)。第三章研究葉祥添建構(gòu)中國人形象,打破刻板印象。最后一部分集中闡述中國和美國兩國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促使文化融合,進而達到人與人的和諧相處。通過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葉祥添在作品中表達了對少年兒童的期望及對未來世界的希望,希望從兒童這一群體開始就培養(yǎng)多元文化意識的建構(gòu)以促使文化融合,進而促進世界和諧。
[Abstract]:Ye Xiangtian, a famous American writer of Chinese descent, has written nine novels, namely, the son of the Snake, the Mountain Light, the Dragon Gate, the traitor, the Dragon Wing, the Dragon Road, the Eagle, the Sea Glass and the Heart stealing. The work tells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 1840 and the course of im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age of China in Ye Xiangtian's series of novel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image of Chine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Ye Xiangtian's works. Ye tries to break American stereotypes about Chinese and to build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author's life, literary works and Jinshan novel series, and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related to Ye Xiangtian's works. At the same time, i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image scienc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image of Chinese culture. In order to find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 studi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hinatown culture,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his rejection, acceptance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shows the loss and continu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Ye Xiangtian's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mage and breaks the stereotype. The last part focuses on the possibility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how to promot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people. Through the study, the author finds that Ye Xiangtian expresses his expectations for children and hopes for the future world in his works, hoping to foster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cultur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group of children in order to promot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thus promote the harmony of the world.
【學位授予單位】:溫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亳;;淺談中國文化在設計上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1年17期
2 李建軍;;1993—1994:中國文化走下圣壇[J];決策與信息;1995年02期
3 張振輝;;傳播中國文化的先驅(qū)——卜彌格——《明王朝的最后特使——卜彌格傳》一書中譯者的話[J];東歐;1995年04期
4 張潔;;來自韓國的中國大學博士[J];對外大傳播;1998年05期
5 刁生富;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中國文化的走向[J];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6 劉文輝;試論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J];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05期
7 欒邊;52扇敞亮的窗[J];中外文化交流;2002年01期
8 吳瑞霞;對研究中國文化藝術(shù)思維的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9 湯一介;;關于文化問題的幾點思考[J];民主;2002年10期
10 韓明欣;;試談開放交流對中國文化的影響[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Justin O'Connor;;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英文)[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傳播、媒介與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對后工業(yè)文明的思考”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2 歐陽有旺;;中國文化產(chǎn)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和國際化競爭戰(zhàn)略[A];全國經(jīng)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一屆學術(shù)年會暨中國區(qū)域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石國貞;;論國際化趨勢下提升大中華認同感的現(xiàn)實依據(jù)[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林煒雙;孫李銀;李明子;趙嘉頎;梁桑;劉霓;高騰;景懷斌;;公務員組織潛規(guī)則的表現(xiàn)與形成機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The Alliance of Traditional Confucius Values and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A Youth Perspective[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zhuǎn)型:“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青年的責任與行動”學生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嚴建強;;“中國熱”的法國特征及其解釋[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7 岳曉東;;幽默風格、氣質(zhì)樂觀、心理健康:493名廣州、香港、澳門大學生的調(diào)查[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陳永濤;;近代傳教運動中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兩種基本態(tài)度及簡評[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翟雙;楊莉萍;;敘事心理治療的特征及其與中國文化的契合[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羅多弼;;道與智慧:人性、自由與尊嚴(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京語言大學 路文彬;中國文化的“禮”傳統(tǒng)[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欣文;《中國文化年鑒》(2005)組稿編輯工作啟動[N];中國文化報;2006年
3 梁秋克;《中國文化年鑒》新一輪組稿編輯工作啟動[N];中國文化報;2007年
4 李大倫;漫談中國文化[N];郴州日報;2006年
5 卞毓方;一位文化老人的“和諧觀”[N];人民日報;2007年
6 蒙木(書評人);中國文化的讀本?[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7 宋冰;中國文化年:讓世界感受中國魅力[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8 商報記者 任志茜;張大春:重新識字,鉆進中國文化的醬缸[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9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張海晏;中國文化“和”的精神[N];光明日報;2008年
10 秦風邋毛毛;勁草更兼疾風[N];人民政協(xié)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欒述蓉;族裔與生態(tài):路易斯·厄德里克“北達科他四部曲”中部落身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周怡;艾麗絲·門羅短篇小說的加拿大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3 嚴又萍;族裔性及其超越[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4 王麗艷;多克托羅小說猶太主題的發(fā)展軌跡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5 楊永春;當代澳大利亞土著文學中的身份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陳巖波;中國古代醫(yī)學書籍發(fā)展史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7 詹春花;黑塞與東方[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磊;中國與國際刑事法院:現(xiàn)狀與展望[D];吉林大學;2007年
9 陳英;毀滅、建構(gòu)與超越:蘇珊·桑塔格虛構(gòu)作品中死亡疾病主題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周潔;安·達菲詩歌女性主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秀麗;葉祥添金山系列小說中的中國形象[D];溫州大學;2013年
2 樊苡辰;亞裔文學中中國文化的延續(xù)與斷裂—《女勇士》與《吃碗茶》文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
3 楊丹;解析《骨》中的逃避主義[D];遼寧大學;2011年
4 朱曉東;韋政通文化哲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5 徐梁峰;將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D];浙江大學;2008年
6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題[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董利民;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對我國現(xiàn)代競技體育的影響[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成茜;中國文化內(nèi)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差異[D];重慶大學;2007年
9 胡菊花;從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視角看中國文化的輸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10 鄒麗娟;中俄茶文化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8069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1806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