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和《天倪錄》比較研究
本文選題:聊齋志異 + 天倪錄。 參考:《山東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摘要】: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最好的途徑就是學習它的文學,這樣就可以知道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老百姓的思想觀念。作家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深度的不同,反映在作品中的內(nèi)容和思想意義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許多文學類作品當中,小說是最容易被了解和接受的文學形式。我認為在小說類中最讓人感興趣的就是志怪小說,通過分析志怪小說來更深入的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和生活環(huán)境。 古代朝鮮的文字和思想曾受中國很大的影響,文學上也是如此。從這點來看,中國的《聊齋志異》和韓國的《天倪錄》極具相似性是有其根源存在的。尤其是這兩個作品的完成時期和收錄的內(nèi)容。所以本人打算通過研究這兩部作品,比較當時中、韓兩國的社會背景,進一步探尋兩部作品的共同點和差異。根據(jù)這些方面,第二章介紹了作者和作品。第三章比較了兩部作品的社會背景。在第四章對兩部作品做深入細致的比較,更仔細地比較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品的內(nèi)容。當然現(xiàn)存的研究結(jié)果數(shù)量之大、內(nèi)容之豐富是很難超越的,但是寫這篇論文的最大目的就是讓后來的研究者們更容易地把握基礎(chǔ),希望給他們帶來幫助。
[Abstract]:The best way to understand a country and an era is to study its literature, so that we can know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ideas of the people at that time. The writer's identity and depth of thought, reflected in the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will also be very different. Among many literary works, fiction is the most easily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literary form. I think the most interesting in the novel is the nove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ovel to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situa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cient Korean characters and idea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China, and so did literature.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similarity between China's Liaozhai Zhi Yi and South Korea's Tianni Lu has its roots. In particula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wo work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collection. So I inte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orks by studying the two works and comparing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countries at that time. According to these aspect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author and the works. Chapter three compar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works.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two works are compared in detail,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content of the works are compared more carefully. Of course, the number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is so large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go beyond the content, bu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it easier for later researchers to grasp the foundation and hope to help them.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106.4;I0-0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稔穰,姜良存;蒲松齡對兩種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與整合[J];蒲松齡研究;2000年Z1期
2 伏滌修;寓神學的自為于文學的自覺——蒲松齡《聊齋志異》神道觀評判[J];蒲松齡研究;2002年04期
3 常金蓮;世情與狐鬼——從《金瓶梅》到《聊齋志異》[J];蒲松齡研究;2002年04期
4 王平;《聊齋志異》在清代的傳播[J];蒲松齡研究;2003年04期
5 黃晶;“異史氏”的“心靈史”——論《聊齋志異》中的壓抑與幻想[J];蒲松齡研究;2004年01期
6 史少博;《聊齋志異》借“鬼怪”之妙[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7 王慧;《聊齋志異》敘事時間[J];蒲松齡研究;2004年04期
8 閆月英;《聊齋志異·嫦娥》對嫦娥形象的重寫[J];蒲松齡研究;2005年02期
9 王光福;趙瑜;;聊齋詩意例[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10 劉富偉;;女性造型:理想寄托與詩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說與《聊齋》情愛小說比較研究之二[J];蒲松齡研究;2006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林憲亮;;論《三國演義》之“白帝城托孤”[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李緒蘭;岳巍;;阿列克謝耶夫的聊齋小說人名俄譯初探[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3 林志漧;;《大學》“格物”讀為“觀物”說——“格物”本義鉤沈之三[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4 樊寶英;;金圣嘆“腰斬”《水滸傳》、《西廂記》文本的深層文化分析[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zhuǎn)型[C];2008年
5 余龍生;徐恩火;;試論朱熹政治倫理思想的基本內(nèi)涵[A];朱子學與文化建設(sh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艷清;《史記》與魏晉南北朝文學[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2 楊智慧;《豆棚閑話》與“三言”敘事藝術(shù)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張荷艷;《螢窗異草》敘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劉敏;《太平廣記》中的鼠信仰探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陳平焰;美國華裔生存狀態(tài)的多維度透視[D];湘潭大學;2010年
6 詹偉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張偉;北京故宮的建筑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李敏;《杜騙新書》新論[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欒芬芬;李Xh史學思想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徐巍;《清平山堂話本》副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015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180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