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手法演繹的追憶與尋找—索爾貝婁短篇小說表現(xiàn)手法與主題初探
本文選題:索爾·貝婁 + 短篇小說; 參考:《天津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摘要】:索爾·貝婁被譽為繼海明威和?思{之后最偉大的美國作家。帶有猶太色彩的作品使他在美國文學史上獲得了重要的地位。索爾·貝婁于1976年因“對當代的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索爾·貝婁作品中強調的家庭與宗教觀念,以及傳統(tǒng)的猶太文化成為研究的重點。中國對索爾貝婁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研究成果包括專著、博士論文、碩士論文以及期刊文章。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研究者們都把關注點放在了貝婁的長篇小說上,而他的短篇小說并沒有獲得與之等價的關注度。 在索爾·貝婁的短篇小說里,他在敘述技巧上進行了一些創(chuàng)新。將電影理論運用于其短篇小說中就是創(chuàng)新之一。索爾貝婁的短篇小說主要表達兩個主題:回憶與追尋。電影技巧如多鏡頭運用、蒙太奇以及可視意象都使回憶與追尋主題表現(xiàn)的更加深刻。因此,本論文致力于發(fā)現(xiàn)其短篇小說中用到的電影技巧以及這些電影技巧如何幫助索爾貝婁表達了他回憶與追尋的主題。
[Abstract]:Saul Bellow is known as the greatest American writer after Hemingway and Faulkner.His works with Jewish color gave him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Saul Bellow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76 for his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subtl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Saul Bellow's works emphasize family, religion and traditional Jewish culture.The study of Saul Bellow in China began in the 1980 s, including monographs,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ster thesis and journal articles.Both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Bellow's novels, but his short stories have not received equal attention.In Saul Bellow's short stories, he makes some innovations in narrative techniques.The application of film theory in his short stories is one of the innovations.Saul Bellow's short stories mainly express two themes: recall and pursuit.Film techniques such as multi-lens use, montage, and visual imagery all add depth to the memory and pursuit of themes.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devoted to discovering the film techniques used in his short stories and how these techniques can help Saul Bellow express the theme of his recollection and pursuit.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賀江;;雜談“掠美”[J];讀書;1983年11期
2 路也;世界之外,哪兒都可以[J];山東文學;1996年11期
3 張亞麗;;腳印[J];清明;1996年01期
4 李萬鈞;百年不遇的一部小說精品文庫[J];外國文學研究;1997年04期
5 沈志堅;;讀伊甸小說《蚱蜢》有感[J];青年文學;1997年01期
6 朔文;《朔方》舉辦西部文學創(chuàng)作座談會[J];朔方;2003年12期
7 ;《朔方》2003年總目錄[J];朔方;2003年12期
8 任動;;論孫犁短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9 張麗華;;讀者群體與《時報》中“新體短篇小說”的興起[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楊亞濤;;論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的女性主題[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共和國五十年文學名作文庫》入選作品篇目短篇小說卷[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99.6)[C];1999年
2 洪治綱;;洗盡塵滓 獨存孤迥——2005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巡禮[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1)[C];2006年
3 李萬鈞;;中外短篇小說的故事和性格[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卞峰;;論福斯特和他的短篇小說[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5 袁基亮;;賀享雍短篇小說談[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6 謝有順;;短篇小說的寫作可能性[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4)[C];2007年
7 薩支山;;“故事”與“抒情”:五六十年代短篇小說的兩種可能性[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汪政;曉華;;小說在誰的手里成為刀子——談盛可以的短篇小說[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9 吳開晉;;可資借鑒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技巧——重讀著名作家郭澄清的短篇小說[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10 汪麗影;;沒開槍的理由——簡析大岡升平的《俘虜記》[A];終結與起點——新世紀外國文學研究[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雷達;短篇領域有好東西[N];文藝報;2005年
2 ;來自廣告的短短篇小說[N];深圳商報;2002年
3 張學昕 吳寧寧;我看當下青春寫作[N];文學報;2005年
4 楊耀健;歷史題材的深層掘進[N];文藝報;2006年
5 北喬;保持前行的姿勢[N];文藝報;2008年
6 早報記者 石劍峰;“寫短篇不是因為喜歡,而是無奈”[N];東方早報;2011年
7 吳義勤;“油菜坡”與“大學城”[N];文藝報;2005年
8 陳忠實;眼光專注于底層生活[N];東莞日報;2008年
9 西藏商報記者 劉明;我區(qū)女作家王義明短篇小說《幸福》獲全國小說一等獎[N];西藏日報;2004年
10 肖復興;古典主義的魅力和遺憾[N];文藝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郝敬波;論新時期短篇小說的藝術創(chuàng)新[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李乃剛;辛格短篇小說的敘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3 郭海霞;曼斯菲爾德與喬伊斯短篇小說的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徐晗;凱·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現(xiàn)代主義特征[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5 呂東亮;十七年文學批評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6 宋先紅;中國現(xiàn)代歷史小說的語言形式與文本意義的關聯(lián)研究(1917-1949)[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7 王西強;曾樸、曾虛白父子及“真美善作家群”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8 劉莉;周瘦鵑主編時期《申報·自由談》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9 文迎霞;晚清報載小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顏敏;在雜語共生的文學現(xiàn)場[D];暨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島;論索爾·貝婁短篇小說中的敘事倫理[D];湘潭大學;2010年
2 林雨;電影手法演繹的追憶與尋找—索爾貝婁短篇小說表現(xiàn)手法與主題初探[D];天津師范大學;2013年
3 尹萍;論90年代短篇小說的空間形式[D];青島大學;2005年
4 蔡雋;從“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D];蘇州大學;2004年
5 李翔;胡適短篇小說翻譯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6 陳靜純;哈代短篇小說中人物與環(huán)境關系的探討[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7 苗海紅;張?zhí)煲矶唐≌f藝術論[D];揚州大學;2010年
8 陳述;厄內斯特·海明威短篇小說主題的多樣性[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9 劉素芳;論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女性主義思想[D];山東大學;2008年
10 蘆君君;海明威短篇小說對話的語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657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1765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