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索格》中猶太裔的身份建構
本文關鍵詞:《赫索格》中猶太裔的身份建構 出處:《安徽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索爾·貝婁 《赫鎖格》 猶太身份 建構 價值觀 生存困境
【摘要】:索爾·貝婁(1915-2005)是繼海明威和?思{之后美國最重要的作家!逗账鞲瘛肥撬鳡枴へ悐涞拇碜髦,在《赫索格》中,貝婁通過赫索格表現(xiàn)出猶太人無根的生存狀態(tài),為讀者塑造了一個鮮活的精神流浪漢的典范。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傳統(tǒng)的猶太人形象,他既繼承猶太教傳統(tǒng)文化,又由于所持異于基督文化價值信仰,而在美國社會中處境尷尬。經過一番抗爭和思考,他克服困難,在猶太傳統(tǒng)與美國社會的碰撞中尋找著猶太裔的民族身份。 通過文本小說細讀的方法,本論文作者以小說《赫索格》研讀為基礎,闡述貝婁在其作品中對猶太民族身份的建構。本文的主體由四部分構成,第一章主要介紹了猶太裔美國人的身份,貝婁在身份建構方面所做的探索,《赫索格》這部小說在貝婁的創(chuàng)作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國內外學者在身份建構領域對貝婁的作品進行的研究。第二章主要是從社會價值觀角度來看,分析了赫索格持有的猶太民族的傳統(tǒng)價值觀以及小說中體現(xiàn)的當時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之間的不同,論證了兩種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導致了赫索格不能適應美國社會生活,從而產生身份危機。第三章是從存在的困境角度來看,分析了赫索格沒有處理好個體和社會的關系,以及他的遠大理想和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沖突,論證了赫索格所存在的困境給他造成的身份危機。第四章分析在小說中赫索格找到了自我,貝婁為他建立了一種能夠接受低微的存在、在充滿愛心和人格獨立之間找到平衡以及講求實際的價值觀,確立了自我的身份。 綜上所述,本文條理清晰地分別探討了該小說中赫索格產生身份危機的原因,并進一步分析了貝婁為以赫索格為代表的猶太裔民族建立了一種怎樣的民族身份。深刻挖掘了貝婁創(chuàng)作的內在動因,為貝婁的讀者提供了閱讀他的作品的新的視角,有利于中國貝婁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Abstract]:Saul Barrow ( 1915 - 2005 ) ,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merican wri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Hemingway and Fokana ,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Saul Bowe .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ewish people and the mainstream values of American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values .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values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 values in the field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 In conclusion ,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Herzog ' s identity crisis in the novel , and further analyzes how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identity for the Jewish people represented by Herzog .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邢建榕;籠罩在上海猶太難民頭上的納粹陰影[J];上海檔案;1994年03期
2 郭靜如;述說三位猶太文學“精典”大師[J];九江師專學報;1994年Z1期
3 曾令富;美國猶太文學發(fā)展的新傾向[J];外國文學評論;1995年04期
4 龍應臺;巨人之死[J];中文自修;2004年Z1期
5 曾令富;美國猶太文學發(fā)展的新傾向[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03期
6 孫政清;猶太古教教義、教歷、節(jié)令(續(xù))——基督宗教知識札記[J];中國天主教;1995年02期
7 劉悅;論肖斯塔科維奇音樂中的猶太因素(上)[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8 龍應臺;巨人之死[J];領導文萃;2001年11期
9 曾偉;琴海擷英──小議猶太血統(tǒng)的小提琴大師[J];音響技術;1994年00期
10 王一沙;中國古代猶太人的文學作品[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斐;;華裔美國人的第三空間身份建構——金斯頓《引路人孫行者:他的即興曲》的后殖民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張桂珍;;公共外交與構建社會主義新形象[A];“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前沿和熱點問題”學術研討會暨2007年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李興中;;含氘固體中異常核現(xiàn)象研究動態(tài)綜述[A];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上冊)[C];1991年
4 李向平;;宗教組織及其適應型認同模式——中國當代宗教的社會協(xié)調功能[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3集)[C];2008年
5 魏紅珊;;欲望的身體與分裂的自我——以郭沫若的小說為例[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6 游斌;;民族與宗教互動的歐洲經驗[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7 孫長怡;;心肺復蘇新進展及心肺復蘇用藥[A];河南省急診護理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5年
8 韓水法;;啟蒙:開放的或封閉的(提綱)[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劉清榮;;《赫索格》的原型初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10 張迎春;智發(fā)朝;龍靖華;鐘長青;;不同人群CARD15/NOD2基因多態(tài)性與克羅恩病發(fā)病的Meta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曉嵐;家教的力量[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2 本報駐特拉維夫記者 陳克勤;以色列人為何最重教育[N];光明日報;2010年
3 李世琦;三個猶太天才[N];深圳商報;2003年
4 上海文史研究館 姚以恩復旦大學 夏仲翼;“作家應該成為自己時代的鏡子”[N];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記者周軼君;以軍連續(xù)轟炸加沙[N];人民日報;2003年
6 本報駐特拉維夫記者 陳克勤;群星璀璨的猶太電影[N];光明日報;2000年
7 喬納森;日記里的卡津[N];東方早報;2011年
8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王瀅;心酸歲月中的溫暖故事[N];中國文化報;2011年
9 馬躍;漫話西方音樂——猶太的宗教與音樂[N];音樂周報;2001年
10 許曉青 羅藍菲;上海猶太難民后裔感念“中國的辛德勒”[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莉;桑德拉·希斯內羅絲文學作品中的奇卡納身份建構[D];山東大學;2013年
2 夏丹;中國民事審判話語敘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3 王瑩;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構研究[D];上海大學;2008年
4 張焱;語言變異與社會身份建構[D];吉林大學;2010年
5 白愛宏;抵抗異化:索爾·貝婁小說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6 劉金忠;猶太教復國主義研究[D];西北大學;2003年
7 雷鈺;以色列議會選舉制度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8 謝桂山;圣經猶太倫理與先秦儒家倫理之比較[D];山東大學;2005年
9 計紅芳;跨界書寫[D];蘇州大學;2006年
10 王p鷓,
本文編號:13961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139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