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歷史主義視角下《一九八四》的反極權(quán)意識解讀
發(fā)布時間:2018-01-04 00:16
本文關(guān)鍵詞:新歷史主義視角下《一九八四》的反極權(quán)意識解讀 出處:《長沙理工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一九八四》 新歷史主義 反極權(quán) 反英雄 新語
【摘要】:英國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筆,審視和記錄著他所生活的時代,做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預言,被稱為“一代人冷峻的良心”。奧威爾在他的傳世名著《一九八四》中,描繪了一個極權(quán)主義達到頂峰的可怕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思想自由是一種死罪,獨立自主的個人被消滅干凈,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受到嚴密的控制。掌握權(quán)力的人們以追逐權(quán)力為終極目標,對權(quán)力頂禮膜拜。奧威爾以政治寓言的形式犀利地批判了被掩蓋在社會主義名義下的極權(quán)主義,諷刺了泯滅人性的極權(quán)主義社會和追逐權(quán)力者。因此,《一九八四》這部作品堪稱世界文壇政治諷喻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其影響絕不僅僅局限于文學界。 本文以新歷史主義批評為理論指導,對《一九八四》中的反極權(quán)意識進行解讀。新歷史主義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興起于英、美兩國,,主要理論代表人物有史蒂芬·格林布拉特,蒙特羅斯,海登·懷特。另外對于新歷史主義批評影響較大的還有法國著名思想家?。該學派把文本的研究和語境的研究結(jié)合起來,主張文學與歷史并重,認為文本與歷史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將文學研究回歸到廣闊的社會文化空間。新歷史主義批評的目的之一是重塑文本與產(chǎn)生文本的文化制度之間的關(guān)系,其主要論點在于“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由于之前關(guān)于奧威爾的解讀多注重于政治角度,新歷史主義為解讀奧威爾的反極權(quán)主義小說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奧威爾洞悉人類的境遇,卻并不放棄對人類溫暖的愛意。他的悲觀主義和絕對批判精神使得他在自己的時代里難以得到準確的解讀,然而在后現(xiàn)代社會的語境下,藉新歷史主義的理論之光可以觸及到奧威爾的靈魂。 《一九八四》中所體現(xiàn)的“文本的歷史性”,主要集中在其反極權(quán)思想主題。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主要來源于奧威爾獨特的親身經(jīng)歷與對社會的觀察,小說通過虛構(gòu)的政治寓言,真實地反映了二戰(zhàn)后社會蕭條,極權(quán)主義思想開始興起的社會現(xiàn)狀,為后世社會的發(fā)展提出了反極權(quán)主義的警告。奧威爾在小說中塑造了一個反英雄人物形象溫斯頓,通過描述其對極權(quán)政府的反抗最終毀滅的過程,表明對極權(quán)主義的反抗態(tài)度,同時也激發(fā)了人們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意識與對自由的向往。 《一九八四》中也體現(xiàn)了新歷史主義的“歷史的文本性”。歷史作為文學是一種文本,一種敘述,一種語言上的建構(gòu),能夠不斷地被講述,因此歷史是主觀的,虛構(gòu)的。闡述《一九八四》的反極權(quán)主義語言觀,可以揭示反極權(quán)思想在作者創(chuàng)作中所體現(xiàn)的解構(gòu)策略。奧威爾在《一九八四》中創(chuàng)造了“新語”,即極權(quán)主義統(tǒng)治的語言系統(tǒng),反映極權(quán)主義通過語言來控制思想的目的。在敘事策略上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來體現(xiàn)極權(quán)主義世界的荒誕與悲慘;同時,用全知視角描述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使讀者身歷其境地感受到極權(quán)主義壓抑恐怖的氛圍。小說通過后現(xiàn)代寫作技巧展現(xiàn)了一個令人絕望的世界圖景,體現(xiàn)出作者后現(xiàn)代主義的哲學、美學觀,對當時社會主流的話語權(quán)力構(gòu)成了某種程度的顛覆與解構(gòu)。 本文得出如下結(jié)論:從新歷史主義視角解讀《一九八四》反極權(quán)主義思想,揭示了奧威爾的文本不僅僅反映他所經(jīng)歷的歷史,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他所處時代的思想文化歷史;他將政治寫作作為一門藝術(shù),在小說中反映社會的真實,其顛覆傳統(tǒng)的語言策略升華了文本的意義,體現(xiàn)了他反極權(quán)主義的創(chuàng)作思想,在人們心中敲響了新時代的警鐘。
[Abstract]:George Orwell ( 1903 - 1950 ) , a British writer , a journalist and a social commentator , examined and recorded the age of his life and made many prophecies beyond the age of his life . With the criticism of neo - historicism as the theoretical direction ,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anti - polar consciousness in the forty - eighth century . The new historicism , which emerged in the early 1980s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 is a new visual angle to the criticism of neo - historicism . One of the purposes of neo - historicism is to re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 and the cultural system of the text . The creation of the works mainly comes from the unique experience of Orwell and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ociety . The creation of the novel mainly comes from the unique experience of Orwell and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ociety . The novel has put forward anti - totalitarianism war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st - World War . As a text , a narrative , a language construction , can be constantly told , so the history is subjective and fictitious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o - historicism , this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dea of anti - totalitari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o - historicism reveals that Orwell ' s texts not only reflect the history of his experience , but also create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his time .
【學位授予單位】:長沙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516.07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賴干堅;反英雄——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重要角色[J];當代外國文學;1995年01期
2 李鋒;;當代西方的奧威爾研究與批評[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8年06期
3 沈建翌;人應當怎樣生存下去——美國當代“反英雄”形象淺析[J];外國文學研究;1980年04期
4 趙靜蓉;顛覆和抑制——論新歷史主義的方法論意義[J];文藝評論;2002年01期
5 王進;;通向一種文化詩學:新歷史主義批評的研究綜述[J];西安外事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本文編號:13762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1376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