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象征主義視角解析《幸存者回憶錄》中人物的困境
發(fā)布時間:2017-12-01 15:26
本文關(guān)鍵詞:從象征主義視角解析《幸存者回憶錄》中人物的困境
【摘要】:《幸存者回憶錄》是多麗絲萊辛的災(zāi)難小說。作品關(guān)注人類自我意識的發(fā)展,竭力幫助人們在分裂,絕望和暴力的現(xiàn)實痛苦中獲得解脫,尋求心理與外部世界的平衡,達到心、言、行的和諧統(tǒng)一。論文擬嘗試從象征主義的視角對作品中人物的生存困境、心理困境、道德困境及人物困境的突圍進行研究。國內(nèi)外對于萊辛作品中的困境研究的主要集中于從女性主義角度分析女性的困境,對于這部作品的困境研究還很少,因此本論文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對了解作品的主題有一定的幫助。小說中人物困境的研究的意義是為思考和探尋人類文明的前途提供了一些建議。此外,從象征主義角度解讀作品能使讀者進一步了解象征主義表現(xiàn)手法在寫作中的運用,對提高英語文學欣賞水平有一定的幫助。本論文由三部分組成,導論、正文和結(jié)論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論,主要介紹《幸存者回憶錄》和多麗絲萊辛描寫人物困境的原因及其困境描寫的特點。多麗絲萊辛通過象征主義手法在本書中描畫了人物的生存、心理和道德困境。而她重視困境描寫是有她自身的原因的,主要在于文學作品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對她的熏陶,非洲的生活經(jīng)歷帶給她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及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及美蘇冷戰(zhàn)使對其對人生的思考。人物小困境中往往暗藏著人類大困境,最灰暗的困境中又常常展露出希望與光明、救贖與重生。第二部分是論文的正文,包括四章內(nèi)容。第一章節(jié)介紹象征主義以及象征主義對《幸存者回憶錄》的影響,《幸存者回憶錄》是由一個在災(zāi)難中幸存下來的中年婦女的回憶組成的,她的回憶中穿插著她的夢境、想象,無論是她的夢境還是想象都是有象征意義的,作品中所發(fā)生的諸多小事也有其自身的象征意義,萊辛此部作品中的困境描寫中通過象征主義夢境、回憶、幻想、心理、意識流、意象等方式表現(xiàn)出來,并運用象征主義對比及前景化等寫作手法。此外,書中反復出現(xiàn)的顏色詞、意象、場景的變換等象征主義元素也都有其象征意義。第二章從損壞的自然環(huán)境、崩塌的社會文明和冷漠的社會制度這三個方面分析書中人物的生存困境,從陷落的城市、短缺的物資資源、人煙稀少的街道、死寂無望令人窒息的災(zāi)難場景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來分析書中人物所處的自然生存困境,并通過分析杰拉爾德、懷特一家等意象展現(xiàn)父權(quán)制思想對人的鉗制和等級特權(quán)下人的疏離對人物造成的生存困境。最后分析作品中代表突破人物生存困境的象征意象。第三章分為兩個部分,從精神信仰的缺失和女性被壓抑的自我兩方面來分析人物的心理困境。具體通過人們無家可歸的孤獨感,艾米麗的成長過程,女主婦的回憶過程以及墻后的房間,白色鬧鐘等小意象分析人們的心理困境。最后分析作品中代表突破人物心理困境的象征意象。第四章從腐敗的政府部門和淪喪的個人本性兩個方面研究作品中人物的道德困境,具體從冷漠的上層管理層圈子、墮落的瑞安一家、暴虐的“孩子幫”等象征意象看民主政治責任義務(wù)的消融、個人道德觀念的淡化以及道德教育的缺失問題。最后分析作品中代表突破人物道德困境的象征意象。第三部分是結(jié)論。首先簡要概括整個論文。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是從象征主義前景化、象征主義意象等視角分析人物的困境及其困境的突破。通過研究最終得出的結(jié)論及其現(xiàn)實意義是人要想突破自身的生存困境、精神困境和道德困境,避免災(zāi)難,必須要懂得承擔和珍惜,學會尊重和遵守自然規(guī)律并與自然和諧相處,充實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樹立起自身的精神信仰,完善自己的人格,堅守人類的倫理道德和因果定律,恢復和重建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561.07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以煥;;“象征主義”探源[J];學習與探索;1982年02期
2 寧宓用;俄國與西歐象征主義淺議[J];俄羅斯文藝;1994年02期
3 長石;論象征主義文學[J];內(nèi)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4 ;《中國象征主義與藝術(shù)圖形》(英文)[J];Women of China;2008年06期
5 吳紅光;;象征主義淺探[J];文教資料;2009年28期
6 薛瑞東;福克納與象征主義[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7 李小桃;俄國象征主義思想探源[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8 張智華;象征主義與電影電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9 孫喜燕;論象征主義美學觀[J];美與時代;2004年01期
10 李s,
本文編號:12415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1241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