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背景理論關照下漢語重動句的認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31 08:33
本文關鍵詞:圖形—背景理論關照下漢語重動句的認知研究
【摘要】:重動句作為一種在口語中被廣泛使用的句型,自從王力先生1944年在他的《中國語法理論》中第一次提到后,引起了漢語學界越來越多學者們的關注。幾十年來,學者們就這一句式的句法結構、語義特征、語用功能及與相關句式的變換等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討論。重動句,顧名思義即一個包含了兩個相同動詞的完整句子,通常由一個動賓結構加一個動補結構組成或寫作(S)VO+VC結構,其中VO與VC順序不可調換,二者在句法與語義上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通常表達同一主題內容并且中間一般不可插入其他成分。根據(jù)動賓與動補結構的語義關系以及動補結構中可以出現(xiàn)的補語的類型,可以將重動句主要分成三大類:描述類重動句、評述類重動句以及致使類重動句。以認知凸顯觀為基礎的圖形背景理論在解釋語言中信息安排及焦點與人類認知特點的聯(lián)系時發(fā)揮出了重要的作用。受啟發(fā)于格式塔心理學中人類視覺遵守圖形背景分離原則(Figure Ground Segregation)這一事實,美國語言學家Talmy將圖形(Figure)與背景(Ground)的概念引入了語言領域,提出語言中一個概念的認知總是以另一個概念為參照,其中被參照的概念叫做背景,而需要被參照的概念是圖形。正是因為圖形與背景不能被人們同時注意,所以語言中圖形與背景的分配也常常是不對稱的。因此Talmy列舉了語言中圖形與背景的定義性和關聯(lián)性特征以及五大時間原則,用以區(qū)分單句或者復句中的圖形與背景。但是在具體分析重動句時,試圖將主語分析成圖形而補語或賓語分析成背景的嘗試是不成功的,因為在包含兩個動詞的重動句中主語缺失是一種常態(tài)。因此我們做出一個假設:將動賓與動補結構分別看作兩個緊密聯(lián)系的概念,通過改寫句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動賓與動補結構相當于兩個并列的小句,其中動賓結構可以看做是動補結構論述的對象或起點即話題,動補結構的內容是對動賓結構的進一步敘述或展開即評述。既然人類的的認知遵循圖形 背景分離的原則,那么重動句中這兩個結構在人們認知中的凸顯度必然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大膽假設動賓結構作為話語論述的起點是背景,在人們的認知中不太凸顯,而動補結構作為話語的展開是圖形,在注意中更為凸顯。運用圖形 背景理論,我們對三大類的重動句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試圖驗證以上的假設。在描述類重動句中,經(jīng)過分別對補語是數(shù)量補語、狀態(tài)補語、結果補語、時地補語及方向補語的重動句例句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類重動句中動賓結構(VO)通;驗橐阎氖挛,或為時間軸上更早發(fā)生的事件,在認知擁有相對熟悉的特點或更為完整的框架;而動補結構(VC)則或為更不確定的事物或特點,或為時間上較晚發(fā)生的事件,在認知中更為不確定、不完整甚至出乎意料。換句話說,動賓結構相當于被描述對象,而動補結構則是描述的具體內容,動賓結構為動補結構提供描述的對象和范圍。根據(jù)Talmy提出的圖形 背景的定義及相關區(qū)分特點,我們可以認定描述類重動句中動賓結構是背景,而動補結構是圖形,因而動補結構在認知中更為凸顯。在評論類的重動句中,同理運用圖形 背景的特點特別是凸顯性、可及性與時間原則等,我們發(fā)現(xiàn)此類重動句中的動賓結構充當評論的起點,在認知中更容易被感知或發(fā)生的更早,而動補結構則相當于評論內容,在認知中更為凸顯、不熟悉或發(fā)生的更晚。在致使類重動句中,動賓結構描述的事件充當致使事件,而動補結構敘述致使結果事件,兩事件間有時間上的先后順序,并且致使結果通常含有意料之外的含義,因而在認知中更為凸顯。通過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這三類重動句中,動賓結構是背景而動補結構是圖形,動補結構是句子的重心和突顯部分;動賓與動補結構相當于兩個語義上緊密聯(lián)系的并列小句。換句話說,動賓結構是句子的話題,而動補結構是對話題評述部分;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重動句的認知順序是從背景到圖形,背景與圖形是靠語義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關鍵詞】:圖形 背景 重動句 認知順序 凸顯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146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8
- 摘要8-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8
- 1.1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12-13
- 1.2 Research Questions13-14
-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14-15
- 1.4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15-18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8-34
- 2.1 Definition of Verb-copying Sentences18-23
- 2.2 Classification of Verb-copying Sentences23-26
- 2.3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alism26-29
- 2.4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29-31
- 2.5 Summary31-34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34-44
- 3.1 Definitional and 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of Figure and Ground34-37
- 3.2 Figure and Ground in a Single Sentence37-39
- 3.3 Figure and Ground in a Complex Sentence39-41
- 3.4 Summary41-44
- Chapter Four Figure and Ground in Verb-copying Sentences44-70
- 4.1 Particularity of Figure and Ground Analysis in Verb-copying Sentences44-47
- 4.2 Figure and Ground in the Descriptive Verb-copying Sentences47-53
- 4.3 Figure and Ground in the Commentary Verb-copying Sentences53-57
- 4.4 Figure and Ground in the Causative Verb-copying Sentences57-60
- 4.5 Juxtaposition of VO and VC and Cognitive Order of Verb-copying Sentences60-66
- 4.5.1 Juxtaposition of VO and VC in Verb-copying Sentences60-63
- 4.5.2 The Cognitive Order of Verb-copying Sentences63-66
- 4.6 Summary66-70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70-76
- 5.1 Major Findings70-73
- 5.2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73-74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74-76
- Bibliography76-8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靜;林立紅;;漢語重動句句法分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4年04期
2 葛曉蕓;于善志;;拷貝結構與詞匯化——以“他學英語學暈了”為例[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4年03期
3 周旭慧;;重動句內部結構及意義初探[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4 劉雪芹;;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賓語指稱意義研究[J];漢語學習;2011年05期
5 劉雪芹;;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補語語義指向分析[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6 王旭;;三個平面淺析漢語重動句[J];華章;2011年03期
7 林忠;;功能語法視角下的重動句句法語義考察[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年05期
8 鐘小勇;;重動句賓語話語指稱性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10年02期
9 施春宏;;動詞拷貝句句式構造和句式意義的互動關系[J];中國語文;2010年02期
10 江悅;;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的句法研究(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年09期
,本文編號:5982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59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