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學論文 >

交通標志牌的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6-30 11:09

  本文關(guān)鍵詞:交通標志牌的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我們正處于一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隨著數(shù)碼技術(shù)、多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語篇世界越來越多的呈現(xiàn)數(shù)字化和多模態(tài)化的特點。話語已不僅僅以文本模式出現(xiàn),而是以畫面、動畫、聲音、圖表、顏色、編排等多模態(tài)同時出現(xiàn)。一篇文本的整體意義越來越多地由語言模態(tài)和其他非語言模態(tài)通過符際互補(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機制共同構(gòu)建。因此,對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的培養(yǎng)應(yīng)引起重視。 20世紀90年代中期,Kressvan Leeuwen (1996)以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基礎(chǔ),建構(gòu)了一個較為完善的分析視覺圖像的語法框架,從而為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分析方法。近年來,多模態(tài)理論被廣泛應(yīng)用于分析宣傳廣告、會徽標志、網(wǎng)頁等語篇,但對于圖文結(jié)合的交通標志牌的多模態(tài)研究一直鮮有涉及。 交通標志牌廣泛分布于大街小巷,對道路交通安全起著重要作用,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诖,本文旨在探明交通標志牌的多模態(tài)特點,以及該體裁在構(gòu)建元功能時使用的典型符號資源和它們的相互作用機制。一方面豐富視覺語法的理論應(yīng)用,并在實踐中檢驗視覺語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為人們對多模態(tài)交通標志牌的識讀提供指導。 本研究通過實地考察,收集60個具有代表性的多模態(tài)交通標志牌文本作為該體裁的語料庫。以Halliday的三大元功能理論和Kress和van Leeuwen的視覺語法為理論依據(jù),對語料庫中的語料根據(jù)三個元功能進行分析,具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語篇分析,借鑒Halliday的元功能理論,以定量分析為主,旨在探明該體裁的語言典型符號分布特征;第二階段,即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以視覺語法為基本研究框架,并結(jié)合交通標志牌的特殊語域特征對視覺語法框架進行簡化和修改,采用定性與定性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旨在探明該體裁的視覺符號分布特征;并與第一階段的所得出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探討語言實現(xiàn)形式和視覺符號分布的異同及其原因;定量分析,選取典型文本,探討模態(tài)內(nèi)部與不同模態(tài)之間的相互作用,尤其對符際互補機制,即各種符號資源如何協(xié)調(diào)產(chǎn)生“合力”共同實現(xiàn)交通標志牌的表意過程作深入探討。總的來說,根據(jù)社會符號學視角下的多模態(tài)研究發(fā)展史,第一階段是第二階段分析的基礎(chǔ),同時后者又有效地彌補了前者的不足,是對前者的補充和理論延伸。 根據(jù)這兩個階段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結(jié)論: 第一,交通標志牌的語言文本是語言的一種特種變體,屬于小語篇的研究范圍.通過三大元功能理論下的定量分析,我們所得到的語言特征極大的豐富了對語言變體的研究,尤其是對小語篇語法的描述。 第二,社會現(xiàn)實,社會關(guān)系,和語篇的構(gòu)成可以被任何社會符號資源編碼。在多模態(tài)的研究中,我們應(yīng)當把不同模態(tài)組成的文本看作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而不是各部分意思的簡單相加。在交通標志牌的多模態(tài)研究中,我們打破了語言研究和圖像研究的界限,并發(fā)現(xiàn)在兩種模態(tài)間總是存在著一種合力關(guān)系。 第三,將交通標志牌語料庫中的語言過程與視覺過程的關(guān)聯(lián)性與Kress和van Leeuwen的對應(yīng)模型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交通標志牌語域下視覺象征過程與其對應(yīng)的語言過程的特殊關(guān)系,并分析了視覺形象過程在交通標志牌語域中的特殊作用。 第四,在交通標志牌語域下,社會關(guān)系和社會互動的實現(xiàn)形式相對簡單,基于此,本文在Kress和van Leeuwen視覺語法基礎(chǔ)上,就色彩飽和度,提出一個簡化的框架。此框架不僅適用于交通標志牌語域,也適用于其他圖像實現(xiàn)形式相對簡單的路標牌語域。 第五,在對語料庫構(gòu)圖意義的定量分析中,上圖下文和左圖右文的分布在數(shù)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這就從實踐中,為視覺語法“上圖下文和左圖右文是一種理想的分布方式”找到了數(shù)據(jù)支持。 第六,本文不僅提出了兩種有效的劃分交通標志牌的方法(一種是按照交通標志牌中圖片的來源,一種是按照標志牌中的文本-圖像的分布位置),并且揭示了這兩種劃分方法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具體的,來源于《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的路標牌中,上圖下文和左圖右文的分布在數(shù)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其他分布方式可以看作個例。在普通路標牌中,上圖下文和下圖上文的分布更多。由此可見,標志牌上部和左邊的圖片大多是來源于《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文件中的圖像,而居于下部的和右邊的圖片大多是普通圖像,是和交通指示語所要表示的交通指示、警告、禁止意義間接相關(guān)或不相關(guān)的圖片。這充分證明了視覺語法下的圖文關(guān)系理論在交通標志牌設(shè)計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時也啟發(fā)我們在實際設(shè)計中,要考慮到駕駛員和行人不同的解碼過程和解讀順序,從而,為城市交通標志牌的規(guī)范設(shè)立提供了語言學參考。 綜上,本文通過深入探究該體裁的多模態(tài)資源以及它們在構(gòu)建元功能時的符際互補機制,不僅豐富了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還從語言學角度,為城市標志牌的規(guī)范設(shè)立提出建議。
【關(guān)鍵詞】:社會符號學 元功能 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 視覺語法 交通標志牌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052
【目錄】:
  • 摘要5-8
  • Abstract8-15
  • List of Figures15-17
  • List of Tables17-19
  • List of Abbreviations19-2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20-29
  • 1.1 Social Background20-21
  • 1.2 Gener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raffic Signboards21-25
  • 1.2.1 The International Unification of Traffic Signs21-22
  • 1.2.2 Road Traffic Signs and Lines GB5768-200922-23
  • 1.2.3 Grammar of Road Traffic Signboards23-25
  • 1.2.3.1 Colour Grammar23-24
  • 1.2.3.2 The Grammar of Geometric Shape24-25
  • 1.3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Genre Scope25-26
  • 1.4 Objectives of the Thesis26
  • 1.5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26-27
  • 1.6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27-29
  • Chap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9-40
  • 2.1 Multimodality and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29-32
  • 2.1.1 Multimodality29-30
  • 2.1.2 From Discourse Analysis to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30-32
  • 2.2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MDA32-34
  • 2.3 Contributions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MDA34-36
  • 2.4 Visual Grammar36-38
  • 2.5 The Development of MDA in China38-40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ology40-48
  • 3.1 Data Collection40-43
  • 3.1.1 The Choice of Road Traffic Signboards40
  • 3.1.2 The Selection of the Original Corpus40-41
  • 3.1.3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rpus41-42
  • 3.1.4 Exclusion from the Corpus42-43
  • 3.2 Principle of Analysis43-48
  • 3.2.1 The Grammar of Little Text43-44
  • 3.2.2 The Integration Principle44-46
  • 3.2.3 The Basic Unit of the Analysis in Language46
  • 3.2.4 The Basic Unit of the Analysis in Visual Communication46-48
  • Chapter Four The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Multimodal Analysis ofTraffic Signboards48-108
  • 4.1 The Ideational Meaning of Language in the Corpus48-51
  • 4.2 The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of Visual Structures in the Corpus51-64
  • 4.2.1 Introduction of the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s51-54
  • 4.2.1.1 Narrative process52-53
  • 4.2.1.2 Conceptual process53-54
  • 4.2.2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s of the Verbal Image in the Corpus54-55
  • 4.2.3 Kress and van Leeuwen's Model of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Linguistic and Visual Processes55-57
  • 4.2.4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Linguistic and Visual Processes in the Corpus57-64
  • 4.3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language in the Corpus64-66
  • 4.4 The Interactive Meaning of Visual Structures in the Corpus66-91
  • 4.4.1 Contact67-71
  • 4.4.2 Social Distance71-78
  • 4.4.3 Attitude78-83
  • 4.4.4 Modality83-91
  • 4.4.4.1 Modality and A Social Theory of the Real83
  • 4.4.4.2 Modality Markers and Coding Orientations83-84
  • 4.4.4.3 Color Saturation of the Images in Traffic Signboards84-85
  • 4.4.4.4 Analysis of Modality Values in the Corpus85-91
  • 4.5 The Textual Meaning of Language in the Corpus91-95
  • 4.6 The Composition Meaning of Visual Structures in the Corpus95-108
  • 4.6.1 Given and New: The Information Value96-103
  • 4.6.1.1 Analysis of Traffic Signboards with Images from Road Traffic Signs and Lines97-98
  • 4.6.1.1.1 Image on the Left and Words on the Right97
  • 4.6.1.1.2 Image above and Words below97-98
  • 4.6.1.2 Analysis of Traffic Signboards with Common Images98-101
  • 4.6.1.2.1 Image on the Right and Words on the Left99
  • 4.6.1.2.2 Image below and Words above and Image above and Words below99-101
  • 4.6.1.3 The Decoding Process and Reading Order101-103
  • 4.6.2 Salience103-105
  • 4.6.3 Framing105-10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108-112
  • 5.1 Major Findings108-110
  • 5.2 Research Limitations110
  •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110-112
  • Bibliography112-119
  • Acknowledgements119-120
  • Resume120
  • List of Publications12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美霞;宋二春;;從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角度解讀意義共建——以一幅中國古代山水寫意畫為例[J];外語教學;2010年02期

2 王英格;;語篇分析與英語教學[J];惠州學院學報;1988年03期

3 郭湛然;語篇分析與英語閱讀教學[J];運城學院學報;1995年03期

4 唐祥金;語篇分析與語言教學[J];外語教學;1996年03期

5 鄭茨萍;語篇分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8年03期

6 陳紅,胡清平;由tactless一詞引起的語用分析[J];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7 鄒芙林;從語篇分析看綜合英語教學走勢[J];昌濰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8 賈永芳,齊立明;有關(guān)語篇分析理論的幾點思考[J];內(nèi)蒙古科技與經(jīng)濟;2000年S1期

9 慕清;語篇分析:廣袤的學術(shù)天地——第七屆全國語篇分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擷萃[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10 劉曼;語篇分析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彥;;語篇分析在英語閱讀中的應(yīng)用[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鄭靜;;語篇分析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yīng)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王蕾;;評價理論在漢語立法語篇分析中的應(yīng)用——以《婦女權(quán)益保障法》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4 陳華;;從主位結(jié)構(gòu)角度對比分析英語語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李燕玉;;高年級法語精讀課上語篇能力的培養(yǎng)探討[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羅巍;;淺論語篇分析在英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7 李清清;;語篇分析隋景喜劇《武林外傳》中的幽默[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黃寧夏;;公證書語篇分析與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胡瑾;曾蕾;;國際學術(shù)交流英語演講稿語篇模式分析[A];全球化中的英語演講: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首屆全國英語演講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王寧;;嚴重腦血管病人的多模態(tài)監(jiān)測[A];第二屆中西醫(yī)結(jié)合腦病診治新進展高級研討班專家講義及論文匯編[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童曙泉 賈曉燕;三環(huán)內(nèi)雙語交通標志率先整改[N];北京日報;2005年

2 記者 張蕾;2300株綠樹替代臨違建筑[N];昆明日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韋鳴飛;讓游客更容易認路找路[N];桂林日報;2007年

4 記者 周榮華邋通訊員 陳郁松 胡海;我市大力優(yōu)化市區(qū)交通環(huán)境[N];咸寧日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勾曉峰 實習生 李崢;北京的路牌是給誰看的[N];經(jīng)濟參考報;2006年

6 熊明;昆明市規(guī)范交通標志標牌設(shè)置[N];云南日報;2008年

7 記者 王黎 實習生 韓偉麗;我省新建196塊旅游交通標志牌[N];發(fā)展導報;2008年

8 記者 侯莎莎;交通標志改良 司機免了無心之過[N];北京日報;2007年

9 李勇邋井忠營;河北保定:部署旅游基礎(chǔ)建設(shè)任務(wù)[N];中國旅游報;2007年

10 羅俊峰邋趙華偉 楊依萍 連衛(wèi)民 劉曉華;創(chuàng)新標志標線管養(yǎng)理念 不斷提升浙江公路服務(wù)水平[N];中國交通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常紅;漢語論辯體語篇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李曉康;態(tài)度意義構(gòu)建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3 張瑋;隱喻視角下的語篇連貫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4 張征;英語課堂多模態(tài)讀寫能力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鞠玉梅;英語語篇分析的伯克新修辭模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6 董育寧;新聞評論語篇的語言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7年

7 李潔;多模態(tài)腦電信號分析及腦機接口應(yīng)用[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8 江e,

本文編號:50167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50167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0c31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