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視點”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
本文選題:“主觀視點”理論 切入點:漢語語法 出處:《漢語學報》2012年02期
【摘要】:本文討論了"主觀視點"理論在漢語語法研究中的應用問題。該理論是邢福義先生(1991)提出來的一個重要理論,其特點概括起來有三:系統(tǒng)性的觀點、類型學的視野、多角度的解釋。主觀視點具有主觀性、動態(tài)性和社會規(guī)約性等特征。"主觀視點的主導作用,不僅適用于復句,而且也適用于所有的語言現(xiàn)象,具有普遍的理論意義。"(李宇明2001:596)具體說來,可作用于詞匯、句式、語篇、語體等多個語言層面。文章以"時地的交代"、"人物的稱謂"、"詞語的選擇"、"句式的變換"等語法現(xiàn)象簡要說明了"主觀視點"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的密切聯(lián)系,并以"第二人稱代詞‘你'的非常規(guī)用法"與"被動句的定位功能"驗證了"主觀視點"理論在漢語語法研究中的具體應用及其強大的解釋力。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bjective viewpoint" theory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This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put forward by Xing Fuyi (1991). Its characteristics can be summed up in three aspects: a systematic view, a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subjective viewpoint is characterized by subjectivity, dynamics and social conventions. "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subjective viewpoint applies not only to complex sentences, but also to all linguistic phenomena," It has universal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Li Yuming 2001: 596) specifically, it can be used in vocabulary, sentence structure, discourse," There are many linguistic aspects such as stylistic style. In this paper, some grammatical phenomena, such as "description of time and place", "appellation of characters", "choice of words" and "transformation of sentence structure", are used to explai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subjective viewpoint"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It also verifie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subjective viewpoint" theory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with "the unconventional usage of the second person pronoun'you 'and" the orientation function of passive sentence ".
【作者單位】: 澳門大學中文系;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沈庶英;談約量時間詞[J];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01期
2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4期
3 吳福祥;近年來語法化研究的進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01期
4 王全智;可能世界、心理空間與語篇的意義建構[J];外語教學;2005年04期
5 邢欣;;視角轉換與語篇銜接語[J];修辭學習;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通鏘;思維方式與語法研究的方法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王曉丹;從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透視語言研究的三個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3 蔡曉斌;;非范疇化過程中詞義的主觀化分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4 申丹;20世紀90年代以來敘事理論的新發(fā)展[J];當代外國文學;2005年01期
5 王燦龍;詞匯化二例——兼談詞匯化和語法化的關系[J];當代語言學;2005年03期
6 鄭劍平;試論西昌方言的“X打X(/Y)+(L)”格式[J];西華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鄭曉雷;與“異態(tài)”有關的漢語副詞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02期
8 申丹;選擇性全知、人物有限視角與潛藏文本——重讀曼斯菲爾德的《唱歌課》[J];外國文學;2005年06期
9 李健雪;論作為語法化反例的詞匯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曾立英;從認知角度談“小句賓語”[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姚婷;;銜接語“看起來”的功能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語義結構和語用功能[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3 古川裕;;關于“要”類詞的認知解釋 ——論“要”字由動詞到連詞的語法化途徑[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4 古川裕;;現(xiàn)代漢語的“中動語態(tài)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語態(tài)變換的句法實現(xiàn)和詞法實現(xiàn)[A];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漢語被動表述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孫雁雁;;以關聯(lián)為主的答句銜接語模式及特點[A];中國計算技術與語言問題研究——第七屆中文信息處理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丹;二十世紀初期英語自傳體小說敘事策略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2 李善熙;漢語“主觀量”的表達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丁加勇;隆回湘語動詞句式及其配價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唐賢清;朱子語類副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陳前瑞;漢語體貌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6 文貞惠;現(xiàn)代漢語否定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王葆華;動詞的語義及論元配置[D];復旦大學;2003年
8 梁曉波;致使詞匯與結構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9 楊艷;現(xiàn)代漢語“是”字結構與語用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勁榮;現(xiàn)代漢語狀態(tài)形容詞的認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賀偉;對短篇小說《序曲》的女性主義文體學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2 ;輯;女性主義視角下的翻譯詩學[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7年
3 董梅;漢語“de(的)”和法語“de”的語法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4 李哲;功能語類語法化的形式主義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5 張偉;從現(xiàn)代主義到后現(xiàn)代主義敘事[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段茂升;古漢語“如、若、然、焉、爾”語法化過程考察[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王江;篇章關聯(lián)副詞“其實”的多角度分析[D];延邊大學;2003年
8 張嵐;表時段詞語在現(xiàn)代漢語肯、否定句式中的考察[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9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觀性差異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10 呂禾;現(xiàn)代漢語詞語褒貶義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邢欣;;從X-階標理論對小句的分析看小句中樞說[J];漢語學報;2005年04期
2 李晉霞;論話題標記“如果說”[J];漢語學習;2005年01期
3 冉永平;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學研究綜述[J];外語研究;2000年04期
4 李佐文;元話語:元認知的言語體現(xiàn)[J];外語研究;2003年01期
5 吳亞欣,于國棟;話語標記語的元語用分析[J];外語教學;2003年04期
6 王全智;可能世界、心理空間與語篇的意義建構[J];外語教學;2005年04期
7 鄧曉芒;康德的“先驗”與“超驗”之辨[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8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4期
9 張德祿;論銜接[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10 陳振宇;樸珉秀;;話語標記“你看”、“我看”與現(xiàn)實情態(tài)[J];語言科學;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時間詞說略[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叔湘;漢語語法研究中的三個問題——《中國語法學史稿》序[J];語文建設;1987年01期
2 駱小所;對漢語語法研究的反思[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04期
3 夏中華;;文法革新討論前后漢語語法研究的比較[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4 陸儉明;《生成語法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序[J];漢語學習;2002年02期
5 岳立靜;語義研究對漢語語法學發(fā)展的影響[J];文史哲;2002年06期
6 鄭麗;;陸儉明先生的語法研究[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年S1期
7 邵敬敏;春江水暖鴨先知──從《漢語學習》看90年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新趨勢[J];漢語學習;1995年05期
8 戚曉杰;激進與保守——漢語語法研究現(xiàn)狀的哲學思考[J];甘肅理論學刊;2004年02期
9 徐薇;;“三維語法”學術座談會在復旦大學召開[J];漢語學習;2005年06期
10 熊兵;;試論漢語語法研究中結構分析方法的萌芽[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永欣;;西方語法流派和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2 張旺熹;崔永華;;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問題研究的基本態(tài)勢[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3 王珂;;龔千炎語法思想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4 魏志成;;漢語句型系統(tǒng)的解構與重構提要[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周靜;;從三結合角度看對外漢語句式教學——以“被”字句為例[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張俊萍;馮志偉;;CTT在漢語語法研究和教學中的應用[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楊自儉;;我們?yōu)槭裁闯珜W習字本位理論(提綱)[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8 魏志成;;漢語句型系統(tǒng)的解構與重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周小婕;;數(shù)詞研究綜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陳靜;;漢語配價語法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屈哨兵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一樹新花,四面觀勝[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胡明揚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集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之大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朱俊玄 商務印書館;《語法分析講稿》:方法與問題并重[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馬慶株;語法理論意識走向自覺[N];中華讀書報;2004年
5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文全;善取善棄 和而不同[N];貴州日報;2009年
6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 汪國勝;讀《語法問題獻疑集》[N];光明日報;2009年
7 劉云 饒琪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重疊形式研究彰顯問題意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海明;生命度與漢語句法的若干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2 蕭國政;漢語語法研究的指向與選擇[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3 吳曉芳;張斌語法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陳俊和;現(xiàn)代漢語“X+們”的語義功能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5 溫振興;《祖堂集》助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6 羅小如;《淮南子》動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武振玉;兩周金文詞類研究(虛詞篇)[D];吉林大學;2006年
8 姚小烈;生成語法視角下的現(xiàn)代漢語“的”字結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9 陳麗;漢語轉折范疇的歷時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10 王飛華;漢英語氣系統(tǒng)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秀芳;《搜神記》疑問句判斷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2 劉名彰;《新著國語文法》與《漢語語法學》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3 林莉;“廣義形態(tài)”說在漢語語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D];新疆大學;2008年
4 趙紅玲;朱德熙語法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薛劍莉;現(xiàn)代漢語短語理論的嬗變[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周四貴;《金瓶梅》介詞研究[D];貴州大學;2007年
7 付開平;《樸通事諺解》助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8 白麗娜;空間因素對漢語語法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安豐科;領主屬賓句的動態(tài)解析[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10 閆嬌蓮;現(xiàn)代漢語中“被”“把”同現(xiàn)套用句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781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678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