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美學論文 >

李澤厚的人生論美學思想

發(fā)布時間:2017-04-02 14:12

  本文關鍵詞:李澤厚的人生論美學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本論文把李澤厚的所有著作作為解讀文本,試圖從人生論的角度闡釋李氏美學思想。李氏首先是一位哲學家,然后才是一位美學家,所以需要把李氏美學思想放入他的總體哲學思想中來理解。縱觀李氏四十多年的學術研究,可以看出,李氏美學思想發(fā)展的每個階段都與他對“人”的理解,對人生存的關注分不開,李氏美學表現(xiàn)出濃厚的人生論特點。李氏探究了人性結(jié)構(gòu)、人生意義,為人的存在找到起點、依據(jù)和歸宿。李氏以 “人是什么”為邏輯起點,以“人活著”為既成事實和源初點,從人類主體性的角度探索人將如何活下去,然后進一步站在個體生存的立場,追問人活著的意義,最后欲找到個體生存的歸宿和完滿境界。作為李氏思想有機組成部分的李氏美學,同樣也以人的生存為中心建構(gòu)美學話語。在李氏的人生論哲學中,美學不再僅是一門純粹獨立的學科。李氏欲以美學為橋梁來完善他的人生論哲學體系,從美學的角度來完善個體的人性結(jié)構(gòu),倡導建立個體的情感本體,這種情感本體正是一種審美的,天人合一的美學境界。審美既讓個體完全自由享受人類的歷史文化,同時審美的心靈又屬于人性的最高峰。美學既是溝通個體與社會,歷史與當下存在的中介,又是人完滿生存的最后歸宿所在。在眾多的思想資源中,李氏的研究立場仍回到儒學,因為李氏認為儒家思想在塑造漢民族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的歷史過程中,起著無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以儒家為代表的華夏傳統(tǒng)精神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審美精神,這種美學精神是人之生存的最后歸宿和寄托。提出具有中國特點的現(xiàn)代性問題,找到適合本民族發(fā)展的現(xiàn)代性文化道路是李氏學術研究的內(nèi)在驅(qū)力。通過對儒家經(jīng)典文本的闡釋,李氏希望能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和發(fā)揚儒學精神,為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中的中國提供文化建設方案,,為現(xiàn)代化下人之生存悖論提供解決之徑。
【關鍵詞】:李澤厚 人生論 美學 實踐 主體性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B83
【目錄】:
  • 緒論6-9
  • 第一章 人生論美學思想的形成9-28
  • 第一節(jié) 五六十年代的美學思想9-15
  • 第二節(jié) 七八十年代的美學思想15-22
  • 第三節(jié) 八十年代末及以后的美學思想22-28
  • 第二章 人生論哲學思想體系28-44
  • 第一節(jié) 人生論哲學思想體系的建構(gòu)28-39
  • 第二節(jié) 人生論哲學思想體系中的美學39-44
  • 第三章 人生論美學思想的反思44-59
  • 第一節(jié) 思想資源44-49
  • 第二節(jié) 研究立場49-53
  • 第三節(jié) 內(nèi)在驅(qū)力和學術旨向53-59
  • 結(jié)語59-60
  • 參考文獻60-63
  • 后記6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鄧娜;劉晗;徐飛;;暢論中國美學與文化精神——“李澤厚思想學術研討會”報道[J];世界哲學;2011年05期

2 王世德;;劉再復論李澤厚美學思想的重大意義——讀劉再復新著的心得體會[J];美與時代(下);2011年07期

3 周良發(fā);;李澤厚現(xiàn)代儒學論要——《略論現(xiàn)代新儒家》再評析[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4 ;新書快報[J];今日中國(中文版);2011年09期

5 趙士林;;略論“情本體”[J];哲學動態(tài);2011年06期

6 田靜;;《論語今讀》譯注商榷五則[J];呂梁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李澤厚;馬國川;;辛亥革命散論[J];江淮文史;2011年03期

8 程志華;;張岱年哲學思想四題[J];現(xiàn)代哲學;2011年03期

9 陳德獻;;理性與超越:李澤厚美學視閾中的儒道互補[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10 刁生虎;王曉yN;;莊子論“名”的三重維度[J];中州學刊;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克武;;論李澤厚思想的新動向 兼談近年來對李澤厚思想的討論[A];《國學論衡》第二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1年

2 孫盛濤;;詹姆遜與李澤厚: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個案比較[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宋妍;;對李澤厚“人的自然化”與“情本體”的質(zhì)疑[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王偉;;從經(jīng)典化到大眾化——李澤厚“美的歷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楊平;;“審美代宗教”說的文化意義[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陳澤環(huán);;以小生命融入文化和自然的大生命——錢穆“人生論”初探[A];海峽兩岸道德發(fā)展論[C];2008年

7 汪濟生;;是相映生輝之作,還是自相抵牾之筆?——評實踐美學的孿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8 龔正偉;;中國人光大自己的“快樂體育”如何?[A];海峽兩岸道德發(fā)展論[C];2008年

9 ;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第二屆理事會[A];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第二屆年會簡報[C];1983年

10 陳有f;;論“下半身”[A];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學術研究年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駐京記者 李揚;李澤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匯報;2010年

2 本報特約撰稿 蕭三匝;李澤厚:改良不是投降,啟蒙遠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3 早報記者 陳良飛;“為什么我們思想界沒有李澤厚了”[N];東方早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黃锫堅;李澤厚:浮生論事[N];經(jīng)濟觀察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張健;李澤厚:他們是精英和平民之間的橋梁[N];南方周末;2007年

6 劉東超(本報書評人);當李澤厚成為研究對象……[N];中華讀書報;2006年

7 張明揚;李澤厚再談思想與學問[N];東方早報;2010年

8 朱航滿;難以放逐的青春孤獨[N];中華讀書報;2003年

9 許陽;性情中人李澤厚[N];中國包裝報;2002年

10 劉東超 (本報書評人);儒學研究的李澤厚視角[N];中華讀書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紱文;李澤厚“情本體”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朱羽;“社會主義”與“自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廣新;李澤厚美學思想述評[D];浙江大學;2006年

4 劉靜芳;綜合創(chuàng)造的哲學與哲學的綜合創(chuàng)造[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吳時紅;實踐論美學在中國[D];浙江大學;2011年

6 錢善剛;本體之思與人的存在[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楊廟平;《巴黎手稿》與當代中國美學理論形態(tài)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7年

8 李春紅;劉再復“啟蒙文論”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9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領域[D];西南大學;2011年

10 譚佳;現(xiàn)代性影響下的“晚明敘事”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佳;李澤厚的人生論美學思想[D];四川師范大學;2003年

2 陳霞;李澤厚“情本體”思想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朱仁金;康德與李澤厚:西方美學中國化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4 羅華;李澤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5 張暉;論李澤厚的“情感本體論”[D];蘇州大學;2010年

6 陸肖智;李澤厚后期美學思想的重心轉(zhuǎn)移[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施依秀;李澤厚學術思想初探[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趙炯俊;試論李澤厚“情感本體”美學思想[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喬東義;李澤厚實踐美學思想論要[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10 陳惠娟;尋回失落的情感天地[D];浙江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李澤厚的人生論美學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262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8262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885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