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人類學的形成及其在中國的現狀與出路
[Abstract]:Aesthetic Anthropology is a new kind of compound cross-discipline which integrates aesthetics and anthropology.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and anthropology. Although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division of modern disciplin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disciplines, the study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since 1970s has gradually formed another form of aesthetics that deconstructs the western modern aesthetic tradition. Aesthetic anthropology has been developing in China since the 1990s, and i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strengthen its research in the aspects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research consciousness and research methods,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anthropology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中文系 四川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B83-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杰,海力波;馬克思的審美人類學思想[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張玉能;《論美書簡》中席勒的審美人類學觀點[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王杰,彭兆榮,覃德清,蘇東曉;審美人類學三人談[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4 鄭元者;藝術起源與“美”的情境性[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5 鄭元者;藝術起源序說──當代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美學研究之一[J];民族藝術;1997年01期
6 覃德清;審美人類學:價值取向與方法抉擇[J];民族藝術;1999年03期
7 王杰,海力波;審美人類學:研究方法與學科意義[J];民族藝術;2000年03期
8 王杰,覃德清,莫其遜,張利群,唐桃,李劍峰,格明福,張文杰,于琦;審美人類學視野中的“南寧國際民歌節(jié)”[J];民族藝術;2002年03期
9 王杰,葉舒憲,覃德清,海力波;探尋文化的審美尺度——審美人類學與文化建設四人談[J];南方文壇;2003年01期
10 張玉能;席勒的審美人類學[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正兵;;試論康德美學的先驗轉向——兼就目的性原理的形成與鄧曉芒先生商榷[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2 陳元貴;;藝術人類學視角與“美的規(guī)律”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3 朱曉宇;;女書文化性別修辭與符號指述關系研究[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4 譚學純;修辭幻象及一組跨學科相關術語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朱壽興;歷史唯物主義美學的審視與建構——讀《馬克思主義與現代美學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6 訾非;;走向進化與生態(tài)審美心理學[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7 侯宏堂;;20世紀90年代中國實踐論美學的自我反思[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8 徐炫;;美在矛盾與和諧的統(tǒng)一——論男性的審美與女性形象的改造[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9 胡運良;夏雪芬;;融倫理精神于商業(yè)保險的價值目標體系[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游力;;論數字化時代人們審美意識的局限性發(fā)展[J];大家;2011年2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李永新;;身體是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物質基礎——伊格爾頓審美意識形態(tài)理論中的身體問題[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2 趙子昂;;論文學“審美性”與“意識形態(tài)性”的關系——以拉康主義的精神分析學為基礎[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3 陳杏梅;歐躍發(fā);;桂林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的審美人類學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4 周文萍;;簡論商業(yè)大片的“崇高”特征——兼及新世紀十年中國商業(yè)大片的得失[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朱存明;鄭廣智;;《人類學美學的崛起》[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6 沈曄;;發(fā)揮美育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作用[A];科學教育的實踐與探索[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勇;政治審美化[D];吉林大學;2011年
2 羅紱文;李澤厚“情本體”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楊亭;土家族審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吳時紅;實踐論美學在中國[D];浙江大學;2011年
5 王萌;反抗與創(chuàng)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學批評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黃瑩;生的極限與超越[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之薇;獻祭[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年
8 嚴冰;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9 高來源;論人在經驗世界中的超越[D];黑龍江大學;2011年
10 王靜;作為文化批判的審美[D];黑龍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陽功慶;論特雷·伊格爾頓的文化批評觀[D];湘潭大學;2010年
2 馮香;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3 王敦;壯族《麼經布洛陀》的審美人類學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4 劉洋;現代商業(yè)廣告設計中的情感訴求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任巧s,
本文編號:22395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39546.html